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
1、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被趕跑,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朝政。
雖然是上述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但是卻不是它最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歷史精確年輪的開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價值的光輝點。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信史時期,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事件才開始有了準確的紀年。在此之前,中國歷史是斷片的,給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帶來極大困難。也就是說,公元前841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一個分水嶺,由此向前的歷史斷代學,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課題。
周厲王的介紹
周厲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不過說實話,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國君。周厲王即位的時候,周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民生凋敝、政治腐敗、王室大亂。為了擺脫困境,周厲王決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為輔政大臣。在經濟上,他將山川水澤收歸國有。在權力結構上,他試圖走王權獨自擁有之路。
盡管周厲王采取了盡量回避觸及權貴階層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與他們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改革僅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為首的舊貴族,挑起國人暴動,將周厲王驅逐。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周厲王姬胡
2、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年?
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
這是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
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后相加再減一”。
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后的時間。
公元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后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6谝d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
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百度百科 公元紀年
3、公元前841年西周發生什么周李王逃亡?
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道路以目、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說公元前842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里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于國都的人的通稱。國人實際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貴族。
國人暴動
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的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由于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也在城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國人”中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群眾。在周代,所營筑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墻,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
周厲王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為了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
周厲王姬胡
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周都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又稱召(音shào)公虎、邵公]進諫說:“民不堪命矣!”(人們已經受不了了,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后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爸軈柾鯇Υ藚s置若罔聞。
國人暴動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于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紛紛離去。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該說法與正史《史記·周本紀》有沖突)。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關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兩者相比,“共和行政”說較勝。
4、公元前841年都發生了何事,這年在歷史上為何特別重要?
841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那么這一年發生了什么,為何又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呢?這就需要我們先知曉這個年份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
國人暴動。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大約7年之后,周成王成年,周公旦把政權交還給了周成王,周成王和周康王統治時期,是周朝的全盛時期,正所謂: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
周康王之后,周昭王和周穆王統治時期,憑借前代的積累,對周邊各族發起了征伐,使得周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但也就是從周穆王統治后期開始,周朝開始由盛轉衰。
到了周厲王統治時期,西周的統治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周厲王是個貪婪殘暴的君主,后來任用榮夷公為卿,在西周開始推行“專利”政策,當然這個專利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專利,而是專山林川澤之利。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原來歸平民使用的山林川澤全部收歸王有,并且禁止國人樵采漁獵,此外還要把新興貴族的私田全部收歸國有,這下周厲王幾乎把除了自己和近臣之外的所有人都得罪完了。
周厲王的專利政策,讓民眾怨聲載道,每個人提起周厲王來說,那都是咬牙切齒,想想也是,自己的活路都被周厲王給斷了,自己能不恨嗎。但是周厲王對此并不擔憂,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士兵足夠強,誰不服就鎮壓誰。
官逼民反,周朝人民在周厲王的高壓統治下,實在是忍無可忍,他們一起奮起反抗,發動了暴動,并且攻入了王宮,周厲王一看,勢頭不對,就急忙逃跑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國人暴動”,而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也有一說是公元前842年)。
共和執政。
周厲王逃跑之后,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共和時代”,而公元前841年,也被稱之為共和元年。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確切的紀年。
顯然,這里的共和時代,并不是現在概念上的共和,而對于這樣的一個時代,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歷史記載分別是見于《史記·周本紀》和《竹書紀年》,記載如下: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史記·周本紀》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吨駮o年》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說的是周厲王逃跑之后,周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說到這不少人就說了,再立一個君主不就完事了,但這在當時是不和禮法的,因為周厲王并沒有死,再立一個新王,這算什么事嘛。
既然不能新立國王,那國又能沒有國王,怎么辦呢,也好辦,讓召穆公和周定公兩個有權勢的大臣共同執政不就完了,而太史公也認為,正是因為這兩人的共同執政,所以就是共和了。
我們再來說第二個,隨著《竹書紀年》的出土,發現這個“共和”或許并不是這么回事,因為這本古書中所記載的“共和”二字,是來自于一個人名——共伯和。
此人是周朝分封出去的一個諸侯國的君主,這個諸侯國是共國,這個人叫做姬和,所以被稱之為共伯和,而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就是周厲王逃跑之后,大臣擁立的此人來周朝攝政,所以被稱之為“共和”。
后來在共和14年,也就是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了,而他的兒子被貴族擁立繼位為君,是為周宣王,而共伯和在周宣王繼位之后就歸還王權,自此短暫的“共和時代”結束。
這兩種說法哪個更為可靠呢,飛魚認為還是第二種更為可靠,一來《竹書紀年》是周人編寫的,遠比《史記》的年代早,二來兩人共同執政,在當時的奴隸社會,或許不可能維持那么久的和平,您認為呢?
準確紀年的開端。
所以從上述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在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和共和執政這兩件大事,那么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呢,原因我們在上文也到過,是因為這是我國歷史準確紀年的開端,并且之后再無斷層。
說到這,不少人或許會有個疑問,究竟準確紀年的意義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們再說一件歷史事件的時候,不用帶著“左右”二字了,是哪一年發生的就是哪一年發生的,而無需描述成類似于“公元前XXX年左右”這樣了。
當然,這個準確紀年并不能否認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事件是不存在的,兩者并不沖突,只是這一年之前的歷史記載都只是有大約的時間,沒有確切時間,所以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確實存在,只不過很亂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太史公的司馬遷,本著歷史學家的嚴謹性,他沒能理清公元前841年之前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年代,所以他也只能以公元前841年為開始編訂紀年。
不過我們華夏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不容否認的,即便準確紀年是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開始的,我相信隨著我們現在人對于歷史事件的繼續挖掘和研究,我們準確的歷史紀年還會繼續提前,畢竟我們的歷史就擺在那,只是差一個證據罷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