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士留學_陳博士叫什么
感謝大家在這個陳博士留學問題集合中的積極參與。我將用專業的態度回答每個問題,并盡量給出具體的例子和實踐經驗,以幫助大家理解和應用相關概念。
文章目錄列表:
1.陳博士留學2.女博士示愛風流導師,留學夢怎么就成了情色騙局?
3.歷史上姓陳的漢奸的人名有哪些?
4.南開大學商學院的管理名家
5.中國權威的經濟學家有哪些
6.《涼州詞的含義》陳和陳立夫的后代在哪里?貴族家庭的感覺是不存在的
陳博士留學
01
陳衡哲,這個名字,不知你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了解到的呢?
因為胡適?因為任鴻雋?因為她是北大第一任女教授?
我想,更多的人知道她,多半是因為胡適吧。
據說,胡適和陳衡哲之間,有段過往。
是否真的如此呢,我會下文揭曉。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陳衡哲的名字。她是我在不經意間發現的。
作為中國現代第一位女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她所遺留下來的資料,少之又少。正是因為資料太少,后人對她鮮少問津。
或許,是時候,讓她再次走入我們的視野。
02
一八九零年七月十二日,陳衡哲出生于江蘇武進的陳家大院。
這一年,距后來的甲午戰爭五年,距維新變法八年,距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十八年,距晚清帝國覆滅二十一年。她,正好出生于新舊政權交替之間。也因如此,使得她成為中國第一批留洋的女學生。當然,這一點,作為年幼的她,還并不知道。
陳衡哲名字中間的“衡”字,是為了父親紀念陳家祖籍在湖南衡山。然而,她這一生,走南闖北,卻從未走回老家。不知,這是不是冥冥中的注定。
陳衡哲的父親,陳韜,晚清舉人。平常最愛的便是詩詞和收藏,是個名副其實的讀書人。她的母親,莊曜孚,出生于名門望族,知書達理,溫婉能干,精于繪畫。他們的結合,雖是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卻是包辦婚姻中幸福夫妻的典型。
出生于這樣一個書香世家,陳衡哲應該是幸運的。
四五歲的她,經常一個人偷偷溜去后花園。躲假山,爬梯子,玩陀螺,放風箏,無一不玩。后花園里所有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歡喜的。她說: 我是自然的孩子,最愛的是自然。
自然,是美的,是自由自在的,對孩子來說,有著一切的吸引力。可是,喜歡自由的陳衡哲,卻遭到了來自外界的束縛。
那就是裹腳。
何謂裹腳。初時,將腳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腳底,用白棉緊,等腳型固定,穿上“尖頭鞋”,白天讓侍女扶著走路,晚上,將裹腳布用線縫緊,以免脫落。從四五年開始裹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方才解開,也有終生裹布者。
這對于喜歡自由的陳衡哲來說,是多大的殘忍。于是,她趁父母不注意,將布偷偷解開。后被父母發現,雖也有責罵,但因母親的開明,使她逃脫了裹腳的命運。這也是她后來能成為第一批留學生的原因。
除了天生的反叛精神外,陳衡哲自小聰明能干,跟著父親學習《爾雅》、《黃帝內經》之類較難懂的古籍,而非姐姐學的詩詞歌賦。以至于她后來上學,成為班里為唯一一個會背誦《黃帝內經》的人,連教她的老師,也自嘆不如。
如此聰明的孩子,卻因“望門寡”和“花蝴蝶”,對婚姻產生了恐懼。“望門寡”說的是新嫁娘未婚夫已死,新嫁娘以“望門寡”的身份進門,為夫家守節,得到世人稱贊,卻在一年后,追隨丈夫于地下。“花蝴蝶”說的是同樣經歷的新嫁娘未婚夫已死,她隨了自己的心愿,再次嫁人,卻受到他人的鄙視。
這使她年幼的心靈受到刺激。她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怎樣的女孩?到底要走怎樣的路?未來的路又在哪里?
幸而,三舅莊蘊寬的出現,點醒了她。他對她說,不要“ 安命 ”、不要“ 怨命 ”而應勇于“ 造命 ”,并鼓勵道: “你是一個有志氣的女孩子,你應該努力的去學西洋的‘獨立女子 ’”,“ 一個人必須能勝過他的父母尊長,方是有出息 ”。還說,可以去廣州學醫。
這番話,讓處于矛盾中陳衡哲,幡然醒悟。于是,她將所有的疑問,都化作去廣州學醫。
她舅舅的這番話,在今天看來,依舊有現實意義。一個人不要埋怨命運所給與的,而應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手中,并為之奮斗。如此一生,才算出息。
03
一九零三年冬,陳衡哲離開家鄉,踏上了去廣州的路。這一年,她十三歲。
到廣州后,在三舅家住了一年。三舅教她許多書本上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可以說,三舅是陳衡哲人生中的一顆啟明星。他照亮了一個迷茫的十三歲女孩的人生。
一九零四年冬,她離開廣州,一個人孤身在上海。本以為可以進入蔡元培的上海愛國女校,卻陰錯陽差,進入女子中西醫學堂。在這里,一待就是兩年。并經常隨老師出診,挽救孕婦的生命孕婦生產的場面,本身就血淋淋,這讓本來就不喜歡學醫的她,發誓以后從事的工作,一定與醫學無關。
一九零七年冬,父親發急報,催她回家。回家后,她發現,父親竟然是讓她嫁人。她意識到,這個時候要是再不出聲,很可能一輩子就這樣了。于是,她堅決地說,“ 父親,我不想結婚。 ”
陳衡哲的回答,讓父親勃然大怒。幸好,母親在一旁勸住了他,才沒有大吵。后來,陳衡哲生病,母親以為她會早夭,讓父親意識到,不能再逼她了,不然,極有可能會失去一個女兒。
逼婚的事情,就此翻篇。
一九一零年冬,陳衡哲重新起航,前往上海姑母家。這個老婦人,是陳衡哲一生中,繼三舅莊蘊寬之后,又一個鼓勵她的人。她在陳衡哲抗婚后,收留她,并鼓勵陳衡哲報考清華庚款留美。
當時,報考的條件是,年齡在十八到二十一歲,體檢合格,這里的合格是指一般的健康指標外,還要求女孩有一雙天足。如果能通過考試和體檢,獲得庚子獎學金,并留美五年。
考試時,她很緊張,很多知識,是她之前并沒有接觸過的。她很老實地作答,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可能因為如此,她才得以以第二名的成績入圍。至于年齡嘛,就報小了幾歲。
為什么要將這四個點說得這么清楚呢?其實,每一階段,對于陳衡哲來說,都是特殊的階段。假如沒有其中一個元素,沒有環環相扣,那么她極有可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了。
陳衡哲于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坐”中國號“大型汽船遠航。她并沒有讓父母送行,只為了不讓他們經受離別之苦。
由此,陳衡哲的人生,打開了新的篇章。
04
“ 在美國讀了六年書,這是我求學努力的唯一正面結果。 ”
當陳衡哲踏入一個新世界時,她是開心的,是快樂的。感覺這么多年的抗爭,終于有了回報。在美國的第一年,她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
第二年,陳衡哲順利進入瓦沙大學。她發現,瓦沙的師資力量雄厚,可供選擇的課程極多。面對如此眾多的課程,她覺得幸福滿滿。這年夏天,她寫了一篇《來因女士傳》投給了當時的《留美學生季報》。
而這報紙的主編,就是本文要說的男主角——任鴻雋。
任鴻雋,十六歲父母相繼病逝,早慧的他,走上了求學之路;二十一歲,與胡適成為同班同學;二十五歲,擔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府秘書;二十六歲,出國留學,創辦科學社,主編季報。
當時,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夏,任鴻雋收到這篇文章時,對陳衡哲欣賞不已,并使陳衡哲成為該季報的約稿對象。次年十月,當胡適聽聞陳鴻雋對陳衡哲的贊賞時,也開始寫信,主動約稿。
一段文壇佳話由此誕生。
胡適、任鴻雋、陳衡哲三人之間的友誼,不斷令后人津津樂道。很多資料已流失,后人無法從中猜到什么。
但是,據她女兒任以都所說,他們三人之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胡適和陳衡哲之間沒有男女之情。不過,因為一個女子,和兩個男子同時通信,難免以訛傳訛,原本是純粹的友誼變成曖昧不清。更何況胡適老早就說過,家里幫他訂過親,他不可能讓另一個女子下不了臺。胡適在這方面的分寸,把握得比較好,陳衡哲比較尊敬他。
好,既然女兒都這么說了,我們把話題拉回來。陳衡哲和任鴻雋的鴻雁傳書,其實,任鴻雋早已對她傾心,只是,對于她來說,還并未上升到男女之情。后來,任鴻雋歸國后再赴海外考察,第一站就是芝加哥,去看望繼續深造的陳衡哲。
這一年,已是一九一九年年末了,他見到陳衡哲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是不容易與一般的社會妥協的。我希望能做一個屏風,站在你和社會的中間,為中國來供奉和培養一個天才女子。 ”
當一個男子,愿意跨過三萬里的距離,陪伴在你身邊,并告訴你,他愿意成為你與社會的屏風,讓你能自由地做自己,還陪伴你直到回國。你會接受他嗎?
我想多半的人,還是會被打動吧。他跨國而來,為她而來,真誠地對她說著這番話。這時的陳衡哲,將獨身主義的信條早已拋到腦后,接受了她。
大概,這就是真愛。也是陳衡哲獨有的魅力。
于是,在一九二零年夏,陳衡哲與任鴻雋一同攜手,返回祖國。
05
回到北京后,父母和家人見陳衡哲帶著任鴻雋一塊兒回家,不禁欣喜若狂。因為,這已經距她說堅決不結婚過去十二年了。十二年來,父母擔心她,生怕她獨身一輩子。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見到女婿進門,真是百感交集。
回國后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兩人在南高師舉行訂婚儀式。
老友重逢,好友訂婚,喜上加喜。
晚上,他們單獨請胡適吃飯。這是回國后第一次見到胡適。此時的胡適,已是孩子他爸,而另兩個老友,也已喜結連理。三年的時候,物是人非。
經胡適的引薦下,夫妻兩人任職北大。
“ 國立背景大學于1920年才開始接受女生,也就是他們請我從美國到中國為北大的女生打前站的那一年:我被任命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以便他們更順利地招收女生。 ”
陳衡哲加入北大,不僅開中國女教授之先河,更讓后來千千萬萬的女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北大。
于她而言,任職北大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成為新嫁娘,才是頭等大事。
九月十六日,兩人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
自那以后,不少有留洋背景的才子才女,紛紛組合,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
幸福的來源,是婚姻中對彼此的尊重和珍惜。
比如冰心和吳文藻。
不過遺憾的是,沒過幾個月,陳衡哲因懷孕而辭職。
但這并非主要原因。
主要還是因為陳衡哲在教授戲劇課時,她希望學生們能查閱相關資料,踴躍發言,也希望他們能開動腦經。無奈,當時資源匱乏,加上學生們的惰性,使她打算用罷課來喚醒學生。
這件事,她同胡適交流過。胡適勸她別沖動,無奈,最后還是辭教待產。
任鴻雋在得知后,找胡適,將妻子懷孕這件事告訴他,讓他找別人代課。
這次,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當了次陳衡哲與學校的屏風。
06
盡管在家庭和事業上,陳衡哲選擇了家庭,可這并不代表,陳衡哲放棄了事業。
辭教后,陳衡哲開始思考婦女、家庭和事業三者間的關系。而她找到的路是這樣的,在學校依舊授課,一般只上三節課。這樣既有時間照顧家庭,又有時間從事研究。
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五年,這四年間,她不僅生養了兩個女兒,任以都和任以書,還編著中國第一部《西洋史》。
這對于既要上課,又要照顧孩子,還要同時編纂書籍的陳衡哲來說,是多么不容易。
一個女性,想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無疑是艱難的,尤其當時戰爭爆發。盡管如此,她所追求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她并不想要成為一個平庸的人,而不成為平庸之人的前提是,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艱辛。
陳衡哲,做到了。
哪怕生活充滿挑戰,她也能在挑戰中,笑著面對。
無論生活變成什么樣子,她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造命”。
除了學者、教授這一身份外,她曾連續四次被選拔為太平洋國際學會的會議代表,參加了四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這樣的會議,中國出席的學者有十二人,其中兩人是女性,而陳衡哲就是其中一人。
這是多么大的殊榮。
陳衡哲從來不因為自己媽媽的身份,而放棄對自己的“增值”計劃。反而一次次地學習,汲取更多養分,讓自己日益壯大。
想來,在背后,她付出了很多。只是目前的我們看來,會覺得“哇,好厲害啊”,然而,陳衡哲一定在很多人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付出。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07
可惜,進入盛年之后的陳衡哲,再也沒有為我們帶來驚喜。
追其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齡、戰爭、家庭等等之類。或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觀念和思想吧。
就像二十歲的我們,和三十歲的我們,看到同一件事,想法多少會有些不同。年少時,我們會有偏激的想法,過了十年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會覺得當時是多么的幼稚。這就是思想上的成熟。
一方面,觀念上成熟;另一方面,和素斐的死有關。
素斐是胡適的女兒,胡適夫婦和陳衡哲夫婦對其期望很大,尤其是胡適。從素斐這個名字上可以看出來。陳衡哲的英文名字是“莎菲”,胡適把她的英文名字放到了女兒身上,可見他對女兒抱著多大的期望。不幸的是,五歲的素斐早夭。
這使得陳衡哲頓悟,覺得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這大概是每個媽媽的心愿吧。
人家都說“賢妻良母”,而她卻成為了“賢母良妻”。
她在教育上,對孩子很嚴厲。抗戰爆發后,為給孩子找一個相對好一些的環境,她跟孟母三遷一樣,不斷在國內外給孩子找尋較好的學校。功夫不負有心人,女兒任以都獲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后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小兒子任以安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后任全美地質學會會長;任以書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后在母校瓦沙擔任翻譯工作。
盡管事業上并沒有什么閃光點,也誰能否認她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心血呢。
假使她并沒有將重心轉移,那么這三個孩子在戰亂中的命運,又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這里,我或許沒有提到任鴻雋。只因任鴻雋公務繁忙,內憂外患期間,需要他主持的中基會的工作并沒有中斷,相反,日漸忙碌。于是,陳衡哲就擔任起了穩定“大后方”這一職責,實屬不易。
08
任鴻雋陪伴陳衡哲走過四十一年的風風雨雨。他從未對她有過任何懷疑,更沒有過任何不尊重,有的只是珍惜、陪伴和把自己當作屏風。
當時,有篇文章寫了《陳衡哲和胡適》,大概說的內容是他們之間有些不清不楚的關系。任鴻雋和陳衡哲得知后,并沒有相互指責,只是覺得很生氣。于是,拿著報紙找胡適。當然,胡適也很生氣。最后以胡適在報上登一份申明而告終,夫妻和朋友間的感情一如既往。
還有一次,陳衡哲因《川行鎖記》引發軒然大波,被川內外人世大力批評。她對此心灰意冷,要求任鴻雋辭去川大校長職務。任鴻雋在妻子的堅決要求下,毅然地辭去了,沒有絲毫留戀。他遵守諾言,甘愿做她的屏風。
任鴻雋在大事上兢兢業業,在生活中,也支持妻子。
陳衡哲的第一部小說集《小雨點》就是他極力支持的結果。
他的胸懷,他的才氣,他的涵養,令他去包容這樣一個天才女子。
我想,這樣的男子,在世間是少有的,也只有像陳衡哲這樣的女子,才足以與他同肩。
可是,這樣的陪伴,只維持了四十一年。
一九六一年十月九日,任鴻雋因突發腦溢血住院。一個月后,在昏睡中與世長辭。
09
往后的十五年里,是陳衡哲過的最艱難的日子。
沒有了任鴻雋這座屏風的陪伴,她與外界接觸得更少了。任鴻雋在世時,她的眼睛就看不見了,但能通過閱讀,得知外面的世界。任鴻雋一走,她更孤獨了。
孤獨地一個人待在家里,她卻并不懼怕這種孤獨。
因為,這是一段特殊的時期,平安地活著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晚年的陳衡哲,最開心的莫過于于大女兒任以都的見面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卻是這十五年里最幸福的時光。她本想著,要是還能再見到兒子,該多好。
命運弄人,她并未等到這一天。
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八十六歲的陳衡哲因肺炎及并發癥,逝世于上海廣濟醫院。
“一代才女”的人生,就這樣平靜地結束了。
10
早年因反抗而精彩,晚年因沉默而平安,大概這就是陳衡哲的寫照吧。
她的“造命”使我感觸良多。
十幾歲,就已知道,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做主,而不依靠外人。她在家庭和事業之間游刃有余,我想,能夠成就這一代才女,背后的男人,任鴻雋功不可沒。
他的大力支持,才有我們看到的陳衡哲。
雖然晚年的她,沉默無言,早已沒有了早年的反抗,但在那段時期,或許是最能夠保住自己的方法吧。她明白,做什么才是對自己最好的。
這是我愛她的原因。
她是我寫的第六個民國,也是目前最欣賞的一個。
不知,你喜歡哪個呢?
目錄傳送門: 《民國女子知多少》
下一篇:《蘇雪林:世紀才女,終生追索屈賦未曾歇》
圖:網絡
女博士示愛風流導師,留學夢怎么就成了情色騙局?
陳立每次過幾天才回復。他的解釋是:“我最近在外地演講,不方便接電話。”很多次,黃琳想直接去學校找他,又怕惹惱陳立,從此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為了挽回這段“愛情”,黃琳忍氣吞聲,一再向他表示,只要陳立愿意,他們隨時可以領證結婚。
半年前,陳立的前妻突然提出想要復婚,其實,他們之間只是因為一些小誤會而離婚,分開幾年之后,彼此都沒有再婚。現如今,因為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他們之間有了復婚的打算。黃琳是用QQ關聯的方式登錄陳立的QQ空間后,看到他與前妻的聊天記錄,頓時炸開了鍋。
黃琳千方百計破壞陳立與前妻復婚,但這一次,面對她的要挾,陳立非但不畏懼,反而表現得很淡定。他直言不諱對黃琳說:“如果你再這樣鬧下去,不僅會丟了工作,而且,一旦你的丑事傳回老家,你讓你父母如何做人?” 為了彌補黃琳對感情的付出,陳立給了她一筆錢,讓她徹底忘掉曾經,重新開始。陳立的做法對黃琳很受用,從那以后她收斂了很多,也不再出現在陳立的生活中。黃琳也慢慢接受現實,陳立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而已……
歷史上姓陳的漢奸的人名有哪些?
歷史上姓陳的漢奸的人:陳公博。
陳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6月3日),漢族,廣東南海人 [1] ?,原籍福建上杭,寄籍南海。1892年10月19日出生,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國政治人物。
他早年參加中國***,是中共一大代表,爾后脫黨而去,躋身國民黨行列,以“左派”自詡,曾任國民黨第二次全國大會中央執委。后演變為反蔣的改組派的代表人物,但不久又與蔣合流,是蔣的座上客。最后,他追隨汪精衛,叛國投敵,成為中國的第二號大漢奸。探析陳公博一生變化多端的政治面貌和最終被釘上歷史恥辱柱的命運,無不給世人以深刻的沉思和警示。
中國***第一個綱領被陳公博寫入他在美國讀書的哥倫比亞大學碩士論文中,在附錄里被美國的中國史教授韋慕庭意外發現。
南開大學商學院的管理名家
陳炳富先生
南開大學商學院的締造者陳炳富先生,堪稱中國管理學的開拓者之一。陳老先生在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的杰出成就,為這門年輕的學科在中國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被推選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其業績先后被收入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大洋洲及遠東地區名人錄》、《國際業績卓著男士名錄》和《國際杰出知識分子名人錄》。
陳炳富先生1920年12月出生于安徽和縣。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他學習刻苦認真,學業成績優異,從1934年在縣立初中求學起,曾多次獲得獎學金。1937年,就讀于湘西高中。1940年考入內遷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外文系。翌年,轉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經濟學系,1945年畢業,1946年冬,到南開大學任教,曾先后在經濟研究所、經濟系、管理學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任新創辦的管理學系主任。
陳先生早年在西南聯大求學時便傾向革命,參加進步讀書會,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時他主編的壁報《論衡》和《經濟論衡》,曾經常發表進步言論,受到校內師生的注目。
早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陳先生在“指數”理論、“指數”的恢復、編纂以及編制方法、公式的論證方面,發表了十幾篇研究文章。50年代初,他轉入經濟效果問題研究,他的《關于工業品產品品種變動對成本影響指數的幾個問題》一文曾引起國內學術界的討論。60年代寫的《社會主義經濟效果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把用最小耗費取得最佳收益問題作為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內容進行闡述。他指出,“講求經濟效果不能僅局限在生產領域內,還應包括國家管理機關、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部門。”文章后來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中國展望出版社分別選入《解放以來有關經濟效果文選》和《建國以來有關經濟效果文集》。
進入80年代,隨著四化建設的深入和國家對管理科學的需求,陳炳富教授的才華方得以充分施展,并取得豐碩的成果。
1981年在瑞典參加“中國——歐洲技術與工業政策”國際學術會議,他宣讀的論文《論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受到與會代表的稱贊,被列在會議論文集的首篇。瑞典隆德(Lund)大學校閱曾發表文章給予高度評價。1984年初,應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的邀請,他在會上做了題為“要開展中國管理史研究”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他列舉大量事實,指出在古代和近代,我國有許多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值得探討、研究、總結,要創造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管理理論,必須結合命西,融匯古今。《了望》雜志以《從<孫子兵法>說到中國管理史》為題編發了他的報告,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的反響。1987年他在加拿大、美國考察、講學,光后做了“《孫子兵法》與現代管理”、“中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學術演講,引起西方學者的濃厚興趣。講學期間,他還參加了歐洲國際市場學會,被推選為該學會的唯一的亞洲理事。
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敏銳、視野開闊、富于創新,是陳炳富教授治學的特點。他說:“中國有悠久的管理史,但現代化管理始于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許多新的管理問題,新問題的解決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管理思想。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建立一門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其實,陳炳富教授有志于斯者可謂久矣。早在60年代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他就強忍饑餓,擰緊眉頭思索:怎樣才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在夕陽殘照下的校園里,他不知度過多少苦思的黃昏。必須走經濟技術相結合的路子——這是他最初萌動的管理學思想。可惜,他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沒有一點反響。70年代末,他重提舊論,并上書中國科學院,呼吁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這一次,他急切的呼聲被傳遍全國,最終促成“技術經濟研究所”的誕生。1980年,南開大學授命陳先生籌備建立企業管理系。老先生來了拗脾氣:“不能叫企業管理系,應該叫管理學系!”此時,管理學在中國還很新鮮,還有人不承認有這么一門獨立學科。他不辭勞苦,四處游說。于是,中國有了第一個大學管理學系。他孜孜以求的,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這就是古今結合、中外結合、學科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中外比較研究,把國外先進的、適合國情的經驗學到手;通過古今結合,體現一種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特點,體現中國成功的管理實踐,從而造就培養和指導中國自己的管理專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完成這個系統工程,一靠管理實踐,二靠管理思想。
1984年初在中科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上,特邀參加大會的陳炳富就向全世界宣布:“當代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在《孫子》那里找到痕跡!”從此,在對中國文化重新估價和反思的歷史背景下,在被人忽視的一隅,開始了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而這位開拓者更是筆耕不輟,連連發表功力深厚、多有新意的著述:《<孫子兵法>及其管理中的—般應用》、《現代化與<孫子兵法>》、《從<孫子兵法>到中國管理史》、《<孫子>的全局系統觀》……在中國軍事科學院組織編纂的包括十四分冊、數百萬字的《孫子兵法大全》中,他承擔了《經營管理》分冊的編寫。
陳先生十分重視學科的協調性和知識的廣博性。他認為,管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也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管理不僅與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有關,還和經濟發展情況、文化科學水平以及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有很大關系。他招收的管理學研究生,有學經濟的,也有學理工、技術的,還有學中文、歷史的。他組織他們搞管理研究,發揮各學科特長,以多學科結合的優勢,去解決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的問題。
他長期超負荷地承擔教學任務,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了《管理學概論》、《比較管理學研究》等10多門課程。每學期都同時講授2—3門課。1983年以來,以他為首招收了經濟管理、技術經濟等六個專業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經他親自指導已取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32名,博士學位的一名,目前在學博士生12名,其中包括一名美國博士留學生。他還熱心幫助指導中、青年教師,帶出了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教師。
陳先生看到開放后的中國,在培養管理人才方面作了種種嘗試,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于是,他不失時機地與來訪的加拿大幾所大學商定共同培養現代化管理人才。此后又陸續與美國、日本及歐洲一些高校建立關系。他講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外國專家講西方的管理思想,讓莘莘學子吸吮著東西方文化撞擊而釀成的瓊漿。這種中外合作培養管理人才的作法,被稱為“南開——約克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普遍為國內外重用。
陳先生是國內校早研究經濟效益的學者之一。在他50年代的研究里,即已切入這一主題。1978年他曾建議國家組織領導全國經濟效果研究。根據現代化管理的特點和要求,他倡導經濟管理與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討論教學與科研的實踐。70年代末以來,他主持舉辦過多期“成本管理”、“技術經濟”、“引進技術”等研究班,為全國各地培訓了上千名高級技術經濟人才和管理人才。
李維安教授
原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1957年出生于青島,管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現任東北財經大學校長、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南開管理評論》主編。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委、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天津市管理學會會長、天津市學科評議組(工商管理)召集人等學術職務,并兼任國內外15所院校的兼職教授、博導或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維安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公司治理與企業集團管理、網絡組織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國家教委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國家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國家軟科學項目基金、211工程等24項國家及省部級縱向課題,10余項與大型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并先后承擔多項國際合作項目。
李維安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對公司治理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在理論上,初步構筑了以公司治理邊界為核心范疇的公司治理理論體系,并進一步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領域,實現了從公司治理結構到公司治理機制,從單法人治理到集團治理、跨國治理、網絡治理的突破。在實踐上,率先在國內提出并組織制定了《中國公司治理原則》,推動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入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階段,為我國上市公司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近期,李維安教授及其領導的課題組,在多年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國內的第一個作為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的“晴雨表”的中國公司制理評價指標體系,2003年11月,在第二屆公司制理國際研討會上,又推出系列公司制理評價體系研究成果,引起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與報道,同行專家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李維安教授的專著《公司治理》獲中國經濟界最高獎項——第十屆(200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并獲天津市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惟一的一項特等獎;專著《股份制的安定性研究》獲第二屆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基金優秀著作獎和天津市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專著《現代公司治理研究:資本結構、公司治理與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入選獲國家圖書獎的管理科學文庫;論文“改革實踐的呼喚:中國公司治理原則”獲教育部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作為國內最早出版的公司治理教材《公司治理教程》獲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材。
李維安教授歸國數年來,不僅為南開大學管理學科的振興,也為我國管理學科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他擔任主編的《南開管理評論》作為管理學的核心期刊,已經成為國內工商領域有影響的學術交流平臺之一;他創立的國內第一所從事公司治理研究的學術機構“南開大學公司治理中心”,在與國家審計署共建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公司治理領域的學術研究基地,李維安教授獲得國家各級頒發的多種榮譽稱號。
中國權威的經濟學家有哪些
張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跟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學習,1963年―1967年攻讀博士學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跟從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起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張五常教授的理論主張往往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爭議。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英文1969)、《社會成本的神話》(英文1978)、《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英文1982)、《賣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張五常教授在理論上下過苦功,“由淺入深、由深轉復雜,再由復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已把價格理論咀嚼透爛。另一方面,張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時間用于現實問題的實踐調查,多年礪煉,使他的學術素養和對現實問題的把握渾然一體。錢穎一(Yingyi Qian)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錢穎一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4篇論文,僅僅2006年,錢教授就有3篇學術文章發表,說明錢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錢穎一教授在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81年),先后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1982年)、耶魯大學運籌和管理科學碩士(198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組織和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對于中國未來所面臨的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多機遇與挑戰,錢教授反對單一漸近式說法, 堅持漸進與激進并行的觀點。郎咸平(HP Lang, Larry)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郎咸平在國內的知名度極高,堪稱林毅夫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林毅夫教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后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運用規范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也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是改革開放以后第一位在權威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信息指標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鄒恒甫(Zou Heng fu)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社會影響力★(?)鄒恒甫教授說過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教書,和學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讀書,主要是歷史和哲學。1962年,鄒恒甫出生于湖南。1977年進武漢大學。1983年到哈佛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堪稱中國新一代經濟學人中的元老。1992年,鄒恒甫博士一手創辦了武漢大學高級經濟研究中心,開辦了國際數理金融和數理經濟系兩個班,開始了中國經濟學教育改革試驗。這兩個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學經濟系輸出很多中國經濟學博士生,鄒教授的行動贏得了經濟學同行之間的佩服和尊重。鄒恒甫對于教育所做的貢獻,首先不愧于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本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經濟學英文期刊《經濟學與金融年刊》,該刊成為國際經濟學主流刊物之一。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近六十篇學術論文。他是華人中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他基本上不為社會所知,所以,他的社會影響力為一星,真可謂最低調的經濟學大師。吳敬璉(Wu Jing Lian)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吳敬璉教授給人感覺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學、為民請命的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歡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讓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個睿智和良知兼備的中國學者,他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貴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幾年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部分歸罪于他。由于歷史等多種原因,吳敬璉教授并沒有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仍然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張維迎(Zhang Wei Ying)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可能是挨罵最多的經濟學家,什么“資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決定腦袋”,一時間學術爭論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被徹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罵張維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沒有完整地讀過張維迎的一篇文章。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張教授張從事產權和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貫的,長期的。張教授還應該算作是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開山之人,做了大量有關博弈論“傳道授業”的工作。隨著海龜進入中國學術界,他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小。李稻葵(Li, David D)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除了經濟學業內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個經濟學者在公眾空間,要以一種理性的形象出現,要用理性的話語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經濟學者的風范。”李教授發表評論的同時也定義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學位。先后擔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武(Chen Zhi Wu)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陳志武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華爾街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經理,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陳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財務學理論、證券定價、新興資本市場方面的專家。最近幾年,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什么制度機制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金融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這些都是陳博士研究關注的問題。田國強(Tian Guo Qiang)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田國強教授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早期赴美留學的孜孜學子,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畢業于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1982年獲得該校數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得全美斯隆博士論文獎。他提出了一個在“非規范性”的經濟環境中,即有限經濟自由和不完全市場體系環境下的企業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經濟制度環境得到適當的改變,社會才能有效地變換產權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為德州A&M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fr=ala0
《涼州詞的含義》陳和陳立夫的后代在哪里?貴族家庭的感覺是不存在的
由于叔父陳、陳、陳的恩情,陳立夫也跟著蔣介石走了,而他的弟弟蔣介石在陳的政治前途也在迅速發展。由于陳氏兄弟在國民黨內主管特務工作,成為國民黨“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員,甚至有“蔣家得天下,陳家得黨”之說,風光無限。
那么,解放后,陳的后人在哪里呢?
1948年12月被任命為中央銀行行長。1951年8月25日,因肺結核加重,病情失控,病逝于臺灣省。陳沒有孩子。1926年2月,陳的二姐生下一女,被陳收養,取名陳澤寶。1943年,陳澤寶與國民黨高級軍官沈結婚。之后,她和丈夫去了美國定居。
陳立夫
陳立夫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長子陳澤安畢業于臺灣省立大學農業系。因為陳沒有孩子,陳澤安被陳收養,后來去了美國留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1983年僅以兩票之差敗給臺灣省中研院院士。從1983年開始,安多次到南京農學院、南京大學講學,回到湖州幫助農民種植柑橘,提高柑橘品質。安瑜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余韶、邵順、邵玲和邵進都在美國。
陳澤寶在湖州。
二兒子陳澤寧畢業于臺灣省立大學,后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機械工程,獲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在美國格沙蘭德公司工作。陳澤宇寧有三個兒子,邵文、和都在美國工作。
大女兒陳澤榮出生在美術系。她在新澤西州的一所私立大學學習。畢業后從事會計計算機工作,在瀘州學院圖書館工作。寧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別是、于小榮和于繼平。他們都在美國工作。
他的兒子陳澤沖畢業于美國普渡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系,MBA和工業設計雙學位。之后在臺灣省從事進出口貿易。2005年8月去北京,因為感冒被建議切除肝腫瘤。術中大出血,術后病情惡化。但是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并沒有積極處理此事,她被轉到武警總醫院緊急肝臟置換后死亡。64歲時,夫人林畢業于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曾任臺灣省外交部專員、科長。陳澤沖有兩個兒子,邵澄和邵仁。陳紹成是其父企業的董事長,也是立夫醫學研究文教基金會的理事兼副執行長。他也是位于臺北東區的“低調細節酒廊”的股東,與臺灣省著名歌手范逸臣一起。
可以看出,除了陳立夫的小兒子陳澤中住在臺灣省外,其余都住在海外。除了陳澤沖的妻子林瑩曾在臺灣省擔任公職外,其他人大多從事研究和貿易。
當明星、歌星霸占名利之際,赴美留學的3位科學家,現在又如何了?
當愛國科學家熱情回國后,他們總會發現“人和社會的價值觀被資本價值蒙上錢的味道”時,會如何評價自己的回國選擇?當影視明星、歌星、網紅霸占名與利的時候,14億人有多少知道他們的呢?
又有多少人知道類似“遠赴美國一去不復返”的科學家?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遠離了科學界,而奔向了金嘴金身的明星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評價科學家的離去?所以看來,我們也應該讓自己做得更好。情懷要講,但不能光講家國情懷。
就好像錢學森曾經說過的這句話一樣:“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國家在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之后,才得以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仍舊不可避免的是,他們在相關領域獲得功成名就之后,卻放棄了這個地方,未免會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不可一世——文小剛說到文小剛這個名字,或許對于很多人來講都是很陌生的。畢竟他從來都沒有在我國的雜志報刊上出現過。因為他加入了美籍,言外之意無非是想表明他已經不再是我國的公民。相比較與之“同名不同姓”的馮小剛倒是人盡皆知,這便是娛樂大咖與高學歷科學家之間最大的差距,畢竟馮小剛隨時可以憑借任意拿得出手的作品來讓更多人記住。
說白了,文小剛在年輕的時候,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學霸。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恰逢教育機制的不夠完善,有很多人都沒有辦法進入到學堂接受基本教育之際,文小剛就已經憑借驕傲的成績踏入了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大門。要說這個學校當時的名氣,自然不輸清華北大,能夠進入到如此引以為傲的大學深造,也稱得上是“人中之龍”了。
在中科大就讀之際,文小剛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管是校方老師還是家中長輩,都對他抱了很大的期盼,希望他能夠在這里出人頭地。事實證明他確實沒有辜負這些人對自己的厚望,恰逢趕上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的計劃,也就是CUSPEA考試。這個考試對他來講勢在必得。面對這個能出國留學的機會,文小剛憑借全科全優的成績排名爭取到了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的資格。
曾經通過CUSPEA計劃出國留學的大多學子,基本都成為了知名的科學家,其中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反哺曾經培育自己的祖國,但不可避免的是,仍舊有小部分人選擇了扎根美國。而在這小部分人當中,就包括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文小剛。在得到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后,他并沒有悻悻離去,而是選擇了留在了這所高校,后來也是成績斐然,拿過兩次物理學最高獎項,在2018年之際入選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書香世家——郁彬說到郁達夫,相信老一輩的愛書之人都對其非常熟知。作為中國近現代的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在文學創作史上也曾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如此,據悉他當時身處的那個年代里,他還曾經積極參加過各種救國組織,后被殘害后追認郁達夫同志為革命烈士。至于為什么在這兒要提上一嘴,自然是與接下來這位主人公郁彬有著密切的關系。
郁達夫的哥哥名字叫做郁華,而郁彬則是郁華的親孫女兒,這樣算來郁達夫也算是郁彬的長輩。郁達夫向來都是一個很注重家庭教育的人,同樣一家也都是愛國人士,可以隨時隨地為國捐軀的那種先烈。郁彬的外公也是一名在國內知名的法官,為人剛正不阿素來美名傳。可是作為如此家庭成長起來的郁彬卻最終加入了美國國籍?
像這些家族前輩一樣,郁彬的成績也是非常優秀的,她畢業于北大的數學系。原本就出身名門望族、書香世家的她向來都是很多人眼中的“異類”,只因為她在很多學科上面的成績總是那么耀眼。受到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思想左右,1984年,她在北大畢業之后的第二年,就獲得了陳省身數學交流項目的資助,得以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也算是讓很多羨慕了。
有時候機會總是來得那么突兀,但有些人抓住了,因為基礎打的牢固。后來的時候,郁彬在這所高校擔任了教授,她的工作成就也被逐漸被科學界所認同,畢竟在應用領域鑄造了非常璀璨的成績。就此她還發表過很多篇世界級的學術論文。不難看出,郁彬在美國留學深造的時候,確實汲取到了不少的成長養分。只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她似乎并沒有受到家庭的影響回到祖國的懷抱,而是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雙雙留美——董欣年接下來要說到的這位女科學家董欣年,同樣是世界矚目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她的家庭背景也是非常不一般的,她的父母都畢業于武漢大學,她的父親更被稱其為“一代經濟學泰斗”,而她的母親也是國內知名的眼科醫生。既然出生于如此典型的學術之家,那么董欣年進入武漢大學更是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畢竟虎父虎母生虎女。
同樣適逢CUSPEA計劃,其中有一項考試就是關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這兩項考試都是在改革開放之際同時設定的公費研究生出國留學的考試。當年董欣年也報考了這項考試,憑借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出國深造留學的資格,怎料到最后留在了杜克大學擔任教授一職呢?董欣年主要研究領域是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憑借學術突破在2012年的時候入選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加入了美國國籍。
在她加入美籍的之際,很多人都以為有其老公王小凡的影響。在當時作為招生項目第一名的王小凡,同樣獲得了出國深造的資格,兩個人在美國的時候,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就此兩人更表現出了惺惺相惜的一種狀態,一同成為了美國杜克大學的生物系教授。許是夫妻兩人都有著自己的打算,于是便雙雙留在了美國。
結語公費留學的人才,并不是都沒有回國打算的。我們不能夠要求每一個留學生,都能像錢學森一樣反哺祖國。以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立場都是不一樣的,遺憾終歸是遺憾,但每個人都享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
留住人才,不能光靠家國情懷!必須給他們提供三點:寬闊的平臺,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優厚的待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泱泱大國何缺人才,由它去吧!只是想不通,這些人到頭來獲得了怎樣的評價呢?
誰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在中國,被稱為“經濟學家”(Economist)的約有6000人,然而,能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經濟學者只有大約100人,根據華爾街電訊對全球著名學府279位經濟學教授(含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的書面調查,有39位中國教授被點名說有學術水準.下面是前十的排名:
張五常(Steven N.S. Cheu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張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跟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學習,1963年―1967年攻讀博士學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學跟從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起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張五常教授的理論主張往往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爭議。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英文1969)、《社會成本的神話》(英文1978)、《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英文1982)、《賣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張五常教授在理論上下過苦功,“由淺入深、由深轉復雜,再由復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已把價格理論咀嚼透爛。另一方面,張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時間用于現實問題的實踐調查,多年礪煉,使他的學術素養和對現實問題的把握渾然一體。
錢穎一(Yingyi Q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錢穎一教授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4篇論文,僅僅2006年,錢教授就有3篇學術文章發表,說明錢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錢穎一教授在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81年),先后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1982年)、耶魯大學運籌和管理科學碩士(198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組織和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對于中國未來所面臨的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多機遇與挑戰,錢教授反對單一漸近式說法, 堅持漸進與激進并行的觀點。
郎咸平(HP Lang, Larry)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郎咸平在國內的知名度極高,堪稱
林毅夫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后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運用規范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也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的關門弟子。是改革開放以后第一位在權威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也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認為只有實行市場經濟,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信息指標體系,才能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鄒恒甫(Zou Heng f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鄒恒甫教授說過喜歡做兩件事:一是教書,和學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讀書,主要是歷史和哲學。1992年,鄒恒甫博士一手創辦了武漢大學高級經濟研究中心,開辦了國際數理金融和數理經濟系兩個班,開始了中國經濟學教育改革試驗。這兩個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學經濟系輸出很多中國經濟學博士生,鄒教授的行動贏得了經濟學同行之間的佩服和尊重。鄒恒甫對于教育所做的貢獻,首先不愧于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本職。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經濟學英文期刊《經濟學與金融年刊》,該刊成為國際經濟學主流刊物之一。
吳敬璉(Wu Jing Lian)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吳敬璉教授給人感覺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學、為民請命的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歡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讓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個睿智和良知兼備的中國學者,他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貴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幾年中國股市的不景氣部分歸罪于他。由于歷史等多種原因,吳敬璉教授并沒有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但是他仍然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張維迎(Zhang Wei Yi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可能是挨罵最多的經濟學家,什么“資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決定腦袋”,一時間學術爭論和人身攻擊的界限被徹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罵張維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沒有完整地讀過張維迎的一篇文章。從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張教授張從事產權和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貫的,長期的。張教授還應該算作是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中國的開山之人,做了大量有關博弈論“傳道授業”的工作。
李稻葵(Li, David D)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除了經濟學業內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個經濟學者在公眾空間,要以一種理性的形象出現,要用理性的話語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經濟學者的風范。”李教授發表評論的同時也定義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經濟學)學位。先后擔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武(Chen Zhi Wu)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陳志武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華爾街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經理,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陳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財務學理論、證券定價、新興資本市場方面的專家。最近幾年,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什么制度機制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金融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這些都是陳博士研究關注的問題。
田國強(Tian Guo Qiang)
華爾街電訊評測:學術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 社會影響力★
田國強教授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早期赴美留學的孜孜學子,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畢業于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1982年獲得該校數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得全美斯隆博士論文獎。他提出了一個在“非規范性”的經濟環境中,即有限經濟自由和不完全市場體系環境下的企業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經濟制度環境得到適當的改變,社會才能有效地變換產權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為德州A&M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好了,關于“陳博士留學”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講解對“陳博士留學”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