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留學畢業生秋招_2022畢業留學生秋招
感謝大家在這個2024屆留學畢業生秋招問題集合中的積極參與。我將用專業的態度回答每個問題,并盡量給出具體的例子和實踐經驗,以幫助大家理解和應用相關概念。
文章目錄列表:
1.海外留學生如何參加國內校招2.2023年12月畢業的能參加24屆的秋招嗎
3.留學生如何參加國內校招
海外留學生如何參加國內校招
海外留學生參加國內校招首先要制作一份簡歷,然后了解一下各企業的要求進行投遞就可以了。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廣義來說,即使你回國時已經是第二年的秋天或者冬天,你依然可以參加這一年的校招,甚至出去gap一年回來,你依然可以參加下一年的校招。因為應屆生這個概念,本來就是針對國內的當年畢業生的。
而證明你是“應屆生”的關鍵材料,往往并不是畢業生上寫的那個畢業時間,而是你去參加工作時,由學校就業辦或當地的人才管理中心,為你開具的“報到證”或者“派遣證”,這個證就是國內的學校或者就業管理中心,把你從學校送到公司的一個證明,也是從公司的角度來說,看待你是一個“應屆生”的身份證明。
而在國外讀書的留學生,在回國后,可以前往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為你開具就業報到和落戶手續等,這樣在材料和相關規定上,你就等同于當年畢業的國內應屆畢業生。而國家為了鼓勵海歸回國就業創業,同時也是考慮到國外不同的畢業時間,把回國辦理就業報道手續的期限放寬到了兩年,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回國只能社會招聘,辦理好就業報到手續后一樣可以享受校招待遇。
留學生:
留學生,是指在母國以外進行留學的學生。“留學生”一詞起源于中國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意為當遣唐使回國后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現在泛指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5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在從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間,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后回國發展的占79.87%。
留學生指正在或曾在外國學習的學生。“留學生”這個詞是日本人用中國的漢字創造的。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因而難以更好地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
所謂“留學生”就是當遣唐使等回國后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后來,“留學生”這個詞就一直沿用下來,其語義也有了變化發展:凡是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都稱作“留學生”。
2023年12月畢業的能參加24屆的秋招嗎
不能。
2023年畢業的學生不能參加2024年的秋招,每年的秋招是應屆畢業的高校畢業生重要的就業途徑,往屆畢業生不能參加。
秋招和春招,都是企業直接進入校園招聘應屆生的兩個重要的階段。秋招是校招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一般會在畢業前一年的秋天進行。
留學生如何參加國內校招
1、回國前的準備
不要等到畢業后再做準備! 至少要提前半年到一年進行規劃。分析自己的優勢和良好的能力,了解國內企業的情況和擬選擇的職位,結合專業和實習經歷,最終確定未來的領域和職位。
2、應屆生的定義
教育部明確規定,留學生不分應屆生和往屆生,也沒有三方協議,是否應屆生由用人單位界定。因此,最清楚的方法是看企業的招聘信息。
但有一點需要留學生注意的是,國外頒發學位證書的時間要比完成課程的時間晚1-3個月左右,所以應聘時要注意學位證書上的畢業時間。以學位證書上的畢業時間為準!
3、哪一年的校招
雖然國內對應屆畢業生的定義沒有那么嚴格,但很多大公司一般都是在9月份開始招聘,招收來年6月份以后入職的人員。所以,你必須在畢業前參加校招!
4、如何在網上申請
很多大廠的網上應聘系統其實是不需要人工的,這個過程不是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人,而是幫助企業篩選出不合適的人。很多招聘平臺(寫在我之前的筆記里)和官方網站都提供了在線申請的渠道。
一定要注意網上申請的開始時間和截止時間! 基本上,如果你錯過了一家公司的在線申請,你就錯過了作為應屆生進入該公司的機會。
建議同學們可以在網申開放日和截止日之間選擇30%-70%的時間,這段時間被稱為黃金時間哦。
5、校招流程
網上申請→筆試→面試→等offer
有一點,很多同學會有誤解,認為提前批秋招和秋招不沖突!其實不然。正常情況下,即使你參加了同一家公司的提前批秋招,也可以參加正式的秋招,相當于多了一次提交機會~。
每年有兩個應屆畢業生的招聘季:9月至12月的秋招和3月至5月的春招。
因此,準備回國的留學生應根據國內的時間開始準備。
好了,關于“2024屆留學畢業生秋招”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講解對“2024屆留學畢業生秋招”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