2024年留學回國就業人數_2024年留學回國就業人數多少
希望我能夠為您提供一些與2024年留學回國就業人數相關的信息和建議。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釋,請告訴我。
文章目錄列表:
1.日本留學生回國就業情況怎么樣2.202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多少?
3.留學生回國就業現狀分析 工作都去哪兒了
4.2023年出國人數
5.解析海歸人員的就業趨勢
6.出國留學后回國好就業嗎
日本留學生回國就業情況怎么樣
在日本完成了課程學習的學生,回國會是大部分學生的選擇,那么回到國內可以享受哪些優勢呢?接下來就帶來日本留學生回國就業情況怎么樣?
回國就業現狀
留學生中13%目的地是北京,8%去往了上海,7%去了廣東。61%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回國后,工作職級有明顯提升;近80%的留學生在回國后薪酬增長,其中增長在20%以上的人數占比超過了一半。從職業發展來看,回國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回國一個月內可找到一份工作的留學生占比42%,一至三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比40%。四至六個月找到工作的占13%,半年以上找到工作的海歸僅占5%。
與去年的數據對比,半年以上找到工作的海歸比例下降了百分之六。
回國后熱門就業專業前三名盤點:金融專業,高科技業,制造業。
留學生回國后可享受政策
PART 1/ 購車政策
可免除所購汽車零部件中的進口關稅和車輛購置稅 ,兩項加起來大概占到汽車銷售價格的15%左右。
不同的車型,有不同的優惠幅度,總體的優惠費用在0.71-15.21萬元間。
留學生購車優惠前提是:留學一年以上,完成學業后兩年內回國第一年內去購置免稅車。歸國后第一時間就可以申請辦理,以免錯過最佳時間。
PART 2/ 落戶政策
一證難求的一線城市戶口可以通過留學生的資質輕松獲得。
公派或者自費出國留學一年以上,取得國外碩士及以上學位,出國前已辦理解除公職手續的留學回國人員。
學業結束兩年內,可申請在北京等城市落戶,不受出國前戶籍所在地影響,也不受當地外來人員落戶條件所限制。
PART 3/ 創業補助
“針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就業、創業,國家及地方政府根據具體相關規定及個人或者其企業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資助。對稅收、貸款等方面也有一些優惠。”
比如深圳“留學人員來深創業前期費用補貼”和上海“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都推出了高達50萬的補助資金。廣州、廈門等城市的補助也高達10萬元。
PART 4/ 學術研究
職稱評定:根據個人的學術背景、科研成果、專業及就業單位、地區政策等因素,留學回國人員的職稱比在國外高一個或者幾個檔次,并且申報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
獲得國內、外博士學位,在外留學一年以上,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
回國后在教學、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留學回國人員均可在回國后,兩年內提出申請由教育部設立的“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除此之外還會有申請住房補貼、安家費等經濟補貼的機會。
日本的就職季一般是10月結束,中國的秋招才剛剛開始,合理安排時間完全可以兩邊都不耽誤,多了解就業機會對以后的職業規劃是很有必要的呦。
日本就業優勢
在日本的話,一般的招聘啟事上,除了極其粗略的專業領域劃分、學歷及外語要求,企業并不會給出明確的職位說明,而是會結合企業的理念來解釋所需人才應究竟具備哪些素質,比如‘有創新意識’、‘善于溝通’’積極溝通‘等。這是因為日本企業的招聘理念并非按特定職位的空缺來招收對應的人才的,而是網羅英才,收進來之后給與全面的培養,并按照特長分配合適的職位,所以招聘時專業限制更加靈活寬泛,進入公司可以得到完善的培訓,職業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多。
另外,對于博士或者博士后雖然會強調專業對口,但也不需要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體現能力,許多人都做著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能力并不是必須限定在某一項專業上才能夠得到發揮。在日本的話,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更大,平臺更成熟,機會更多。
其次就是日本的社會環境,日本的社會相對更加成熟公平,報酬和付出成正比,工會、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生活質量較高,空氣環境好,不論是作為短期經歷的積累還是中長期的規劃,都值得考慮嘗試著在日本就職。另外,優良的福利厚生條件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比如各種補貼,彈性工作制,育兒假,年假,絕大部分企業都能確保很好的實施。除了周末,日本人每年休假的天數也是比較多的,可以達到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樣利用節假日出去旅行什么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202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多少?
202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約1187萬人。
研究生招生117.65萬人,比上年增加7.00萬人,增長6.32%;其中,博士生12.58萬人,碩士生105.07萬人。計為2024年畢業。
普通本科招生444.60萬人,比上年增加5.33萬人(以此推算2024年本科畢業生人數),增長1.21%,另有專科起點本科招生71.77萬人(計為2024年畢業);在校生1893.10萬人,比上年增加74.70萬人,增長4.11%;畢業生428.10萬人,比上年增加7.59萬人,增長1.80%。
職業本科招生4.14萬人,比上年增加2946人,增長7.66%,另有專科起點本科招生1.51萬人。在校生12.93萬人,比上年增加5.59萬人,增長76.18%。
高職(專科)招生552.58萬人(含五年制高職轉入專科招生45.20萬人),同口徑比上年減少18.03萬人,下降3.16%;在校生1590.10萬人,比上年增加130.55萬人,增長8.94%;畢業生398.41萬人,比上年增加21.72萬人,增長5.77%。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不等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需要扣除2024年的升學人數,即專升本、研究生招生人數,2024年實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大約在990萬人左右。
留學生回國就業現狀分析 工作都去哪兒了
每年都說“史上最難就業年”,留學生從最初的光環籠罩到“海待”等現象的出現,說明留學生回國就業確實有些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但這當然不是意味著就不好找工作,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和要求相關,下面一起看看留學生出國回來好找工作嗎?
不管是海歸還是土著,不管是985、211還是一本、二本,一般這些紙面上的東西能把一個人送的最遠的距離就是通過網申或者筆試,到面試的時候一個正常的面試官著重看的還是個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留學經歷給人最大的收獲大多數是軟性的實力增長。這條可以理解為名校海歸在求職初期階段是有優勢的,也可以理解為到了求職后期看的還是個人能力的差異。
國內大多數企業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間,面向的是應屆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學生。而海歸一般的畢業時間大多數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畢業的一般也不會立即回國。所以對于海歸來說,首先回國找工作能不能被當做應屆生對待是一個很多人憂慮的問題,其次就是很多海歸都會錯過校招期(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開啟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國內工作因為不能參加筆試面試等,可行性幾乎為0),且這些人也很少會有機會或經歷去各個學校參加校園宣講會招聘會等,所以在時間點和資源的角度來說,海歸都是弱勢群體。
人在大學的時候能做好選擇想好出路是件很難的事情,大多數人的腦子里畢業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學、公務員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學或讀研只是一個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這些都是過程和手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很多海歸在大學的時候要保證高GPA,要考托福、GRE,還要做科研項目,要準備申請等等,大多精力已經被耗光,根本無暇去做職業上的準備,比如實習等等。而實習經歷反而是找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對比于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時候專注于積累實習經歷的,海歸就又有了一個決定性的劣勢。不過話再說回來,現在北京上海的學生比別的地方的學生找實習都容易了上百倍,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區的二流學校的學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區一流學校學生更具有競爭力的情況。這種經濟發展結構的問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極其不公平的。
由于海歸們能力的參差不齊,很多公司已經不盲目迷信海歸,甚至于會覺得海歸沒什么了不起,或有“這些人只是花錢去鍍金”的一種類仇視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學校大多時候國內企業的HR并沒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實習、項目、課程設置等和國內的完全不同,對于不了解的領域HR很難做比較或判斷。比如我當初回國找工作覺得簡歷上最出彩的是幾份管理咨詢相關的實習,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試的時候,對于不了解這塊領域的人來說,管理咨詢的實習經歷反而可能是減分項。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詢等比較高端的公司,海歸其實還是有明顯優勢的,他們的付出和經歷也可以被比較公平的衡量和比較。
國外的項目絕大多數情況下要比國內的學習要累,要看更多東西,對知識掌握的寬度和廣度等要求更高。但大多數時候應屆生招聘招到公司里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么多知識的,所學知識和所做事情完全無關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所以企業會挑更好用的人,他們對國內的學生更了解,覺得國內的學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時間可能維持的更長,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況現在很多清北復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換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歸本身也是沒有什么優勢)。
現在每年都說是最難就業年,其實我覺得對于每個人來說找到工作從來不是難事,有很多工資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機會,只是越來越少人愿意去而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臺,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海歸群體的這種覺醒意識更濃烈,所以絕大多數海歸回國都在北上廣,都去爭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職位,或者都會更著眼于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國內的最好的學校里最好的人也一樣,和國內的這些人比起來,僅一個海外學校的文憑也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最近看到一句話是“眼界開闊了,但能力沒有跟上”,我覺得這也是對海歸的一個比較適合的評價,海歸普遍比較著急,也比較自負,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海歸是有自負的本錢,比如更懂得國際化標準化的東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識和概念等,以至于很多國內的企業看到這樣的海歸會覺得不接地氣或太傲氣,總而言之還是“不好用”。
2023年出國人數
2023年出國人數:80多萬人以上。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出國留學人數有所下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兩年疫情,導致國內高考、考研人數激增,升學競爭也比以前高很多。隨著疫情好轉,出國留學服務市場復蘇,留學人群也必將比去年多,甚至有可能比疫情爆發前多,據留學業內人士預計,2022年我國出國留學的人數將達到80多萬人以上,可能會比2019年70.35萬人上漲10%左右。
200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超過15萬人,創歷史新高。有關專家預測,200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有望突破20萬大關。
增長速度:
自2002年以來,中國公民出國留學人數每年都超過10萬人。2005年度,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1.85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數為10.65萬人。
2005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的總數為11.85萬人,其中國家公派3979人,單位公派8078人,自費留學10.65萬人。2005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3.5萬人,其中國家公派3008人,單位公派4770人,自費留學2.72萬人。從1978年到200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93.3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3.29萬人。
2005年度與2004年度相比較,出國留學人數略有增長,留學回國人數持續大幅增長,出國留學人數增長了3.3%,其中自費出國留學人數增加了2.1%,國家公派與單位公派的出國留學人員增加了16.1%。留學回國人數增長了39.4%,其中自費留學回國人數增長了47.9%,國家公派與單位公派的留學回國人數增加了15.6%。
解析海歸人員的就業趨勢
出國留學生歸國就業成為新趨勢。目前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歸國就業,那么海歸就業的現狀如何?中國留學人員回流呈現了哪些新趨勢?近年來人才回流成為國內人才流動的新景觀。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海歸人員的就業看法:
數據一:90.9%的留學生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
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團聚?是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其中90.9%的留學生因為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78.4%的留學生因為對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而回國,66.7%的留學生因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國。
案例:不愿離開父母、回國尋找發展機會朱琳,杭州人,目前就職于杭州一家外資銀行。2011年,在浙江大學讀完本科后,她選擇到國外讀研究生。于是,當年她就申請了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管理學專業,幸運地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和4萬多元的獎學金。
?回國就業,最大的原因的確是不想遠離父母,不過,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朱琳坦言,她是獨生子女,回到父母身邊是必然選擇。當然,海外留學經歷可以為找工作增加資本,?到國內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
這個觀點得到多數留學生的認同。?回國的發展機會更大。像國外的金融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作為一個外國人,很難融入其中,而國內的金融行業比較有發展潛力。?湖州長興人小凌畢業于浙江大學金融系,當年通過學校培養項目,考上了美國杜蘭大學金融系研究生,今年1月回國。
不過,曾在意大利留學的小陳則透露,在意大利讀研究生時,他就發現一個有趣現象,當地的本科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選擇繼續讀書,比如考研。就業機會不多,主要還是歐洲經濟低迷惹的禍。
?歐洲本土學生找工作都這么難了,更何況留學生呢?回來也是無奈之舉。?小陳說,他本科在復旦讀的,很多同學到美國留學,后來靠自己的實力留在美國的也有不少,這些人留學前就已經做好移民的打算了。
分析:不同年齡的海歸,由于出國和回國時代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存在差異等,回國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總體來說,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海歸,多為公派留學,其回國原因主要是履行回國服務的義務;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海歸,多看重國內職業和市場發展機遇,回國原因以職業發展為主。
而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輕海歸,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留學生和家庭之間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家庭生活原因是其最主要的回國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回國的發展機會更大。
數據二:77.5%的海歸認為實際薪資較低調查顯示,77.5%的海歸表示實際薪資比理想薪資低,僅1.8%的海歸表示實際薪資高于自己的期望值。同時,海歸收回留學成本時間較長。過半留學歸國人員認為收回留學成本需要5年,僅有11.1%的海歸認為需要4年時間,認為1年即可收回成本的人寥寥無幾。
案例:薪資與預期值相差太大了關于具體收入,多數留學生不愿透露。不過,他們明確表示,薪資與預期值相差很大,若說收回成本,3、5年可能還不夠,有的甚至要10年了。
?留學1年,花費近20萬元,按照現在的工資,不吃不喝也要2年才能收回成本。?畢業于英國諾丁漢大學公共政策專業的研究生小王調侃道。
?與我預期的薪資相差太大了,雖然錢不是我最看重的要素。?朱琳爽朗地笑了起來,她說,回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飯店做人力資源,月薪只有2500元,而她理想的薪資每月是5000-6000元。1年后,朱琳跳槽到一家外資銀行,現在的收入基本達到她的預期值。
去年8月份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詩詩(化名)介紹,她在美國東海岸的一所公立大學讀教育學研究生,2年下來,生活費加上學費,保守估計是50多萬元。目前,她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按現在的收入估計至少要5年才能收回成本。
?沒法僅僅從投入與產出這個角度考慮。?詩詩說,在國外的學習經歷,是一筆無價的財富。除學習專業知識外,也讓她開拓了眼界,學會了全面多角度看問題。
分析:選擇好的發展平臺更重要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海歸的含金量也在縮水,薪資是一種體現。很多用人單位在招人時,更多的是考慮應聘人員的工作經驗和人脈關系,而非海外留學背景。
專家建議海歸們,作為職場新人,選擇一個好的發展平臺和職業規劃要遠比一份高收入的OFFER重要的多。不過,高學歷的海歸普遍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在若干年后的職業前景將會相當可觀。海歸在創新和創業兩者結合上有著獨特和天然的優勢。
數據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行業金融及相關服務業是海歸就業最多的行業,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按人數比例從高到低,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8.7%)。
案例:想都沒想選擇金融行業今年年初,聰聰(化名)從美國凱旋回來,他已是美國一所私立大學的金融學碩士了。憑借扎實的基礎和海外留學經歷,他很順利地進入一家銀行,并負責國際業務,現在已經接到?調令?,馬上要升職加薪了。
?我肯定選擇金融行業。?聰聰說,一方面,本科和研究生讀的都是金融專業,這方面的專業知識積累比較突出;另一方面,他對國內的金融行業非常有信心。其實,在出國留學前,他就想好了要從事這個行業。
專業對口,當然選擇金融行業。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海歸也會選擇金融行業,盡管專業是?風馬牛不相及?,比如有的海歸在國外讀的是教育學、哲學、藝術類等專業,但他們也會選擇金融相關領域。
?就想試試看吧,金融行業是熱門行業。?海歸小林表示,留學投入的成本很高,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也算是給自己和家人一個交待。
分析:不要集中在某行業
專家表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海歸就業還是相對?擁擠?,這容易導致海歸就業市場?錯位?現象的出現。金融行業一直被認為是收入高、福利好的行業,被視為求職者眼中的黃金行業。但是,當所有的海歸都集中到金融行業時,那勢必也會出現?獨木橋?的局面,競爭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
海歸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根據以往選擇習慣集中在特殊城市、企業和行業,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更多不錯的平臺也值得選擇,比如中小企業,二三線城市。海歸就業還應當更加客觀理性。
相關―海歸多從事銷售、市場、研發回國就業以北、上、廣等地為主調查顯示,海歸從事的崗位以銷售、市場類和研發類為主。其中,銷售、市場類崗位的占33.5%,研發類崗位的占24.2%,從事行政工作的海歸占17.7%,從事生產運營、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等職位的分別占7.1%、6.8%、6.4%。
調查還顯示,海歸回國就業地區覆蓋了15個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發達省市。其中,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14.2%的海歸在上海就業,8.7%的海歸在廣東就業,分別有6.4%、5.3%、5.2%的海歸在江蘇、浙江和山東就業,這六個省市集聚了81.4%的海歸。
出國留學后回國好就業嗎
現在,出國留學越來越普遍,海歸浪潮一年比一年高。下面就帶你看看出國留學后回國好就業嗎?
1.留學回國人員基本特征
我國留學回國人員年齡分布在22-34歲區間,占全部留學回國人員的95%,有接近7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年齡分布在22-26歲區間。獲得學士學位留學回國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5.53歲、碩士為26.63歲、博士為34.73歲。63%的留學回國人員具有碩士學位,30%為學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僅占6%。留學回國人員的學科范圍雖廣,但很集中。選擇最多的10個學科為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學與工程、教育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以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為主。博士留學回國人員的主要學科為生物學、化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物理學、應用經濟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以理工科類學科為主。
2.留學目的地和時間
47.31%的留學人員為國內本科畢業后選擇出國留學,而高中畢業后直接出國留學占33.48%,碩士畢業后出國留學的僅占5.59%,其余為大專或中專畢業后出國留學。選擇的留學目的國分布較廣(80個國家或地區),但主要集中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烏克蘭、新西蘭和新加坡等國家。英國為接納中國高中和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多的國家,而美國是接納中國碩士畢業生最多的國家。紐卡斯爾大學(英),悉尼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麥考瑞大學,格拉斯哥大學,伯明翰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莫納什大學,利物浦大學為輸送最多留學回國人員的院校。所有留學回國人員的平均留學時間為3.59年,學士留學回國人員為4.41年、碩士留學回國人員為2.82年、博士留學回國人員為7.38年。接近85%的留學回國人員有海外工作經歷(含實習),平均工作時間為2.05年,博士留學回國人員為3.75年、碩士為1.48年,學士為2.87年。
3.留學回國就業意向
在參與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有超過一半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57.94%)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最受追棒的行業是金融業,其次是教育、信息和軟件服務等行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是最受青睞的就業機構類型,其次是民營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留學回國人員對就業機構類型沒有明顯的偏好。職業發展空間是留學回國人員選擇就業機構最優先考慮的要素,其次是就業地區和薪資福利。
4.留學回國就業情況
主要分析了通過留學服務中心辦理就業報到和落戶人員的就業情況。在北京地區入職的留學回國人員中,62%的人員來自其他省、自治區或直轄市,以華北和東北地區為主。進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人數接近一半,其次是國家事業機構和金融機構。與2012年相比,進入外資企業的人員比例有所下降。
今天關于“2024年留學回國就業人數”的探討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更深入地了解“2024年留學回國就業人數”,并從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靈感。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