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留學時間_中國最早的留學時間是哪一年
好久不見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關于“中國最早的留學時間”的話題。如果你對這個領域還不太了解,那么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文章目錄列表:
1.近代中國的留學教育開端于2.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為什么最終回來了94人?
3.我國第一個留學外國的人是( )
4.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的是什么時候?
5.我國最早向外國派遣公派留學生是在( )
6.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教育是什么?
近代中國的留學教育開端于
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是洋務運動。
中國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啟動的。 外國列強侵略和國內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促使清朝封建官僚集團分化出洋務派,試圖以“洋務”(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代稱)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的探索稱作洋務運動。延續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內容龐雜,涉及軍事、經濟、政治和外交,主要是創辦了一批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工礦交通企業,在古老中國的荒原上,出現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業和新型的社會生產力。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雖然仍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存在諸多的缺陷,但它們采用機器生產和雇傭勞動制,給中國增添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這些軍事工業的興辦,多少增強了清朝的國防力量,而且對后期民用工業(包括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生發展起到一種開路和引導作用。洋務派興辦的民用工業,比軍事工業更具有積極意義。這些民用工業大多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雖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工業。主要表現在民用企業的興辦是為了“求富”,以賺取利潤為主要目的,進行商品生產或進行商業性運作。其次,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紳商,他們在企業中有一定的權力,使得企業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第二,這些企業還往往以外商為競爭對手,在競爭中奪回不少權利。 洋務企業的創辦,在清政府壓抑工商業的封建傳統政策上打開一道缺口,帶給私人資本追求資本增值的希望,推動社會資金流向新式企業。通過新式企業的創辦,一些買辦、買辦商人、官僚和舊式商人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同時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引進了一批先進機器設備和傳播了先進科學知識,積累了管理新式企業的經驗,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可是洋務派不是資產階級集團,而是一個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地主階級官僚集團。中國近代化由這個官僚集團來啟動,是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特點決定的。19世紀 6O年代,由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的刺激和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開始解體,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中國封建社會內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尚未發展到工場手工業階段,就被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所摧毀,因此中國沒有一個像西方社會中那樣的市民等級來肩負這個使命。當時掌握政權的洋務派官僚集團,從外國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不但“漸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發現廉價的紡織品、便捷的輪船和煤鐵之利,可以裕財政、浚餉源,既可維護封建統治,又可為本集團帶來利益,于是繼創辦新式軍事工業之后,采用官督商辦形式創辦大型工礦交通企業,充當了啟動中國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發展得極其成熟而完備,特別堅固,在洋務派被迫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不可能排除封建生產方式的頑強抵制,只能在不改變封建主義內容的基礎上,引進外國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管理制度,移植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經濟形態。 歷史選擇了地主階級洋務派擔當起了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任務,但是他們的探索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一開始就在一條坎坷的狹窄道路上行進。伴隨著微弱的民族資本主義近代經濟出現而出現的民族資產階級,逐步取代地主階級,在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展開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為什么最終回來了94人?
從1872年到1875年,當時的清朝選擇派遣10到16歲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國留學,這些人就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原本計劃留學15年,但因為各種原因,留學計劃在9年后撤銷,以失敗告終,而最后120人,回來了94人。
洋務運動時期,由于曾國藩的幕僚容閎的提議,曾國藩與李鴻章聯名上書請求進行“留學教育計劃”,按照計劃,清朝派遣120名留學生前往美國,學習科技、工程等洋務亟需的學科。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決定選擇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從1872年開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經費全部由朝廷支出。
這樣的條件放在今天,應該很多人都會擠破頭去爭取,但是在當年,絕大多數人都對于出國留學非常害怕,覺得極其危險,那時的清朝依舊把美國視作蠻荒不開化之地,更何況是要把十多歲的孩子送出國,一送就是15年。正因為大多數的家庭都很難接受,因此容閎費盡心思,不知費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強湊夠了留學生的人數,大多來自東南沿海。
與膽戰心驚的家長們完全不同,這些留學幼童剛開始還是非常興奮的,對于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但是抵達美國以后,各種困難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語言問題,這些沒有經過英語訓練的孩子根本無法與美國人交流。為了更好學習語言,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當地的美國家庭之中,風俗的迥異,時常讓這些孩子面紅耳赤不知所措。
不過,還有很多問題,清廷明文禁止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壞了他們與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們也吃不習慣,剛來的清朝幼童們經常因為打扮的問題,受到周圍人異樣目光,而為了盡快進行學習,幼童們需要相當刻苦的學習。如此一來,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國之后,等待他們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學生活。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聰敏好學又肯刻苦的中國孩子,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績非常優秀,英語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夠與當地人暢順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適應了當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學生們的困惑與不適應感,逐漸消失,在當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軌。
可與此同時,清朝方面卻出了問題,當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傳統文化與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將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然而這些留美幼童在美國卻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與思維,愈發美國化。漸漸地,留美幼童進入教堂、甚至還剪掉辮子,拒絕清朝服裝,一系列“倒戈行為”讓清朝越來越害怕。
經過清廷內部的一番爭論爭斗,最終1881年,清朝還是決定將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實際上這些幼童,原本再過四五年,就能進入大學,眼看著果實即將成熟,卻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終,120名留美幼童中回來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病故在了美國
留美幼童初來乍到,因為水土不服還有學業壓力實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時的醫療條件仍舊有限,因此身體比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沒有,天才少年潘銘瑞15歲考上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結果一年后就重病離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來
清朝為了這批留美幼童花費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約是六萬兩白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原本清朝送留學生出去是為了洋務,如果留學生不務正業,必然浪費很多資源,因此清朝也會定期讓監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學生會被提前遣送,及時止損。
第三,執意不回繼續學業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紀比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響,他們在留美期間,對于原本清朝的那套產生了質疑,而對西方的文化愈發親近,對清朝的落后極其不滿,清朝要求幼童回國的時候,容揆等人就拒絕回國,而繼續留在了美國學習。
我國第一個留學外國的人是( )
容閎,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854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后他以推動出國留學為志業。
中國的海外留學生一向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可是誰又能想到,第一個走上留學之路的學生,是因為家貧而不得已去上“洋學堂”的呢?誰又能想到,“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國并沒有接受派人留學的建議,倒是抱殘守缺的滿清政府在不停地派遣留學生?歷史就是這樣奇妙。留學生們沒有挽救清朝政府,但卻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添上了精彩的內容。
窮學生去美國 容閎微積分總不及格
中國近代留學的第一人是容閎。1847年1月4日,個頭不高的廣東小伙容閎帶了不多的行李,在廣州黃埔港上船去美國。4月12日容閎到達紐約。這一年,他19歲。
容閎沒有上過中國人辦的學堂。家里窮,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張嘴,全靠父親下田勞動來供養。他讀不起正牌的學校,只能設法讀有錢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學堂,也就是教會學校。容閎進的是澳門馬禮遜學堂。
這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第一所洋學堂,學生的家境都比較貧困,學校也免費。容閎是馬禮遜學堂第一批學生。他在這里讀了六年書,讀《圣經》,學英語,也學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當時的校長是美國人,叫布朗,畢業于耶魯大學。
1846年,布朗告訴中國學生,自己因為健康的原因決定回國,想帶幾個學生去美國完成學業,香港的基督教會的傳教士會為每人提供兩年的留學經費。容閎第一個站了起來,另外兩個學生也站了起來,他們一個叫黃勝,一個叫黃寬,和容閎一起去美國。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幫助下進了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學校。黃勝一年后因病回國,侍奉寡母。兩年后,黃寬從孟松學校畢業,聽從教會的安排,轉赴英國,考入愛丁堡大學,成為中國第一位留英學習西醫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也是中國最早從事西醫教學的教師之一。
容閎沒有和黃寬一起去英國,而是選擇了耶魯大學。香港傳教士當時只提供兩年的費用。有教會愿意出錢,條件是寫一份志愿書,保證以后成為傳教士,但被容閎婉拒。不過在布朗的多方張羅下,容閎還是如愿進了耶魯大學。
剛入校的時候,他每天都刻苦用功,學習沒上去,身體反而非常瘦弱。二年級,他功課依然不好,微積分從來不及格,差點留級。三年級,容閎的成績才終于上去。
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容閎在校謀求職業,為同學們辦過伙食。后來,他又獲得耶魯大學兄弟會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得以半工半讀完成4年學業。1854年,容閎學成歸國。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自主選擇和完成學業的留學生,是第一個自費留學生、第一個通過勤工儉學完成留學學業的人。
游說太平天國只得到一個爵位
容閎回國后沒有當醫生,也沒有做傳教士或專門的學者,他希望更多的中國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開始四處奔走。
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國的***。在南京,容閎見到了當時主持大政的洪仁?。容閎提出了自己關于政治、軍事、經濟和教育的七條建議,但洪秀全卻沒有接受他的主張。太平天國沒有體會容閎的苦心,不過很尊重他,送給他一個刻有他的名字和“義”字的長方形木印——他被封了個四品爵位。
挫折并沒有動搖容閎實現留學教育計劃的決心。他想到了經商,做起了茶葉生意。他覺得有了錢才可以實現教育計劃。巧的是容閎到美國留學的時候,乘的也是一條裝運茶葉的船。
采購員提留學議案 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奏
1863年,容閎突然受到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召見。曾國藩想辦工廠,辦工廠就得有機器,機器又只能從外國買回來。容閎以前在上海結交的幾個人都在曾國藩手下任職,他們推薦容閎來當采購員。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江南制造局——中國最早的工廠。
1867年,容閎陪同曾國藩視察江南制造局,他建議在局中附設兵工學校,培養制造人才。曾國藩同意了,這是近代中國培育科學技術人才最早的學校。
1868年,容閎又向剛升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學計劃,力言此舉日后當收大效。丁日昌當即決定讓容閎寫成詳細說帖,他代為上呈權位僅次于恭親王奕忻的軍機大臣文祥,請其代奏。說帖上去了,但恰逢文祥父親去世,文祥離職回家守喪,說帖也就不了了之。但容閎每次因公謁見丁日昌時都提此事,并懇請轉呈曾國藩。
1870年,丁日昌赴天津協助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同行的容閎又催促丁日昌向曾國藩重提留學計劃。
條陳寫了四個問題,包括:建議改變大米北運的運輸方式;建議政府開采礦產;提醒政府注意洋教,別讓洋教徒干涉地方行政。建議派留學生只是其中一條。這一條放在中間。但這條寫得最出色。條陳建議選派120名學生到外國去留學15年,以供國家日后之用。先派30名出去,如成績優良,即可引以為例,按期選派。學生出洋應有中國教員隨同,以便學生不致荒廢本國文字,并另派監督兩名以資照料。留學經費和出洋局的辦公費用可出自上海道庫。
曾國藩被容閎說動,同意領銜上書,奏請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學習。很快,曾國藩和李鴻章聯銜會奏獲得旨準。一年之后,容閎“偉大教育計劃”終得實現,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中國留學教育的大門開啟后,又出現了庚款留學和留法勤工儉學的熱潮
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的是什么時候?
2005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全國卷(三)
第I卷 單選 第17題
17. 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是在( )
A. 鴉片戰爭時期 B.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 洋務運動時期 D.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
本題正確答案選C
即洋務運動時期。
我國最早向外國派遣公派留學生是在( )
答案:B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1872 年8月11日,“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 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 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教育是什么?
中國社會近現代發展史,是一部留學人員報國史、強國史。一百多年來,數以百萬計學有所成的留學人員,用留學期間掌握的知識、科技、管理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在中國***的領導和號召下,一代又一代留學人員滿腔熱情地懷揣愛國報國志向,踐行興國強國的偉大夢想,留學報國已經成為流淌在他們血液里的神圣使命和理想信念。
1847年1月初,容閎、黃寬和黃勝三人一道隨布朗牧師赴美留學,堪稱我國近代留學始端。后來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革新派的支持下,容閎又竭力推動和促成了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教育——幼童留美。
從1872年開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10—16歲的幼童到美國進行為期15年的公費學習,連續四年共派出120人,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學成回國后,活躍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金融、學術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知名人物,優秀代表包括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山東大學首任校長唐紹儀等。他們帶回了嶄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在傳播科技、學術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幼童留學計劃,可謂打開了中國近代留學的大門,更打開了國人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
中國最早的海軍留學生
百姓們覺得出國留學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會被恥笑,即使是有錢的家庭也不會送子弟出洋留學。
所以,當時官派留學生30人的名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閉關鎖國的清朝任憑強國侵略,簽訂不平等條約。
然而,當時的中國人仍然守著老舊的文化沾沾自喜,即使是像林則徐那樣的官僚都不能準確地說出英國的地理位置。
20年后,洋務運動興起。
國內百廢待興,要設廠、開礦、修鐵路、造輪船、搞通訊等,不僅是需要工人,更是急需大批懂得現代科學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于是有人就提出派留學生出國學習。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
在容閎倡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群留學生出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也被稱為“中國留美幼童”。
這群孩子身穿緞袍,拖著長辮,他們被分配到不同的美國家庭中,開始在英語的環境下,吃著美式的食物,穿著美式的衣服,接受西方的教育。
出洋留學都是經過細心挑選的,他們不僅很快地就克服了語言障礙,并且在學校都是名列前茅。
據官方數據統計,到1880年,有50多名留學生考進美國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據統計,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師和3名鐵路局長。
其中,就有我國著名的鐵路設計師詹天佑。
詹天佑在唐津鐵路的設計修建中,跨度305米的灤河大橋成為了一大難題,國外的英、日、德等國家的工程師多次設計修筑失敗,更是宣稱中國絕對沒有此人才,更不可能能修建此橋。
這時,詹天佑被應聘負責灤河大橋的設計修建工作,并且成功的這座中國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
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還修建了難度極大的京張鐵路,這段路程途徑有很多高山峻嶺,河溝險灘,尤其是在居庸關和八達嶺的一帶坡度極大。
詹天佑卻創造性的發明了“人”字形的鐵路,巧妙的解決了坡度的陡峭問題。
更為神奇的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這條鐵路竟比原計劃還提前2年完成,節約了28萬兩銀子的經費,有力的回擊了國外所說“建造設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謬論。
詹天佑不僅給我國長了志氣,還同時榮耀的入選了英國工程師協會,成為會員。
在此不得不驕傲的說,如今中國的高鐵動車,無論從速度、距離、便捷程度和舒適程度,都已然成為世界最強!讓中國擁有了超級基建標簽,讓世界都為之稱贊!
在留美的這些學生中,歸國從事教育事業的有5人,并且有2人成為了大學校長,包括天津北洋大學的校長蔡紹基,其中唐國安在擔任清華學堂的校長后,深深的感受到學習國外先進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從此全力支持學生赴國外留學。
從此,清華學堂的大批學生開始了出國留學,繼續深造。
在從事外交、行政方面的有24人,包括12名領事、代辦,2名外交次長、公使,1名外交總長,1名內閣總理。
留學生除了學習軍政外,不少是學習機械、造船、鐵路、采 礦、郵電、農業、醫學專業的,從而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實業人才。
例如,魏瀚、 鄭清濂、吳德章、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六位留學生回國后,成了當時東亞最大的船廠——福州船政局“必不可少之員” ,他們繪畫式、制輪機、定船身、造 器械,各有專精之藝而分工集事。
在洋員離廠后,這些歸國留學生從獨立自制七 百五十匹馬力的兵掄開始,繼而制造大至二干五百匹或更大馬力的兵輪。
從事海軍的有20人,他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北洋水師。在中法戰爭和中日家務戰爭爆發后,這些留學生們英勇作戰,因為他們學習了水戰的知識,所以技術精煉,作戰勇敢。
20人當中有14人當上了海軍將領,其中吳應科升至艦隊司令,徐振鵬升至海軍次長,而楊兆楠、薛有福、黃季良、沈壽昌、黃祖蓮等人在同敵軍作戰中英勇捐軀。
在中日戰爭以后,大量的年輕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學習,“沉睡的雄獅”自起終于睜開那朦朧的睡眼,認識到閉關自守的不足,逐漸的走向了世界
好了,今天關于“中國最早的留學時間”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對“中國最早的留學時間”有更深入的認識,并且從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幫助。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