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超半數人口處于高風險區,疫情惡化!全美超半數人口處于高風險區,當地防疫局面如何?
1、疫情惡化!全美超半數人口處于高風險區,當地防疫局面如何?
美國當地的疫情防控情況并不好,甚至當地的疫情感染人口也在急速上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國家和地區并不多,除了我們國內以外,很多地方的疫情防控措施一點都不好,甚至很多地方已經全面放開了疫情的防控措施,很多人也會把新冠疫情當成普通感冒來看待。特別是對于美國來說,雖然美國地區的新冠感染人數非常多,美國地區因為新冠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百萬人,但美國并沒有充分重視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
美國有半數人口處在高風險區。
在新冠疫情進一步反彈的時候,美國有接近一半的人口處在高風險區,這也導致美國全國每天的新增確診患者的數量超過10萬人。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依然沒有把新冠疫情當回事,甚至很多城市的居民根本就不戴口罩,這會進一步加大疫情的防控難度。
美國當地的疫情防控情況非常差。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美國早已經全面放開了疫情的防控措施,當地的居民也沒有認真對待新冠疫情的問題。即便新冠病毒已經逐步變異成了奧密克戎,奧密克戎的傳播能力非常強,很多人也是不過把奧密克戎當成普通的流行病來看待,這也進一步導致奧密克戎在美國進一步擴散。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當地的醫療資源非常緊缺,很多患者也沒有辦法得到及時的治療。
總的來說,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地方的新冠疫情非常嚴重,但當地根本就沒有把新冠疫情當回事。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陽性患者以后,很多人甚至也會選擇直接外出工作與生活,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讓美國當地的疫情情況難以得到控制。
2、美國超一半人口處于高風險地區,全球疫情為何會迅速惡化?
之所以全球疫情會惡化的如此迅速,是因為很多的國家至今都未能找到有效的措施并一直沿用下去。大家縱觀全球疫情,會發現在疫情出現之后我國的控制速度其實在全球各個國家之中是能夠排到前位的。到目前為止我國整體的疫情已經完全控制住,即使一些地方偶爾還會出現一兩個確診病例,但是當地都能夠迅速的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住大致的情況。
那么在大家身處國內環境的時候,可能認為全球的疫情都已經像國內一樣完全被平息了,但實際上并不是如此。目前全球的疫情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重的,像美國如果說以我國去防治疫情的標準進行衡量的話,那么美國目前多數的地方都是高風險區域。之所以全球的疫情惡化的如此迅速,這和各個國家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
像歐美國家的人民更加崇尚自由,所以在疫情出來之后,這些居民并不會聽從當地政府的管教,安心的待在家中。他們依然會像往常一樣聚集,那么這就直接會影響到整體的疫情防控情況。再加上后來的整體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繼續沿用像我國這樣比較嚴格的疫情防控也會給財政造成比較大的負擔,所以美國等歐美國家就慢慢放松了疫情方面的管控,可以說是任人民自由去對抗疫情。
在政府撒手不管之后,居民更加是肆無忌憚了,所以說想要控制住整體的疫情在歐美國家來講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那么從全球疫情的波及范圍來說,很多的國家都是受到了其他程度的影響的。那么這些本身不注重防控措施的國家,在疫情的管控方面非常的松散,也會使得疫情極容易出現外溢。
3、美國一個月內幾乎全成紅色高風險區是怎么了?
德爾塔變異毒株來勢洶洶,美國低接種率地區在一個月內接連“淪陷”,卷入又一輪疫情之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月11日援引數據稱,目前,超過90%的美國居民生活在疫情“高風險”(high)或“重風險”(substantial)社區。在一個月前,這個比例僅為19%。
8月11日,美國疾控中心敦促全美所有孕婦接種疫苗。此前,疾控中心還呼吁處在“重、高風險”地區的人,無論是否接種疫苗,都應在室內戴口罩。
據了解,美國疾控中心(CDC)用兩項指標衡量新冠疫情社區傳播風險,包括每10萬人七天內的病例總數以及檢測陽性率。根據這兩項標準,將全美各地社區分為四個等級:低、中、重、高。
CNN醫學分析師利阿納·文(Dr. Leana Wen)說,這個分級基本顯示了病毒在居民周圍傳播的程度。具體來說,“低風險”被視為每10萬人中不超過10例感染,或檢測陽性率低于5%;“中風險”是每10萬人中有10至50例感染,或陽性率在5%至8%之間;“重風險”是每10萬人50至100例感染,或陽性率在8%至10%之間;“高風險”則每10萬人100例或以上感染,或陽性率在10%或以上。
兩黨還在打“口罩戰爭”
佛羅里達州州長、共和黨人德桑蒂斯8月11日發布一項行政命令,威脅削減那些無視該州禁止在教室戴口罩規定的學區的資金。他還建議辦公室指示官員,對拒絕實施這些規定的監管人員不予支付工資。同樣以停止撥款相威脅的還有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和得克薩斯州州長。當天,得州州長阿博特和州總檢察長帕克斯頓提交請愿書,要求叫停法官要求學校和企業戴口罩的命令。
美聯社評論說,盡管疫情再次肆虐美國,在是否應該要求學生在返校時戴口罩的問題上,卻再次爆發意識形態分歧,共和黨和民主黨正在各自控制的州內展開斗爭。這讓共和黨內部也有人看不下去,警告把學校和孩子的健康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涉及安全和政治風險。
“我們正以一種非常部落化、非常令人憤怒、非常政治化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得州的共和黨策略師布蘭登·辛德豪爾批評道。《華盛頓郵報》稱,這是最新一波的“口罩戰爭”,也是美國政治氣候的一個縮影。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一個月,幾乎全紅了:美國超90%的居民生活在重高風險社區
4、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海平面上升。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溫室效應詳解
簡介
溫室效應(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極其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1824年,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法國學者)第一個提出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的發生原因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對紫外線進行反射,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氟氯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溫室效應應對最佳方法
逐步停止到最后全面停止石油、煤炭、天然氣、硫磺。的開采和使用,并且,通過什么途徑把過多的C從地球表面上消失{把過多的C埋到地下,這應該是人類目前所必須做的。地球表面的C循環 ,那總之就是一個循環....沒有人可以阻止地球表面上的C氧化的。
總結
溫室效應就在我們身邊,也許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加劇,了解溫室效應,有效的控制溫室效應,愛護環境,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