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留學生留學時間_中國清朝留學生留學時間多久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關于“中國清朝留學生留學時間”的話題。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將相關資料進行了梳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文章目錄列表:
1.中國政府第一次派遣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是在2.什么是清末留學運動?
3.晚清時候的公派留學生是在什么時候?為什么?謝謝!
4.洋務運動中對于出國留學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是哪一年出國地?
6.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有兩人抗命不歸,他們人生命運如何?
中國政府第一次派遣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是在
洋務運動時期。
甲午戰爭前,清政府派遣海軍留學生遠赴英、法留學的三屆留學生,以福州船政學堂為主,共派出出洋學生八十二人。除七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學業外,學成歸國共有七十五人,大部分成為清末海軍建設中各方面高層管理的專門人才。
第一屆:光緒三年派遣海軍留學生三十八人光緒三年二月十七日,中國派出的第一屆海軍留學生乘坐輪船出海,開赴香港。二月二十二日,由香港改乘西方公司輪船前往英、法兩國求學。第一屆海軍留學生回國后,把國外建設海軍的新方法、新經驗和造船工業的新技術,進行了介紹和推廣。
擴展資料: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這在中國二千年歷史中,特開新紀元”之事被譽為“中華創始之舉,亦古來未有之事”。
1877年,在沈葆楨、李鴻章等官員的積極倡導下,從船政局和船政學堂選出的33人踏上了赴歐留學的旅途。1881年,由李鴻章主張、船政局又選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學。1886年北洋水師等校的10名學生又去了歐洲。
百度百科-洋務運動
什么是清末留學運動?
從19世紀70年代起,因辦“洋務”的需要,清政府開始成批派遣學生出國留學;到20世紀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時,廣大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紛紛爭取到國外學習,從而形成留學熱潮。
1870年(同治九年),根據容閎的建議,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求選派學童去美國留學。經過短期籌備,從1872年到1875年(光緒元年),每年派遣30名學童(年齡規定為12歲至16歲,個別年僅10歲),4年共派出120名。計劃學習15年,由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到1881年,在守舊派官僚“適異忘本”“治其惡習”的攻擊下,清政府決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學生全部撤回。除病故和“告長假不歸”者外,歸國留美學生94人,只有詹天佑等2人完成學業,獲得學士學位。
派遣學生留美后不久,洋務派又向歐洲派遣留學生。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奏準選派船政學堂學生分赴英法學習造船、駕駛。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學生34名、留法學生49名(其中9名藝徒)、留德學生2名,共85名。這些留學生回國后,成為中國造船工業、海軍建設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嚴復、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硅、薩鎮冰、魏瀚、劉冠雄等。
此外,19世紀末期,清政府還派遣了少量的“使館學生”。1890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準駐英法俄德美五國公使每屆任期內可常留學生2名,共10名。1895年,又奏準派赴英法俄德留學生各4名,共16名,留學費用也由使館撥給。
甲午戰敗,舉國震驚,人們開始矚目日本。維新運動皆以日本為楷模。日本政府為緩和對立情緒邀請中國派遣學生留日。張之洞、楊深秀等都以路近、費省、傳習易為由主張派遣留日學生。1896年,駐日公使裕庚因使館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翠、唐寶鍔等13人到日本留學,開留日之先聲。到1900年,留日學生總數已達143人。
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等事變,清朝統治幾乎傾覆。為維護垂危的統治,清政府開始推行以練新軍、改官制、興學堂為中心的“新政”。向日本廣派留學生被視為培養“新政”人材的捷徑。從1901年起,清政府大力提倡青年學生出國留學,并許諾留學歸來分別賞予功名、授以官職。1905年清廷又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出國留學遂成為知識分子的一條出路。而日本政府亦企圖通過留學生來培植它在中國的勢力,并為其帶來若干外匯,日本中下層人士希望和中國友好,加強文化交流,也主張吸引中國留學生赴日。在兩國朝野的鼓動下,一時留日學生勢如潮涌。據統計,1901年留日學生人數為274人,1902年夏為614人,1904年為1754人,1905年冬為2560人,1906年夏為12909人,年底達17860余人,為留日學生人數的最高峰。
留日學生既有官費生,又有自費生,自費生占很大的比例,1903年即占半數,后來比例更大。由于流品龐雜,程度參差,到日本后有的上小學,有的直接上大學,絕大多數就讀于中等專業學校及大學速成科,學習期限從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幾年到七八年不等。在日本教育界特為中國留學生開辦的文學院各分校、法政大學速成科、振武學校、成城學校、同文書院、經緯學堂、清華學校及預備學校等學校中,留日學生最為集中;據《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五次報告》,留日學生2406人中,上述八校即占1885人。和過去留學歐美專重理工相反,學文科的占絕大多數。1903年駐日公使楊樞奏稱:“現查各學校共有中國學生1300余人,其中學文科者1100余人。”法政、軍事尤為留日學習的熱門。1904年僅法政大學速成科就有中國留學生295人。
熱情探求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的留日學生,因個人身世、社會關系、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差異,或贊成君主立憲,或服膺民主共和,形成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他們組織了名目繁多的學術團體(如勵志會、編譯社)、地方團體(如各省同鄉會)、愛國團體(如廣東獨立協會、拒俄義勇隊)、政治團體(如青年會、軍國民教育會),出版了介紹西方學術文化、宣傳君主立憲或反清革命的幾十種不同宗旨的雜志,發起過拒法、拒俄、反對日本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等多次愛國運動,使大批愛祖國、求進步的留日學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1905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參加者90%以上是留日學生。他們的革命號召獲得國內的熱烈響應,他們歸國后極大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在辛亥革命的整個歷史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涌現出黃興、宋教仁、鄒容、陳天華、秋瑾,陶成章、林覺民、方聲洞、胡漢民、居正、焦達峰、陳其美、朱執信、廖仲愷、魯迅、陳獨秀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
廣大留日學生的革命化使清政府驚懼萬分,又鑒于留日學生數量多而學業程度低的情況,從1906年起,對赴日留學采取了許多限制辦法,如停派速成班、官費生派遣權收歸中央、申請留學必須具有中學畢業程度并通曉外文,還須由地方官“出具印結”并報中央備案、保證不參加革命黨、服從學部指定所學科目和公使指定所入學校等等。同時,因反對日本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和參加革命,留日學生紛紛回國,日本政府對接受中國留學生又漸冷淡,致使1907年以后,留日學生人數逐年下降,該年約為1萬人,3年后竟降為2千余人。
赴日留學轉入低潮后留學歐美再度興起。一方面清政府對留學日本多方限制而對留學歐美則給予種種方便,另一方面歐美各國、特別是美國多方招引。特別是美國國會于1908年通過退還中國部分庚子賠款決議案,將該款用于向美國派遣留學生,使留美熱日熾。1905年,留美學生僅二三十名,到1910年增至六百余人。同一時期,留歐學生也有所增加。歐美留學生以學習理工為主,對庚款留美學生具體規定“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范諸學”。另外,新疆因與俄國接壤,除派遣滿蒙學生留俄外,還派遣了少量學童,專學俄羅斯語言文字。
晚清時候的公派留學生是在什么時候?為什么?謝謝!
應該是19世紀70年代 因為詹天佑是我國第一批留學生,他留學是在1872年. 留學原因是因為洋務運動的發展日益需要具有西方先進的科學素質的人才,同時洋務派也發現聘請的外籍顧問大多不務實際,造成大量的損失,因此決定派遣留學生.
洋務運動中對于出國留學采取了什么措施
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來改變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務派發起留學運動的最初目的。洋務時期的留學教育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
(一)幼童赴美
鴉片戰爭爆發后西方列強迫使清朝簽訂了一系列屈辱條約,清廷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形勢,從“天朝上國”的夢中醒來。自強以圖御侮成為朝野上下的主體意識,于是以向學習西方為目的留學運動得到了實現。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幼童留美作為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發端,是洋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在中國二千年歷史中,特開新紀元”之事被譽為“中華創始之舉,亦古來未有之事”。
清末留學教育始于留美,主要得益于以下三點:
一是容閎倡導留美。容閎是畢業于美國名牌大學的第一個中國人,他接受了系統的西方教育,了解了西方政治和文教等制度。他認為要改變中國的面貌必須造就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學習先進的西式教育。留學教育思想經由容閎提出,在上層實力派官員中宣傳,使一部分中國人逐漸意識到了留學教育的重要性,引發了對中國歷史有深遠影響的幼童赴美。
二是美國最早與清政府訂立了留學條約。1868年在美國人蒲安臣的協助下,國人出訪美、英、法等國,并和美國政府訂立了《蒲安臣條約》。該條約第七條規定: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國人可以在中國按約只準外國人居住地方設立學堂,中國人亦可在美國一體照辦。
三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舉措影響了清政府。19世紀中葉,世界資本主義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擴張,日本也被迫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由于中國和日本歷史上關系十分密切,故雙方都很關注對方的情況。在日本向美國訂購了兩艘軍艦,并計劃學習其海軍軍事學及造船航海技術時,這些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政府傳統觀念的改變。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清廷在洋務派大員的促請下,于1872年夏末派出了第一批幼童赴美學習。
(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
在洋務運動時期政府除了派幼童留美之外,還派了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學習。政府派留學生赴歐,主要出于加強海防的需要。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威脅,急切希望創辦一支近代化的海軍,但是人才奇缺,技術問題也難以解決。
于是清廷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重金雇用洋人,充當技術顧問。但是,雇用洋人花錢多且有許多弊病。
二是開辦新式水師學堂,培植海軍人才。福建船政學堂是我國第一所學習自然科學新式學校,由于水師學堂的課程太淺且技術知識落后,滿足不了培養新式海軍人才的需求,再者聘請的外國教師和技術人員按合同約定期滿歸國。如何使船政學堂繼續辦下去及提高船政學堂畢業生的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船政大臣沈葆楨提出派遣學生留學的建議,“臣竊以為欲日起……赴英國深究駛船之方,速則三年必事半而功倍。”
和留美幼童派遣的動機一樣,清廷向歐洲派留學生也是出于辦洋務企業的需要,只是更具體而明確地和創辦海軍聯系在一起了。留美幼童的揚帆赴美,開了留學生的先河;國人有去歐洲各國游歷,介紹歐洲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1876年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中英有了正式外交關系,這都為留歐生的啟程鋪平了道路。
洋務留學時期的留學生的選派工作
作為第一批清代官派留學生,政府并未設立專門的選派機構,選派工作主要由曾國藩等地方洋務大員負責。1871年初“訪選”首批赴美留學生時,在上海設立了出洋肄業局這一臨時機構,負責留學生的選派。1872年洋務大臣曾國藩的去世,使幼童留美事業的主要責任人改為李鴻章,他的態度直接決定著出洋肄業局的命運。盡管他給予了很多的扶持,但終因受到清政府更高層權力的制約,裁撤了出洋肄業局。
清政府在這一時期也未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留學教育在中央沒有一個單獨的部門,選派留學生也沒有統一的專司機構,因而洋務時期留學生的選派基本上都是各省官員各自為之,有很強的隨意性。
由于沒有統一的選派機構,對選派工作也就沒有統一而完整的籌劃,致使選派時斷時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派的進程,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清政府雖然初步制定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文教政策,但在全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方面還有待于發展。
留學生的選派調件
選派條件是針對所選派的留學生而言的,總體看來,政府在洋務留學時期選拔要求較為嚴格但尚未規范化。挑選幼童出洋,為中國首創之舉。挑選什么樣的人出國留學,則成為奕訴、曾國藩等人最關注的問題。1871年9月3日,曾國藩上奏《挑選幼童赴泰西章程》十二條,在奏折中說到,選派學生赴泰西惟是試辦,且有兩難:選材和籌費。“蓋聰穎弟子不可多得,必其志趣遠大……”奕?對留學章程提出修改意見,尤其對招考條件作了更加詳細的說明:首先要年齡幼稚;年齡越小就越不易受家庭所累,便于專心學習。其次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6]第三要求中文有功底。留學章程規定,必須“曾經讀中國書數年,攜至上海公局考試,以節靡費。”最后在初次應考合格之后,送入上海預備學校,進行中西文強化。但進入預備學校,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出洋留學,還要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出國幼童是經過多次挑選出來的,所謂“選材難”是難在選材“精”上,它堅持寧缺毋濫原則。
洋務時期的留學絕大多數屬于公費留學,政府對留學生的選派要求甚為嚴格,但由于這一時期還處于派遣留學生的初期,政府尚未有經驗可循,再加上社會對西學的認識程度普遍不高,生源主要來自東南沿海比較開放的地區。經驗不豐富和生源不充足,都使政府在制定留學生選拔條件時不可能有高的限定,從總體來說這一時期對留學條件的要求較簡單,招生選派也尚未規范化,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洋務留學的局限性
洋務派盡管承認西方科學先進,但堅持認為清王朝的統治體制和倫理綱常是最好的。封建倫理綱常是治國之本,西方的那些科學技術只是“奇技浮巧”之類的末端之學。他們對西學的認識僅是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的認知,停留在簡單的器物層面,這一時期留學政策粗糙零亂,未能對留學生的選派作通盤籌劃,未能調動各地在派遣學生出洋的積極性,這必然影響留學教育的發展。在對留學生的管理中過高的中文要求和嚴格的思想控制,與遠赴他國研求學術的終極目標及派遣初衷實難相符,對于某些政策的明顯失誤未能從深層加以反思,致使最后回國留學生大多進入了洋務事業各部門,進入學術思想界的則為數甚少。總之這一時期制定的留學政策,盡管具有極強針對性,但不具有規范性、系統性。
清政府派遣留學是在西方列強侵略和西方文化沖擊下起步的,是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變革的產物。留學政策的制定既受封建制度舊觀念的影響,又受現實的社會環境的限制。在一個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閥混戰的社會里,不可能有一個完善的留學政策,且會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失誤。
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是哪一年出國地?
1872年8月11日(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敦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
1.蔡紹基?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北洋大學校長
2.鄧士聰?籍貫廣東香山?后任海軍軍官
3.容尚謙?籍貫廣東香山?后任海軍艦長
4.張康仁?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律師
5.譚耀勛?籍貫廣東香山?早年病逝于美國
6.蔡錦章?籍貫廣東香山?后任鐵路官員?
7.程大器?籍貫廣東香山?后任教師?
8.歐陽賡?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外交官?
9.史錦鏞?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商人?
10.鐘俊成?籍貫廣東香山?供職于外國領事館
11.鐘文耀?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外交官、鐵路官員
12.劉家照?籍貫廣東香山?后任政府官員
13.陸永泉?籍貫廣東香山?后任外交官
14.潘銘鐘?籍貫廣東南海?早年病逝于美國
15.何廷梁?籍貫廣東順德?后任軍醫
16.梁敦彥?籍貫廣東順德?后任清朝外務尚書
17.黃仲良?籍貫廣東番禺?后任外交官、鐵路官員
18.陳鉅溶?籍貫廣東新會?后任海軍
19.陳榮貴?籍貫廣東新會?后任工礦業
20.鄺榮光?籍貫廣東新寧?后任礦業工程師
21.吳仰曾?籍貫廣東四會?后任礦業工程師
22.曾篤恭?籍貫廣東海陽?后任報紙編輯
23.黃開甲?籍貫廣東鎮平?后任政府官員
24.羅國瑞?籍貫廣東博羅?后任鐵路工程師
25.錢文魁?籍貫江蘇上海?后任外交官
26.牛尚周?籍貫江蘇嘉定?服務于電信業、造船業
27.曹吉福?籍貫江蘇川沙?后任律師
28.詹天佑?籍貫安徽徽州?后任鐵路工程師
29.石錦堂?籍貫山東濟寧?早年病逝于美國
30.黃錫寶?籍貫福建同安?早年病逝于美國
很辛苦才搞齊名單,辛苦啊!
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有兩人抗命不歸,他們人生命運如何?
1872年8月11日,一群身穿緞袍、拖著長辮的中國孩子在上海港口乘上一艘輪船,經過漫長的旅程后抵達美國舊金山,開啟他們的留學生涯。
這是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清朝一共向美國派遣了4批共計120名留美幼童。他們的年齡都在12歲左右,此前從來沒有外出求學的經歷,更別說跨越萬水千山來到語言、習俗、文化等與中國迥然不同的美國。他們在生活方式、語言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難。好在他們勤奮、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進入美國大學讀書,還在生活上逐漸融入美國 社會 。
可是,就在他們即將學業有成、載譽歸來之際,清朝卻因部分為留美幼童信奉基督教、剪掉腦后的辮子為由,將他們提前召回國。1881年,94名留美幼童分3批被遣送回國。
120名留美幼童出國,回來了94名。這是因為有一部分留美幼童要么被提前遣返,要么不幸病故于美國。其中,有2名留美幼童是抗拒了清廷的命令,拒不回國,留在美國完成了他們的學業。
他們名字分別叫譚耀勛和容揆。
譚耀勛是廣東香山人,生于1859年;容揆是廣東新會人,生于1861年。譚耀勛是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來到美國時年僅13歲。容揆是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先生的族弟,受容閎的影響報名成為第二批留美幼童,于1873年到美國留學。
1881年,當清廷召回留美幼童時,譚耀勛早已以優異的成績考進耶魯大學,讀到了大學二年級。容揆則剛剛被哈佛大學錄取,興高采烈地為大學生涯做準備。清廷的命令,擊碎了他們的夢想。
當其他留美幼童不得不收拾行李,離開生活和學習了多年的美國即將啟程回國時,譚耀勛和容揆不約而同地作出了一個選擇:抗命不歸,繼續在美國完成學業。于是,他們在乘車經過美國伊利諾伊州首府春田市時,以下車與朋友告別為由,逃走隱匿起來。
雖然留在了美國,但譚耀勛和容揆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以前在美國讀書,所有費用都由清廷承擔。現在沒人出錢,他們將怎么辦?這時候,清朝駐美副公使容閎伸出援手,對他們進行資助。留美幼童回國后,也湊錢來幫助他們。不少美國友人雪中送炭,給予幫助。
在容閎的建議下,容揆從哈佛大學轉到了耶魯大學,與譚耀勛一起讀書。最終,他們都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剩余的學業。
1883年,譚耀勛從耶魯大學畢業,在紐約中國總領事館獲得了一份工作。但他希望能夠去加利福尼亞州,為更多的華人同胞工作。加州是華人在美國的第二大聚集地。不幸的是,當年秋天譚耀勛患了肺病,不得不回到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西北的庫布魯克鎮養病。那里有譚耀勛在美國的家庭。當年,譚耀勛剛剛來到美國時,在卡琳頓夫人家里生活了近10年。
11月13日,譚耀勛病重去世,年僅24歲。他被安葬在卡琳頓夫人家的墓地里。
容揆于188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是在耶魯大學雪菲科學院學了兩年化學,繼而在1886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礦業學院學習工程,直至第二年畢業。
之后,容揆在美國生活、工作了大半輩子,并與一個叫瑪麗·博哈姆的美國姑娘戀愛、結婚。期間,他曾經在1908年攜帶全家回到中國,在上海和天津生活了半年時間。容揆干得最長的一份工作,是為清朝駐美使館工作,擔任譯員、秘書、代辦等。
在1909年以后,清朝曾經派了3批庚款留學生到美國留學,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文學家、 社會 家,如梅貽琦、竺可楨、趙元任、胡適等。當這些庚款留學生來到美國后,由容揆辦理接待,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到不同學校就讀。就讀期間,容揆還負責安排、監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容揆本身就是留美幼童,很關心庚款留學生的成長,照顧得無微不至。
1943年,容揆病逝于美國華盛頓,享年82歲。2010年,中央電視臺拍攝關于留美幼童的紀錄片《幼童》時,曾經來到美國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丁,對容揆的后裔丹納和理查進行采訪,獲得了大量留美幼童的第一手資料。
今天關于“中國清朝留學生留學時間”的講解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主題,并從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