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海外移民
1、中國古代三個移民朝都哪三個
中國近代史上曾出現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
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東北。東北是滿族的龍興之地。。清王朝建立之后,在東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條邊,將其一分為二,施行禁邊政策,漢人不準非法越過邊墻到東面也就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去。這導致中國東北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口增長緩慢。1860年,禁邊開始松弛,大批關內漢人開始到關東謀生。中國在康、乾時代所發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鴉片戰爭之后的經濟危機,導致關內的人口極度過剩,生存環境惡化,這也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1897年,清朝從法律上根本放棄了禁邊政策,標志著滿漢民族融合的完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東北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三千萬,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山東和河北的關內移民及其后代。為了生存,他們所要克服的不僅是清王朝的禁令,還有無數的艱難險阻,他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土匪,與俄、日殖民侵略勢力進行了頑強的生存斗爭。一個“闖”字,真切地表達了這種歷史真實。闖關東,這一世界罕見的移民大潮徹底改變了東北亞的歷史。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的殺胡口,出了這個關口,就到了內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殺胡口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當年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矛盾曾經是多么激烈。走西口,還可以從廣義上來理解。廣義上的西口,是指在晉陜北部象殺虎口一樣的關口,比如陜西的谷口,神木口等等。晉陜移民從這些關口外出,逐漸分布在廣闊的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等地,促進了這些邊疆地區的民族融合,使這些地區由純粹的牧業區變農牧業混合區,三晉文化也同時在這些地區扎下了根。當年,晉商在口外許多著名的商貿城市都處于主導地位,其業務甚至遠至俄羅斯,是中國著名的商業群體之一。
所謂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等地。炎黃子孫到南洋去,很早就開始了,比如漢末、唐末、宋末等歷史時期。只要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就會有許多人遠走南洋進行謀生。明清兩朝交替期間,下南洋的人數出現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持續的內部動蕩,大批的華人開始前往南洋海外謀生。據葛劍雄等人所著的《簡明中國移民史》估計,從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廣東兩省輸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萬人以上。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東南亞大約生活著五千萬華人,是海外華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經過華人幾代人的經營和奮斗,在東南亞這些國家中,華人在經濟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不僅以自己的成功為所在地國家做出貢獻。也支援了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反侵略斗爭,乃至于經濟建設。下南洋的一個“下”字,形象地表明了,這些華人脫離了自己的母體,既為目的地國家帶去了華夏文明,也融入了當地的社會。
2、明朝滅亡后300殘兵拒絕投降在海外建國,如今生活的怎么樣呢?
在中國南海的邊緣,有一座島嶼,在明朝時期叫做時堂與。在這座島嶼上生活著一群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居民,他們不僅長相與中國人極為相像,而且很多人還都會講漢語。明朝滅亡,但得益于明朝的兩京制度,雖然北京被攻陷,但南京還保留這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北京的明朝宗室和很多文武大臣紛紛逃到南京投奔。同年,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后稱帝。但此時清軍兵強馬壯,進入北京,趕走李自成之后定都北京,并迅速南下攻陷了南京,皇帝被俘虜。此后,不愿投降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南明政權,與清朝對抗。
在明朝滅亡時,位于廣東省沿海地區的300多名明朝官兵拒絕向清軍投降,他們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統治,并在潮汕人章節旭的帶領下遠渡重洋來到了食堂與此時的食堂與已經被荷蘭人占領并殖民。然而張杰緒帶領的畢竟是明朝的正規軍,他們聯合當地土著武力驅逐了荷蘭殖民者,隨后在島上建立了新的國家。擺脫了戰爭的威脅,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以便于積蓄力量,未來還能回到故鄉。
那么南海這么多島嶼,為什么張杰緒偏偏選擇食堂與建國呢?其實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座島嶼,并將島嶼命名為食堂與。鄭和將這座島嶼作為海上航行的第一站,在此地建設了大量的銀行和生活設施,并留下了人馬管理。隨后明朝皇帝頒布命令,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居民不用繳稅,讓他們感激不盡。直到1601年,荷蘭殖民者占領了這里,并要求駐守在島上的居民不再學習漢語。在張杰緒趕走荷蘭人之后,島上的華人就越來越多。由于食堂與四面環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張杰緒建立的國家富足安定,并在島上繁衍生息。然而好景不長,在張杰緒死后,他的后代并沒有他這么出眾的能力,而且還發生了王位的糾紛和男人知道消息后趁虛而入,轉土重來,再次占領了這里,并命名為納圖納群島,并入了他們殖民地印度尼西亞。
在二戰時期,那圖那君島一度被日本占領,日本戰敗后,那同大軍島再次回到了河南手中。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建國,納土納群島已被印尼繼承了去,隨后印尼大規模向島上移民,在高峰時期島上曾有1萬多名華人,在印尼大規模移民之后,傳導人口達到了九萬人,華人的數量已經不占優勢,當地的華人仍然會講漢語,相貌也與中國人無異。如今的那圖那群島自然資源非常的豐富,而且還靠近我國南海的四大石油富集區曾母盆地,這里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周圍大量的漁業資源,如今島上的居民包括華人生活的還是不錯。不過這座島嶼現在除了島上的華人是中國人的后裔外,已經沒有其他關系了。
3、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哪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1、下南洋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于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3、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關東之要“闖”,清王朝把東北作為龍興之地,是不準漢族遷入的。明朝末年的漢族人,要么逃回關內,要么變為了滿族。
以上三次人口大遷徙的原因:
1、闖關東:因為隨著日、俄勢力進入東北,滿清對東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虛設,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內地在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并可開種荒地。
2、下南洋:封建王朝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于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
3、走西口:是由于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生活比較困難;另一部分人由于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另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
來源:百度百科-中國人口遷徙
4、明末清初發生過“湖廣填四川”,四川成都這里的人可能來自哪個地方?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已過去了350多年,但是引發“湖廣填四川”的那段慘痛經歷,至今追憶起來依舊給人慘不忍言的沉重之感。因為那個階段,讓曾經繁華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涼的“地獄之地”。
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六卷本記載,崇禎三年,四川人口有735萬,但是到了清初僅有50萬(其它史料有7萬和8萬之說),而近百萬的成都城中人口已不足萬人。
可見,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人口死亡超過了90%。據現任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元史研究會理事介紹,移民前繁華的成都城竟然變成了“城中雜樹蓊郁成林”的難見人煙的荒涼之地。又據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講,廣大的成都平原:“城市鞠為茂草,村盡變叢林”,至少有50%的肥沃土地被灌木、叢林、茂草覆蓋。
另據《明史》記載:明朝末年四川人口約為1000萬,但是被張獻忠屠殺的近乎滅絕。到了1661年,四川只剩8萬人。例如:張獻忠“性狡譎,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無論從張獻忠想要統治四川,需要百姓提供軍助方面來講,人殺完來了,誰來養活自己的軍隊;還是從張獻忠死后清軍耗時長達13年才占據四川來講,如果四川人口幾乎被張獻忠殺光了,又何用13年之久才攻下四川。
再據《蜀龜鑒》記載:“清軍敗奔雅州、名山兩地,民間谷、豆、蕎麥盡掠,雞、鴨、牛、羊盡殺,瓦屋茅舍盡毀。遺民萬不遺一矣。”
還據明清史研究家李光濤所著的《明清檔案論文集》記載:“清人之殺人比之流寇之殺人,更殘忍,更無數。”
當然了,當時瘟疫也是造成四川人口銳減的一大原因。
或許因此,清朝才會篡改《明史》中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的緣故吧,但卻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難有準確數據。
1688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為解決戰亂造成的巴蜀大地荒無人煙的緊迫問題,這才上書康熙,提出“以湖廣之民,填實四川”。不久,一場歷史罕見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拉開了序幕。
后來,到了嘉慶年間,成都地區曾流行一首《竹枝詞》:“大姨嫁陜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便是對四川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移民現狀的真實寫照。
由此,也可看出,成都人主要來自湖北、湖南、陜西、江蘇、江西、湖南、廣東等地。
同時,對于成都人的來歷,在清末《成都通覽》中曾有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陜西10%,云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在移民入川的少數民族中,排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滿族、苗族、蒙古族、壯族及白族。
遷入的姓有:湖北的羅、黃、張、蕭、廖、譚、徐等姓,湖南的唐、湯、周、劉等姓,陜西的弓、喇、陳等姓,福建的莊、簡、林、游、魏、雷、陳等姓,廣東的藍、陳、廖、嚴等姓,江西的羅、曹、湯、牟等姓,貴州的白、胡、樊、舒等姓;河南遷入的王姓等。
以上,便是“湖廣填四川”后成都人的來歷。
那么,成都的土著人又是怎么來的?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周朝先祖周太王從陜西岐山遷“成都”,一年后成為村落,兩年后成為城邑,三年后成為都市,從而得名成都。而蜀語“成都”的讀音為“蜀都”,因此也有蜀都之稱。
所以,成都最早的土著人應該來自陜西。
再后來,到了東漢末年,又有了湖北人(如:劉焉、廖化、傅肜、馬良、霍峻、董允等),陜西人(如:馬超、馬岱、法正、孟達等),山西人(如:關羽等,有虎女為之香火),河北人(如:劉備、張飛、趙云等),山東人(如:諸葛亮、伊籍等),河南人(如:黃忠、魏延‘應無后人’、李嚴、鄧芝、費祎等),云南人(如:呂凱等),湖南人(如:蔣琬等),甘肅人(如:姜維等),重慶人(如:顏嚴等)等。
當然,還有歷朝歷代四川人口的不同變化。
圖片來源網絡
5、明朝沒落后,一部分遺民選擇東渡日本,現在狀況如何?
明朝沒落后,一部分人忍受不了暴君的荒淫無道,社會的混亂不堪,于是紛紛移民東渡到了日本。時代久遠,一開始的時候還有部分歧視,后來基本被同化后,生活與日本人無異,現在也就是日本的普通百姓吧,生活狀況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罷了,沒什么特殊的。
朝代的更替,都有著遺民存在,但是由于新朝與舊朝的差異,這些遺民仍然以前朝之人自居,面對新朝,很多遺民不愿意面對現實,甚至逃離海外。在明朝沒落時,就有一部分遺民選擇了東渡日本,有的隱姓埋名生活,有的甚至想重建舊朝。
明朝遺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朱舜水隊伍,但是他們不甘于隱世,反而請日本出兵幫他們攻打清朝,以復辟明朝,但是遭到了日本的拒絕……畢竟當時日本還沒有強大到打一直以來幫助他的鄰國,即使鄰國朝代更迭,也沒有那個實力。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人對朱舜水十分尊重的,可能是經過多年的與中國的交往,唐朝的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吧。而且,在這批遺民生活在日本時,豐富了日本文化,傳送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對后世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明朝遺民雖然現在早就沒有這一說法了,但是他們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深遠持久,對如今的中日友好相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畢竟文化同出于我國一脈。
6、明朝大移民的移民分布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陜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云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臺灣111個縣市。
7、明末大移民啟點地江蘇東海是現在的哪里
明末大移民的啟點地江蘇東海,就是現在的**連云港的東海縣**。
8、華人移民的歷史從何時開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歷史上的華人移民主要是去往東南亞和美國。
1、明末時期移民東南亞。明末戰亂導致大量移民東南亞,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占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占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2、1868年美國和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第五條款規定華人愿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這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1851年,加州已有2.5萬名華人,1870年全美就增加到6.3萬人,全在西海岸。1880年有6000人抵美,1881年這個數字就增加了1倍,1882年增加了4倍。
9、南京哪能學到CAD最好培訓考證報名一體化
越詳細越好,知道的告訴我謝謝
10、明清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特點?
明朝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軍事目的:明朝朝廷通過向邊疆地區移民,主要是為了加強邊防軍事力量,以應對外族侵略。移民者多為軍人或軍屬,他們在邊疆地區建立軍屯,以便隨時應對邊境的威脅。
開墾耕地:明朝朝廷通過移民來開墾邊疆的荒地,以增加國家的農業產量和稅收。移民者多為農民,他們在邊疆地區進行農業生產,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
推動經濟發展:明朝朝廷通過向邊疆地區移民,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移民者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手工業技藝,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
民族融合:明朝朝廷通過移民來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移民者多為漢族,他們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進行交流和交融,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統一。
總的來說,明朝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的特點是以軍事目的為主,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