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與生活
1、倫理學的意義
有人能回答我嗎?謝謝了?論文那種的,我高分獎勵,急
2、倫理學與人生是什么
倫理學是說道德或倫理環境是關于應該如何生活的意識氛圍,它決定我們的思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什么令人向往,什么令人鄙視。道德環境決定我們對一帆風順和時運不佳的概念。在與人交往時,道德環境讓我們知道該得到什么,該付出什么。它成就我們的情感世界,什么可以原諒,什么無法饒恕。它是我們行為的準則。在黑格爾眼里,道德環境鑄造我們獨特的人格。而同時,倫理道德也會塑造我們對出生與死亡等重大問題的態度,繼而決定我們以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那么人生,就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在這當中我們必將經歷波折坎坷,經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生從稚嫩到成熟到老練的一種過程。因其擁有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為文學、影視等藝術作品的永恒主題。人生中有些東西難以忘記。尤其是愛情(廣義,親情、愛情等)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如何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統一?
如何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統一?
4、在倫理學中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有哪些?
人的生命活動由六方面的基本特征組成。
第一個特征是新陳代謝
因物質與能量是密切聯系的,生命物質都蘊藏著一定的化學能,故物質交換就意味著能量交換。新陳代謝實質是與周圍環境進行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正如恩格斯所說:“有機體的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一般和最顯著的現象?!笨梢?,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顯著的特征,任何有生命的個體,都具有這一基本特征。如果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逐步減弱,人就開始衰老;一旦停止,生命就必然終結。從單細胞生物到高等動植物的生命,均是如此。
第二個特征是具有應激性
應激性,是指生命體在受到來自外界和內部刺激時,均具有產生反應的能力,如冷熱刺激的反應,瞳孔對光反射,嘔吐反射,排便反應等等。
第三個特征是生長、發育和繁殖
任何生命體都經歷從誕生到生長發育的過程。所謂生長,是指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當同化作用超過異化作用時,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便隨之而增加。所謂發育,對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是指從受精卵開始,經過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一直到死亡。
第四個特征是遺傳和變異
生殖的結果,可使生物的種族得以綿延不絕;遺傳的結果,是生物體維持其穩定性的基礎。二者是一切生命體的顯著特征之一。
第五個特征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第六個是適應性
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
非細胞生物——病毒,其生命活動離不開活細胞,當其離開宿主細胞單獨存在時,不具有生命力。
5、有哪些書籍是關于倫理和道德方面的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雅克?蒂洛的《倫理學與生活》麥金太爾的,何懷宏的
倫理學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規律的學說。而道德則是社會與自然一切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關系中,善與惡的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活動的總和。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通過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反映的;倫理學則是通過善與惡、權利與義務、理想與使命,即人們的行為準則等一切范疇和體系來反映的。
關于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這一概念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 、“習慣” 的意思相聯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后來羅馬人用“moralis”來翻譯“ethics”,介紹該詞的西塞羅說這是“為了豐富拉丁語”的語匯,它源自拉丁文“mores”一詞,原意是“習慣”或“風俗”的意思。[1] 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后才廣泛使用。但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著中,有大量關于人生道德、倫理的內容,特別是君君臣臣、孝悌之道等。其實在古希臘的同期,中國的倫理學已然興起了。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的實際活動中抽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分類編輯
希臘羅馬倫理學
早期階段:畢達格拉派——蘇格拉底派
中期階段:蘇格拉底派——亞里士多德派
晚期階段:亞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學興起
中世紀基督教倫理學
前期階段: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相應于教父哲學
中期階段:以阿奎那為代表,相應于經院哲學
后期階段:以培根、鄧斯·司各脫等人為代表,相應于異端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倫理學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倫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倫理思想,以加爾文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倫理學,以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等人為代表
近代倫理學
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洛克、休謨等
17-18世紀,歐陸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笛卡爾、斯賓諾莎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伏爾泰等
18-19世紀,德國學院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等
18-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邊沁,穆勒(也譯作密爾)西基維克等
19世紀,英國進化論倫理學,代表人物:史賓塞,赫胥黎等
19世紀后期,德國新康德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李凱兒等
19世紀后期,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格林等
過渡時期倫理學
非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克爾凱郭兒,叔本華,尼采等
現代倫理學
分析倫理學(又稱:元倫理學),代表人物:摩爾
現象倫理學,代表人物:胡塞爾
實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義倫理學
存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海德格爾,薩特等
精神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馬里坦等
新正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卡爾·巴特等
語言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圖爾敏等
道德發生倫理學,代表人物:皮亞杰等
人本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等
新行為主義
心理倫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
宇宙倫理學,代表人物,齊奧爾科夫斯基、張云飛等。
6、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談談如何學習倫理學?
在現實生活中,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被情緒所左右。又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不要斤斤計較。要知足常樂。又有一顆平常心。更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又真正懂得為人處世。要以誠信對待人。不要弄虛作假。不要欺上瞞下。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真正學習好倫理學。
7、職業倫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職業倫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8、總體來說倫理學歸于兩個問題什么是好的生活及( )。 A怎樣才能實現好的生活?
倫理學主要探討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好的生活?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好的生活?這兩個問題緊密相關,因為它們都關注的是人類應該如何行動才能實現好的生活。
對于第一個問題,倫理學試圖回答什么是一個好的生活,它通常涉及到對人類價值觀、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探討。這涉及到對諸如正義、善良、誠實、勇敢、尊重等價值觀的討論,同時也涉及到對道德責任和道德行為的探討。
對于第二個問題,倫理學試圖回答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好的生活,這涉及到對行動規范和道德準則的探討。它涉及到對道德行為的適當性和合理性的討論,以及如何通過行動來實現人類的價值觀和理想。
因此,倫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如何實現好的生活,它包括了對好的生活的定義和對實現好的生活的行動規范的探討。
9、普通純牛奶中含有大量維C嗎?
我在化學書上看到牛奶含有大量維c,但回家看伊利和蒙牛的純牛奶都沒看到有,想問一下這方面的專家到底牛奶中含不含維c
10、《何為良好生活》經典語錄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于心》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從倫理、倫理學、價值、實踐、知行關系、道德等問題作為切入點,闡釋他對倫理學與生活的理解?!拔揖烤乖撛鯓由睢边@個命題,不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難題,也是貫穿人一生的焦點。“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常談常新,它與時代、社會、個體都密切相關。在《何為良好生活》一書中,站在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人的立場上,從倫理學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所謂良好生活,不只是有所作為,還與德性、識見等編織在一起。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斷學習,以求自我與有德融合,最終實現自身。如何培養德性?德性能帶來好生活嗎?如果人有意為惡呢?這些問題都需要重新審視,誠實思考。亞里士多德所說“善好乃萬物之所向”,人都要過良好生活。這一前提,突顯德性的重要,但即便如此,在討論“善”是否與“惡”作對時,書中提出人的有限性,再次把看起來高懸千古的良好生活的理想“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八枷氲拇_可以帶我們跳離大地進入太空,超出善惡之分,但這跳開,仍是從地面跳開?!?對于倫理、倫理學、道德等詞語,可能并不陌生,然而深究起來,可能就語焉不詳。在探究“我究竟該怎樣生活”時,有必要對這些概念進行學理上的辨析。該書第一章“倫理與倫理學”中,作者從古今中外學者的論述中,從不同維度和不同層次進行論述。概而言之,倫理是人們處理相互關系應遵循的道理和規則,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倫理學就是研究道德的學問。 當前,很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在研究中善于使用各種圖表、數據、公式、模型,樂于和自然科學“聯姻”,但是倫理與道德直指人的靈魂深處,無法進行數據層面的量化?!皞惱韺W不是自然科學,也無法被自然科學化。”確實,倫理與道德皆指涉某種規范系統,倫理偏重于社會的層面,道德則偏重于個人的層面。各種倫理道德缺位現象之所以存在,除了歷史、傳統和社會因素之外,和個人的學養有著緊密聯系。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人生際遇都不盡相同??傮w上來講,若要過上有尊嚴的良好生活,提升知識修養是前提,對人生和社會要有通透的理解。更為關鍵的,是在社會實踐中善于運用知識,時常反思言行,追隨天性的步伐,努力做到“行之于緝罰光核叱姑癸太含咖途而應于心”。 快樂和幸福,人人都為之向往。有人以為快樂等同于幸福,但其實兩者并不能等同。如有的人以傷害他人、侵損他人利益為樂,這種快樂顯然不是幸福,更不能說是一種良好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講,快樂是短暫、轉瞬即逝的,與善好無關,人不能為了一時之樂而觸碰倫理道德的底線。幸福不僅涵蓋快樂,幸福和善好的品質也緊密相連,如果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非但不幸福,更是一種罪?!傲己蒙钍紫葟钠沸?、識見、有所作為著眼來看待生活”。“夫樂(音樂之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翱鞓分髁x”的人似乎都去追去快樂,而且不是把它作為手段而是為其自身來追求。休謨說:“人類心智的主要動力或推動原則是快樂和痛苦”。美德的本質在于產生快樂,邪惡的本質則在于造成痛苦。對有些人來說,快樂是一種目的或是一種欲望,欲望是后面驅動著做什么;目的則是在前面引領我們做什么。但無論是基于目的或是欲望之上,快樂都是融化在所事之中的快樂??鞓房偸窃谀撤N特定的情境中連同某種活動才能感知,德行之樂完全融入在行有德之事的實踐中。那快樂等同于幸福,而幸福又等同于良好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良好生活包含著品格、靈性、有所作為。馬斯洛劃分了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獲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從每個人的生活旨趣來衡量的,也是每個人在追求成功的終極目標。 對于“良好生活”的可能性,不強調要成賢成圣,而是著眼于每一個人、每一階段的日常生活?!拔覀冇幸稽c品格,有一點靈性,但遠沒有強大到單靠品格和靈性獲得幸福的程度,我們還想在最通俗的意義上過上好日子。若以年齡論,年輕人要更多培養品格、修煉靈性,老年人過得安逸一點,似乎順理成章。所謂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安?!?“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