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資料,何其芳簡介
1、何其芳簡介
急~~~~~~~~~~~~~~~~~~~~~~~~~~~~~~~~~~~~~~~~~~~~~~~~~~~~~~~~~~
2、何其芳的簡介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慶萬州,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1935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發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廣闊》《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
1、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
2、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向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于是較多徘徊于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3、在詩歌方面,何其芳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并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
4、在散文創作上,何其芳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于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何其芳散文別具風格。
:百度百科-何其芳
3、何其芳簡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料,曾發表新詩。1931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在京、滬的《現代》、《文學季刊》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其詩收入與卞之琳、李廣田合集的《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以絢麗的文采表現象征的詩意,創造出獨立的抒情散文體,因而獲1936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1935年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執教。在現實影響下創作的《還鄉雜記》等。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到家鄉和成都任教員,創辦《工作》半月刊,發表了《成都,讓我把你搖醒》等詩文。1938年與944年后兩次被派往重慶,進行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寫下不少散文、雜文和評論文章。1948年調中央馬列學院。從1953年起,長期領導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并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主要致力于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組織工作,論著有《關于現實主義》、《西苑集》、《關于寫詩和讀詩》等。
著作書目:
《漢園集》(詩集)與卞之琳、李廣田合著,1936,商務
《畫夢錄》(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說、戲劇等合集)1938,文生;增刪本.1940,文生
《還鄉日記》(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還鄉雜記》,1943,桂林工作社
《預言》(詩集)1945,文生;增刪本,1957,新文藝
《夜歌》(詩集)1945,詩文學社;增訂本,1950,文生;增刪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續編》(散文集)1949,群益
《關于現實主義》(論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論文集)1952,人文
《關于寫詩和讀詩》(論文集)1956,作家
《散文選集》1957,人文
《詩歌欣賞》(論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詩稿》1979,上海文藝
《何其芳選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個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詩文選讀》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選集》1986,百花
翻譯書目:
《何其芳譯詩稿》1984,外國文學出版社
【年代】:現當代
【作者】:何其芳
【作品】:花環
如果嫌多可以刪掉一點
4、何其芳的資料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理論家。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是“漢園三詩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畫夢錄》(成名作),詩集《預言》,紅樓夢的研究也頗有建樹。
中文名: 何其芳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職業: 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哲學系
代表作品: 散文集《畫夢錄》,詩集《預言》,《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廣闊》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1944─1947年兩次被派到重慶,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歷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建國后,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7年在對胡風的政治運動中,何其芳措辭激烈,與胡風激烈交惡。何其芳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于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詩《我們最偉大的節日》,詩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畫夢錄》等。文藝論文集《關于現實主義》、《論〈紅樓夢〉》、《關于寫詩和讀詩》、《文學藝術的春天》等。何其芳的愛情詩,基于個人的喜怒哀樂又超越個人的喜怒哀樂,經過外界阻礙在形式上夭折的愛情,凈化了他的情感層面,而喚發出對愛情本身的生命體驗。愛情如一座高山,何其芳對愛情的追求,逾越了失落愛情的溝溝坎坎。他知道,看得見的愛情之光,他本人無法企及,但他仍然堅信,只要攀登,就會拉短與愛情之光的距離。基于此,他的愛情詩就有別于真實的愛情和理想的愛情,而介于真實傾向理想的層面之中。 要表達這種層面上的愛情,常規的構思和語言是不行的。何其芳在談到自己寫詩的過程中曾受過中國古代詩歌和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他最初喜歡冰心,泰戈爾等人的小詩,“用小詩的形式寫他的天真的感觸,他竟寫了滿滿一小本”。后來,他自認為幼稚而燒掉了。稍后喜歡過聞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詩人的作品,喜歡過戴望舒的詩歌,進而又鐘愛梵樂希的名詩《水仙辭》和《水仙的片段》。法國象征派的詩歌與他自小受過的晚唐五代冶艷精致的詞風熏陶,產生了共鳴,他在自辦刊物《紅沙磧》上的早期之作,就留下了這些探索的印跡。然而,何其芳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詩人,講求藝術的完美。他不斷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詩歌表現手法中,結合自己的個性、氣質,形成了富有藝術魅力的獨特詩風。正如方敬所說:“他的詩絕不屬于任何中外詩派。他就是他自己,他的詩是他自己心靈的聲音,他的詩是他生命的樹上自己生長出來的綠葉。 屬于“他自己”的“聲音”,是他在對語言的獨特錘煉上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我喜歡讀一些唐人的絕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揮手,縱然表達著意思但我欣賞的卻是姿態,”“我自己的寫作也帶有這種傾向。我不是從一個概念的閃動去尋找它的形體,浮現在我心靈里原來就是一些顏色,一些圖案。”為表現浮現在他心中的那些顏色和圖案,詩人絞盡腦汁,費盡了心思。然而,他樂此不倦。曾如何其芳自己所說“我最大的快樂或酸辛在于一個嶄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敗。”“我驚訝,玩味,而且沉迷于文字的彩色,圖案,典故的組織,含義的幽深和豐富”。 何其芳早期之作,已注重文字的錘煉與典故的組合。《鶯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用桃花來象征青年男女的愛情并不鮮見,唐代詩人崔護已留下“人面桃花”的典故。何其芳則賦予這個老典故以全新意義:為情而死的女子是美麗的,更美麗的是這個傳說本身。 何其芳眼中的愛情是“嬰孩臉渦里的微笑”。“是傳說里的王子的金冠”,“是田野間的少女的藍布衫。”(《愛情》)消失了戀人的腳步“有如虛閣的懸琴,久失了親切的手指,/黃昏風過,弦弦猶顫著昔日的聲息,/又如白揚的落葉飄在無言的荒郊,/片片互遞的嘆息猶是樹上的蕭蕭”。(《腳步》)歡樂的顏色“像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歡樂的聲音“像一聲蘆笛?還是從稷稷的松聲到潺潺的流水?”(《歡樂》)銀色的夢“如白鴿展開沐浴的雙翅,/如素蓮從水影里墜下的花瓣,/如從玻璃似的梧桐葉/流到積霜的瓦上的秋聲。”(《月下》)詩人把一些抽象的事物變成一些有聲有色的圖案,具體可感的色彩。這些圖案和色彩構成詩人思維運動形態的內核和外在表現。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