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外移民
1、古代統治者為什么會反對移民海外?
封建社會對人民控制
2、明朝滅亡后300殘兵拒絕投降在海外建國,如今生活的怎么樣呢?
在中國南海的邊緣,有一座島嶼,在明朝時期叫做時堂與。在這座島嶼上生活著一群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居民,他們不僅長相與中國人極為相像,而且很多人還都會講漢語。明朝滅亡,但得益于明朝的兩京制度,雖然北京被攻陷,但南京還保留這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北京的明朝宗室和很多文武大臣紛紛逃到南京投奔。同年,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后稱帝。但此時清軍兵強馬壯,進入北京,趕走李自成之后定都北京,并迅速南下攻陷了南京,皇帝被俘虜。此后,不愿投降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南明政權,與清朝對抗。
在明朝滅亡時,位于廣東省沿海地區的300多名明朝官兵拒絕向清軍投降,他們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統治,并在潮汕人章節旭的帶領下遠渡重洋來到了食堂與此時的食堂與已經被荷蘭人占領并殖民。然而張杰緒帶領的畢竟是明朝的正規軍,他們聯合當地土著武力驅逐了荷蘭殖民者,隨后在島上建立了新的國家。擺脫了戰爭的威脅,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以便于積蓄力量,未來還能回到故鄉。
那么南海這么多島嶼,為什么張杰緒偏偏選擇食堂與建國呢?其實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座島嶼,并將島嶼命名為食堂與。鄭和將這座島嶼作為海上航行的第一站,在此地建設了大量的銀行和生活設施,并留下了人馬管理。隨后明朝皇帝頒布命令,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居民不用繳稅,讓他們感激不盡。直到1601年,荷蘭殖民者占領了這里,并要求駐守在島上的居民不再學習漢語。在張杰緒趕走荷蘭人之后,島上的華人就越來越多。由于食堂與四面環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張杰緒建立的國家富足安定,并在島上繁衍生息。然而好景不長,在張杰緒死后,他的后代并沒有他這么出眾的能力,而且還發生了王位的糾紛和男人知道消息后趁虛而入,轉土重來,再次占領了這里,并命名為納圖納群島,并入了他們殖民地印度尼西亞。
在二戰時期,那圖那君島一度被日本占領,日本戰敗后,那同大軍島再次回到了河南手中。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建國,納土納群島已被印尼繼承了去,隨后印尼大規模向島上移民,在高峰時期島上曾有1萬多名華人,在印尼大規模移民之后,傳導人口達到了九萬人,華人的數量已經不占優勢,當地的華人仍然會講漢語,相貌也與中國人無異。如今的那圖那群島自然資源非常的豐富,而且還靠近我國南海的四大石油富集區曾母盆地,這里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周圍大量的漁業資源,如今島上的居民包括華人生活的還是不錯。不過這座島嶼現在除了島上的華人是中國人的后裔外,已經沒有其他關系了。
3、明朝大移民的歷史背景
元朝統治中國雖然只有89年,但是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卻是其他朝代所難以比擬的。那時候黃河兩岸就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石頭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朝時的黃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濫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淪為沼澤。人們被大水攆得東奔西逃,無處安生,不少地方人煙絕跡,黃水過后尸陳遍野,村舍變為廢墟,良田淤成沙灘,所剩無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黃泉。
據《元史·王行志》載: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成災。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處決口,人民游移45.8萬戶。燕、趙、齊、魯及蘇北、皖北、一片荒涼。同年五月,濟寧、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百、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決濟寧路。23年七月河決東市、壽張、沒城墻、漂屋廬、溺眾生。26年2月黃河北徙,上至東明、曹州、濮陽,下及濟寧皆受其害。濟寧路肥城西黃河泛濫,漂沒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齊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當時黃河、淮河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淹沒州城、村寨甚多,漂沒民居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使山東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 400 余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連當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同時靖難之役后,永樂帝打勝進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帶連年戰爭,人民被殺傷擄掠,夫役差徭,折騰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這塊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沒有人煙。永樂登基后開始辦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設北京城,備日后遷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這片無人耕種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萬人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眾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區來。 正值中原地區大鬧災荒戰亂之時。山西晉南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嶺,易守難攻。起義軍多次進攻山西,可終因地勢險要而屢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環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而中原一帶的老百姓聽說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紛紛往哪里逃。如此一來,與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滿為患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勢在必行。
4、明清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特點?
明朝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軍事目的:明朝朝廷通過向邊疆地區移民,主要是為了加強邊防軍事力量,以應對外族侵略。移民者多為軍人或軍屬,他們在邊疆地區建立軍屯,以便隨時應對邊境的威脅。
開墾耕地:明朝朝廷通過移民來開墾邊疆的荒地,以增加國家的農業產量和稅收。移民者多為農民,他們在邊疆地區進行農業生產,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
推動經濟發展:明朝朝廷通過向邊疆地區移民,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移民者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手工業技藝,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
民族融合:明朝朝廷通過移民來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移民者多為漢族,他們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進行交流和交融,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統一。
總的來說,明朝時期朝廷向邊疆地區移民的特點是以軍事目的為主,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5、(高分)跪求:歷史上明清時人口遷移的原因以及影響。
如題,速度啊!
6、歷史上的六次大遷移,誰也別說誰是哪里人
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晉朝統一中國十幾年后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使得國力大損。到了西晉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災、蝗災、疾疫連年不斷,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勢力的沖擊,引起大規模的移民潮。
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遷徙,形成中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第二次: 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七年零二個月的時間里主要戰場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則繁榮依舊。南方重鎮如金陵、廣州等很多地方,照樣有著大批來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來大唐做生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第三次:兩宋末年時期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國力空虛,乘機大規模南下,因無非忍受金邦的屠殺和高壓政策,山東、河南等地的漢人紛紛跟隨著朝廷大批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而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為了維護統治,朱元璋不得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移民,命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開墾、守衛。這次移民規模之大,空前絕后。據《簡明中國移民史》記載,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地區移民490萬,西北、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1340萬,幾乎占到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兩成。
在明朝后來多數的史籍記載中,往往可以看到“國朝初,人稀少”的字樣,但經過這次大移民,華北、華中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到永樂年間,北京、開封等城市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
第五次:湖廣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順天府尹張德地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經歷了明朝末年以來數十年的戰亂,已是“十室九空”,重慶城中不過數百戶人家,州縣居民也往往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人口稀少的后果之一是四川境內老虎橫行,順治年間,南充縣曾招來500多人開墾定居,被老虎吃掉了228人。
向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政策上對移民的獎勵頗為誘人:移民入川,五年內不用納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之后,清政府還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到了近代,中國還有同一時期三個不同方向的移民潮,人們習慣稱之為“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廣填四川”不同,這三次移民,都是民間自發的。
闖關東:
關就是山海關,關東也就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龍興之地”墾殖、采礦,但是私闖關卡,到禁區開墾土地的農民,依然難以禁絕。到了咸豐末年,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移民開始大批進入東北。
到民國之后,闖關東的移民潮越來越高漲,每年移到關外的民眾多達數十萬,最高時,一年有上百萬河北、山東的居民舉家遷往東北。
走西口:
“西口”指河北張家口以西的長城沿線關隘。因為中原地區人口眾多,而且經常鬧災荒,所以流民經西口,過長城,就可到達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帶謀求生計。走西口流民來自華北各地,而以山西人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續了300年。
下南洋:
這一批前往海外的移民,也成為最早擁有近代化思維的一批華人。自清代晚期以來,南洋華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斷反哺大陸,開辦中國最早的民營企業,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貿易,許多南洋子弟都在后來回到中國,投身革命與抗戰。
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里。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也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7、明朝永樂年間從山東即墨向外移民情況?
我是河北滄州人,據祖上說是在明永樂年間,從山東即墨大槐樹下搬來的,可是網上只有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情況,希望能得到智者的具體回答。謝謝!
8、明鄉人是什么人?為何說他們是明朝移民,他們怎樣生活?
9、華人在明未年在呂宋瓜哇多少人
華人在明未年在呂宋超過了10萬人,在瓜哇高達20萬人。明朝時期,華人在呂宋和爪哇等地的數量非常龐大。在呂宋,明朝政府曾經多次將中國人移民到該地,用于開發當地資源和加強對該地的控制。據史書記載,明朝時期呂宋華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人。而在爪哇,明朝時期也有大量的華人移民。據《明史》記載,明朝時期爪哇華人的數量曾經高達20萬人。這些華人主要是從中國南方移民而來,他們在當地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行業,為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0、明朝移民泰國的華人有沒有中國姓
明朝移民泰國的華人有中國姓。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自明朝洪武初年開始,陸續有華人移民到泰國,因此明朝移民泰國的有中國姓氏。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