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avav_九一在线_在线观看成人黄色_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99久久久久久久久6666_韩日黄色毛片_四虎4545www精品视频

留學指南網

您好,歡迎訪問留學指南網,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_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是哪一年

2024-04-23 13:21分類: 留學時間 閱讀:

下面,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解釋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我們開始討論一下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的話題。

文章目錄列表:

1.在我國留學生最早是什么時候有的?
2.魯迅當年為什么選擇去日本留學?
3.為什么清朝后期大多數中國人都去日本留學,為何不去歐美留學呢?
4.清朝末年為什么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么?
5.日本入學時間是幾月
6.前輩,請幫我找幾篇,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寫的文章。

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_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是哪一年

在我國留學生最早是什么時候有的?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始于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清政府時代,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人是容閎。1854年容閎從美國的耶魯大學畢業,他回國之后,將西方的文化帶回來,想讓自己的國家慢慢走向富強的文明之國,后來他努力讓清政府派出了一百二十名學生到美國學習,但因為清政府內部思想陳舊保守,最后把他們都叫回來了。

后來再去美國留學是八國聯軍以后了,當時美國將一筆巨額退款歸還給中國,用來幫助他們到美國學習,那時候,真的是掀起了一股留學風,在這期間,估計有一千多名學生因此獲益,從而得到了去美國學習的機會。

發展至今,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六十多萬人出國留學深造,其中自費的人達到五十多萬,占了總留學人數的百分之九十,可見,大家對留學的態度是多么的熱情和高漲,自改革開放,各類留學人數突飛猛漲,這也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質的飛躍,咱們的留學生跑遍了全國各地,為中國的發展不斷的添加磚瓦。

其實一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也只有知識才能帶領中國走出貧困,國外有很多的知識是我們國人所不知道的,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吸取國外的知識和文化來提高本土人文素質,也只有抓住教育才能抓住整個的經濟命脈,所以留學對當代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該學習更多的知識來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魯迅當年為什么選擇去日本留學?

魯迅當年為什么選擇去日本留學?

魯迅是去日本學醫的。因為魯迅的父親生病了,魯迅經常奔走于藥鋪之間,決定為救治象他父親的病而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選擇求醫。后來,他對中國國民的缺點和病根認識越多,對自己的醫學救國理想就越懷疑, 1906 年,一個偶然的“幻燈片 ” 事件,特別是那些茁壯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眾后的場面,對魯迅的一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正是從那時起,魯迅遂“棄醫從文”。 魯迅到日本留學 時選擇醫學是打算畢業后回國,救治象他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去當軍醫,救治傷員,支援革命。但“幻燈片”事件讓他改變初衷,棄醫從文,改治于改造國民個性的探索和戰斗,開始文學 活動。

魯迅為什么要到日本留學﹖

近代史上,中國陷入了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境地,為了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洋務運動開始,清 *** 開始派留學生到西方諸國學習。后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不斷學習西方,日漸強大起來,中國人開始到日本留學。當時的留學生,有公派的,也有自費的。由于西洋各國路途遙遠,路程耗費巨大,個人難以負擔得起,所到西洋各國留學的大都是公派留學生。而留學日本則不同,日本與中國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暫,費用低微,而且日本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比中國早,所以一時間,到日本留學成為 *** 。在這些留學生中,有公派的,也不自費的,而且自費留學生人數比公派還要多。特別是當時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滿時局、立志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以救國救民的愛國知識分子,日本成為他們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魯迅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

所以,魯迅去日本是因為家道中落,沒有更多的錢選擇歐美,只有自費去日本。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留歐美的留日的兩派人,在許多觀點上都不一樣。畢竟留歐美的人大多家境富足,而留日的則很多家境窘迫。他們才會站在不同階級的立場上去看各種問題,對待文學如此,對待“革命”的態度也是如此。

魯迅當年為什么選擇去日本留學

從洋務運動開始,清 *** 開始派留學生到西方諸國學習。后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不斷學習西方,日漸強大起來,中國人開始到日本留學。當時的留學生,有公派的,也有自費的。由于西洋各國路途遙遠,路程耗費巨大,個人難以負擔得起,所到西洋各國留學的大都是公派留學生。而留學日本則不同,日本與中國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暫,費用低微,而且日本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比中國早,所以一時間,到日本留學成為 *** 。在這些留學生中,有公派的,也不自費的,而且自費留學生人數比公派還要多。特別是當時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滿時局、立志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以救國救民的愛國知識分子,日本成為他們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魯迅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魯迅當時家道衰落,生計艱難,要出國留學,只好選擇路途近花費少的日本。

魯迅去日本留學的目的

魯迅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破家亡于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著“維新”的旗號,卻又忠君保皇,不學無術,所以魯迅厭惡他們。魯迅從南京礦路學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被選派到日本留學的。在東京預備學校學習了日語后,發現日本的發展得益于醫學的發達,就決心學醫,后來到仙臺學醫,在學醫過程中,看了日本人槍殺中國人的幻燈片,覺得光有強健的身體是不夠的,必須從精神上讓國人覺悟,于是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在日本學習。

因為當時中國被入侵,他最先覺得是中國人身體的原因,導致中國的萎靡不振,決定出國學習醫學,就到了日本仙臺,后來讀的時候,醒悟了,覺得那時候中國的現狀不是因為國人身體的原因,而是因為精神和信念的原因,光學醫是改變不了中國的狀態的,就棄醫從文,決定從思想上改變中國人

魯迅是哪年去日本留學的

1902年到日本留學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后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后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為什么要選擇醫學又為什么棄醫從文

魯迅早年就有改變中國貧窮落后局面的決心。認為強大一個民族,身體體質應該強壯起來,故留學日本仙臺醫學院學醫。因在留學期間接受革命思想,看到自己同胞麻木不仁,認為思想不覺悟,體質再好也沒用。于1904年八月,在醫學院肄業。1906年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再次去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棄醫從文。歸國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魯迅當時為什么非得去日本留學,當時不是打仗嗎?

清末時期,日本是中國留學生的主要物件,自從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敗于日本以后,廣大中國知識分子看到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富國強兵,卓有成效。因此紛紛主張效法日本,作為中國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的一條捷徑。親身到日本留學,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強的經驗,并吸收經過日本引進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許多中國愛國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魯迅就是其中一員。

而且魯迅留日也與他父親的去世有關,他夢想著能夠學會醫道,救治像他父親那樣求醫無助的病人。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從日本歷史書中了解到,醫學科學在日本的傳播,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運動起了推動作用。這使得魯迅考取了官費留學日本,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而一直到抗戰結丹,中日之間并沒有宣戰,也就是從中日甲午大戰到侵華戰爭,中日的戰爭性質并沒有完全封鎖。

誰知道魯迅當年為什么選擇去日本留學?

從洋務運動開始,清 *** 開始派留學生到西方諸國學習。后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不斷學習西方,日漸強大起來,中國人開始到日本留學。當時的留學生,有公派的,也有自費的。由于西洋各國路途遙遠,路程耗費巨大,個人難以負擔得起,所到西洋各國留學的大都是公派留學生。而留學日本則不同,日本與中國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暫,費用低微,而且日本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比中國早,所以一時間,到日本留學成為 *** 。在這些留學生中,有公派的,也不自費的,而且自費留學生人數比公派還要多。特別是當時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滿時局、立志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以救國救民的愛國知識分子,日本成為他們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魯迅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魯迅當時家道衰落,生計艱難,要出國留學,只好選擇路途近花費少的日本。

為什么魯迅要在日本留學不在其它國家

近代中國,因為清朝閉關鎖國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被列強侵略瓜分,因此有識之士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

而當時日本其實也面臨著中國同樣的處境,但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后改革效果顯著,但中國同時期的洋務運動卻并沒有起到好的反響。

因此許多對中國現狀不滿的愛國知識分子就前往日本學習觀摩他們的長處。

另外日本與中國只是一海之隔,對路途短暫,費用低微,當時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滿時局、立志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以救國救民的年輕人來說,日本成為他們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魯迅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魯迅當時家道衰落,生計艱難,要出國留學,只好選擇路途近花費少的日本。

為什么清朝后期大多數中國人都去日本留學,為何不去歐美留學呢?

從整體上來看,清朝一直是閉關鎖國,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列強們的堅船利炮敲開了國門。受盡屈辱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一部分有識之士,如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員,發現了中外的差距之所之越來越大,就是因為國人的固步自封,于是,清廷才有了派人赴歐美等國留學的計劃。

i清朝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1872年清政府往美國派留學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留學生,他們的年齡都不大,挑選的是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根據當時的洋務需求,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

留美學生

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所以,最早的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幼童留美,原計劃時限為15年,不料1881年清政府下令撤回全體留學生。這一事件史稱“留美幼童公案”。就這樣,幼童留美仍被稱為開了近代官派留學教育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留學教育的里程碑。

詹天佑

盡管如此,出國留學也沒有白費,因為這些歸國留學生,大多數都學有所成。他們中有“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中國第一批礦業工程師鄺榮光等,更多則成為軍界、學界、商界的人才。

甲午覺悟

甲午戰爭(1894年)之后,國人的留學熱才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因為清廷規定,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能過考試可以授予舉人身份,并按專業安排工作。

但是,當時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有志青年都選擇去日本留學,這一點頗讓人費解。

日本遣唐使

一是從感情上,唐代時是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現在師生卻掉了個兒,國人的自尊上多少是有些過不去的“坎兒”;其二,日本其實只是個二道販子,他們所謂的先進技術與治國理念也是不久前才從西方國家學來的,含金量明顯低于歐美等國。

青年魯迅

即使如此,大批中青年還是前赴后繼地東渡赴日,比如魯迅、郭沫若等我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都是有著留日經歷的。他們之所以選擇日本而不是歐美,想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去日本不用簽證,少了許多出國手續上的麻煩,只需一張船票就可以乘風破浪濟滄海。而且到日本的船票又便宜,到橫濱最貴的頭等艙不過五十四銀元,到長崎最便宜的三等艙才六銀元。

留日名人張斷(右三)

其二是留日的學費非常便宜,一般富裕點的家庭就可以承擔得起。當時,留學歐美的學費,就以官派的留美學童為例,他們中少的一年七八百兩銀子,多的一年有兩千兩。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留日學生

那時的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呢?當時一個雞蛋值兩枚“當十錢”,即二十文,一兩銀可以買七八十個雞蛋。當年,齊如山(戲曲理論家)和三個朋友吃一頓便飯不過二十枚銅元,約合七分之一兩銀。以購買力計算,那時的一兩銀子至少相當于2009年的300元。

齊如山(中)與梅蘭芳(左)等人的合影

這樣算來,一個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一年一千二百兩銀子,相當于36萬元。不是每個家庭一年都能拿出這樣一大筆錢的。

而到日本則不同,學費相對于歐美要便宜不是一點半點——一年十七兩銀子就能搞定。

早稻田大學畢業證

以日本當時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為例,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章程》記載,專為中國人設的“清國留學生部”預科學費為每年日銀三十六元,本科學費是日銀四十八元,如果繼續上“大學高等預科”和“大學部”,清朝留學生與日本學生繳同樣學費,各分三期,高等預科總計日銀三十七元五,大學部日銀三十三元。

留日學生

當時,日銀兩元相當于華銀一元,即七錢白銀。也就是說,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最貴也不過每年十七兩銀子!

其三是留日學生回國后,與歐美留學生享受同樣的待遇。

投入低,回報又不差,除了公款,誰還要大老遠地跑到歐美啊。

清朝末年為什么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么?

中國在晚清的時候,由于飽受打擊,讓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也就在這時候,中國興起了一場“留洋”的熱潮。不過,在選擇留洋國家的時候,卻有些讓人不太理解。為什么呢?

比較而言,歐美國家肯定比日本要先進得多,畢竟他們都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各方面發展都比較成熟,也積累了更多的發展經驗。而日本是從19世紀60年代搞“明治維新”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完全像個暴發戶。再說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給予了中國多么沉重的打擊。而且此后,日本還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一副要把中國完全滅亡的樣子。也就是說,中國人當時對日本是充滿深仇大恨的。

而且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深仇大恨,遠遠超過歐美等國家。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歐美等國家和中國的交集并不多。而日本則多次和中國發生摩擦,多次侵略中國(或者試圖以侵略朝鮮來侵略中國),但是他們沒有一次陰謀得逞。而清末甲午戰爭,一個“蕞爾小國”,竟然把“上邦大國”的中國打得那么慘,中國人內心的憤恨感,顯然是強過英法等歐美國家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中國還要把大量的留學生派到日本去呢?我認為,之所以要派留學生去日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慮。

其一,日本在短期內迅速崛起。日本從19世紀的60年代才開始明治維新,到90年代就已經強勢崛起,并打贏了甲午戰爭,前后不過30年的時間。由于時間很短,這對于晚清時期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如果中國也能像日本那樣,只需要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就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那該有多好。

就算不能迅速成為世界強國,只要別人不敢再來欺負,不用割地賠款,能挺起腰桿做人,那已經心滿意足了。雖然說,中國當時存在的問題,比日本人多多了。當時的中國人也明白,短期內,中國不可能解決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問題,但是,日本這種短期快速成功的效應,對當時的清朝來說,確實是一劑興奮劑。所以,當時的清朝人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二,日本的情況與中國相似。日本與中國有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地域相似。日本和中國都處在東方,這一點和歐美國家是不一樣的。日本雖然是島國,但是中國也有非常長的海岸線。日本可以發展海洋經濟,中國也可以發展海洋經濟。日本處在東方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能夠崛起,中國也同樣能夠在這樣的地方崛起。比如文化相似。日本和中國都是受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熏陶,并發展起來的。

日本最初只是奴隸制國家,和中國接觸不多。但是從唐朝發生白江口大戰以后,日本就一心向中國學習,整個唐朝時期,日本連續19次派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強勢進入日本。以至于當時包括辜鴻銘在內的學者還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日本比當時的清朝做得更好,日本文化更能代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魂。

日本文化既然和中國文化很相似,日本近代工業革命能夠在那種文化上發展起來,中國近代工業革命,也能在那種文化上發展起來。比如起點相似。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和中國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王朝國家,都受到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侵略。日本在那個節點上,向西方開放,學習西方,很快就成為強國。中國雖然遲了,并不是最好的節點。但是“亡羊補牢”,也不算太晚。

其三,留學日本開支小效果大。當時清朝是相當窮困的,公派留學生,花費也不是一個小數字。相對來說,去日本留學,花銷比去歐美留學小很多。前面我們也說了,去日本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如果效果明顯花銷又很小,肯定是愿意選擇日本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因此,當時去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同時也產生了魯迅、陳獨秀、蔣中正、汪兆銘、陳寅恪等非常多杰出的人物。對把中國從災難深重之中救出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資料:

《清史稿》《中國近代史》等)

日本入學時間是幾月

日本入學時間是四月或者十月。

開學時間

日本所有正規大學入學都是在四月或者十月(四月到八月是第一學期,日本稱為前期;十月到第二年三月是第二學期,日本稱為后期)。大學一般只招收四月開學這一期留學生,也有一少部分學校招收九月或十月開學的.四月開學的大學一般在一月提交論文進行答辯,三月畢業。

放假時間

日本的假期和中國的是不一樣的,中國只有寒暑假,日本還會有春假。假期時間大致如下:暑假:7月末8月初到9月下旬左右寒假:12月25左右到1月6號左右,春假:2月1日左右到4月中旬左右。

學校申請時間

申請語言學校開學時間:語言學校的開學時間分四期-4月、7月、10月和1月。大部分學校集中招收4月和10月這兩期。只有少數學校招收7月和1月入學的學生。招生時間:4月入學的第一期招生人數最多,此外依次為10月、7月和1月。

各校大概在開學前半年開始招生。各校的招生條件和方法會有不同,因此決定目標學校后,請盡早申請,做好準備。申請留學生別科關于留學生別科:除日語學校外,私立大學或短期大學的留學生別科也提供日語課程。

留學生日本語別科畢業后,若升入同一私立大學時,部分學校可直接升入。日本語別科招生對象一般來說為以升入本校為目標的學生,但也接收希望升入其他學校的學生。開學時間:大部分的留學生別科開學時間為4月和10月。

申請專門學校關于專門學校:專門學校是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指備有專業課程(醫療/工業/文化/商務教育/社會福利/服裝/服務/農業等)的專修學校。招生時間:專門學校只招收4月入學學生,但其特征是招生時間比較長。

前輩,請幫我找幾篇,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寫的文章。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汝南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后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于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于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斗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質;在于個性,不在于“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于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后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準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云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后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愿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愿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并搜集圖畫,而對于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后遷皇甫莊、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于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于功課并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于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后為《河南》雜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并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于《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余纂輯謝承《后漢書》。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余研究佛經。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后,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于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后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于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后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并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慘案后,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于學校,辭職。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云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于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并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于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于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于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后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臺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并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云胃疾,自后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亙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魯迅用過的筆名

干凡 飛迅 直庚 樹俟 獨洛 敖隼 旁斡預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飛斐 冬華 樂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動軒 仲度 華圉 自樹 許遐 許霞 迅行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莼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 小孩子 豐之余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華約瑟 齊物論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滬記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閑書屋

魯迅的作品為選入六年級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關于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中國古代史,想中日雙方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使節往來相當密切?那是交往密切的原因是啥?

1.中日邦交最早記載是漢朝.

漢朝初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系尚友好。后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后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并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系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系。東漢光武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時期是隋唐時期。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隋唐時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為表征,兩國的交往出現一個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動機不排除學習隋唐先進文化的因素,但從理性的角度深層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島國心態的日本為了打破封閉和孤寂,發展本土文化、擴展生存空間和加強對外聯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現形式.

遣唐使

時間: 公元七世紀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并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后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采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后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后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并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頁正名副其質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這十幾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團規模較小,船只一、二艘,成員一、二百。航線走沿朝鮮半島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極盛時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團規模擴大,每次達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獲成果也最大。航線大多是經南方諸島的南島路。為了全面深入學習盛唐文明,實現全盤唐化,有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漸衰期,共任命九次實際成行僅六次。此期唐朝經安史之亂逐漸衰敗,因此日本學習唐朝的熱情有所降低,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留學僧留唐時間也減少成一、二年。航線主要是直接橫渡東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干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采、舉止言辭也不同凡響,就是隨員也至少有一技之長,至于留學生與學問僧也均為優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學前已在國內嶄露頭角,學成歸來一般均有一定建樹。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選這樣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學生活,賜物幾乎與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國,立即奏報朝廷,進京后舉行盛大歡迎儀式。使臣奉還節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則為使臣晉級加官,賞賜褒獎,并優恤死難者。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后,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后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后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并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逍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饑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后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廢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動蕩不安以外,還有經過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礎上開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因此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艱辛,也令使臣視為畏途。而唐朝赴日貿易也不斷增加,也彌補過去靠遣唐使解決對唐貨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世界的心臟,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余人,乘船兩艘,以后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在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從 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航線采取北路,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只遇難情況較少。以后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一百年間,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于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8世紀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島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后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養和經驗,利于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于文獻的達九十余人。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臺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晉卿等,見于日本史書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鑒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準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藥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采取南島路和南路時,還不掌握季候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只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僅出發前禱告神佛,航行中還祈禱佛教的觀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羅神。受命為遣唐使雖是榮譽,也有人怕危險而畏縮不前。采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后,經過五十五年才考慮派遣,最后終于停止。這固然與日本吸取唐文化趨于飽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關,同時,也由于負擔沉重和航行艱險。9世紀以后,往來中日之間的唐朝和新羅商船大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風規律,一般七月間乘西南風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東北風返回。這些商船航程需時較短,遇難可能較少,往來的間隔也較短。因此出現不少短期勾留的還學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紀中葉曾三次來往中日之間。遣唐使雖然停止,并沒有妨礙中日文化繼續交流。

好了,今天關于“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介紹對“中國最早到日本留學時間”有更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微信號咨詢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在線報名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留學指南網,本方將及時處理。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網站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留學指南網www.cdpvc88.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上一篇:中國最早出國留學時間_中國最早出國留學時間是哪一年

下一篇:中國最早外出留學時間_中國最早外出留學時間是哪一年

相關推薦

關注我們

    留學指南網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国内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永久免费 | 成人在线视频观看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美日韩在线视频 | 青娱乐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麻豆精品传媒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高清看片日韩欧美久久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高清视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 男女国产视频 | 99在线视频网站 |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所有 | 欧美性xxxx巨大黑人猛 | 人人爽人人射 | aa视频在线 | 久操色|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免费 | 开心网五月天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 日本成年一区久久综合 | 欧美日韩亚洲无线码在线观看 | 久久久婷婷亚洲5月97色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 免费在线a| 国产精品999视频 |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 日本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伊人免费 | 国产精品第十页 |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 天天摸天天做 | 久久久国产视频 |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