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心理學,個性心理是什么?
1、個性心理是什么?
個性心理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個性傾向性與個性特征。
1、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構成。
個體的需要是指個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者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某種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
2、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心理學的氣質指脾氣、秉性或性情)、性格。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發育成熟后,就有了從事生產勞動的本事,這就是能力。能力包括智力、才能、技藝。
氣質:秉性是內在的個性本性,主要指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特性類型,如穩定或不穩定;反應的速度:是靈敏還是遲鈍,是興奮型還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內在基礎,是決定個性類型的基礎。
性格:是個性的外顯表現,是顯露的氣質的外形,是在社會實踐中對外界現實的基本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例如:性格溫和、熱情、奔放、對人忠誠、疾惡如仇、禮讓關懷;行動舉止優雅大方、神態溫和端莊、談吐幽默等等。
個性類型
1、從心理機能上劃分,性格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從心理活動傾向性上劃分,性格可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
3、從社會生活方式上劃分,性格分為;理論型、經濟型、社會型、審美型、宗教型;
4、從個體獨立性上劃分,性格分為獨立型、順從型、反抗型。影響一個人的個性的因素有很多,據科學抽樣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的個性的最有影響力時期是青年時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影響一個人的個性的最有影響力對象是父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個性心理
2、什么是個性心理?
個性心理:一個人受社會制約或在群體影響下所形成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個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內容:1
心理傾向,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與世界觀;2
心理特征,如能力、態度與性格;3
心理調節,如自我評價、自我感受與自我控制。個性心理是由多種心理成分構成的一種多水平、多層次的完整系統,它們彼此緊密聯系與互相影響。個性心理是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并隨著言語與自我意識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它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轉抄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
3、個性心理學的概念
個性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Persona”,原指演員戴的假面具,后引申為能獨立思考、有自己行為特征的人,即真正的人本身。也可譯成人格。現代心理學沿襲了“Persona”的意義,把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扮演角色的種種行為和心理活動都看作是個性的表現。在心理學中,個性是個歧義很大的概念,對個性下的定義也十分繁雜。一般認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心理面貌,即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個人特征的綜合。
個性心理學是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主張心理學應關心認的價值于尊嚴,研究認的發展自身的潛能。它反對貶低人性,把人性于社會文化對立起來的弗洛伊德主義,也反對在實驗室里用心理變量來預測行為和控制行為的行為主義,從而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4、名詞解釋 個性
個性又叫人格,是指一個人獨特的、穩定的和本質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 簡單的說,個性就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
個性,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一個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顯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性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由于個性結構較為復雜,因此,許多心理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個性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曾綜述過50多個不同的定義。如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R.S.Woodworth)認為:“人格是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tell)認為:“人格是一種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環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與內隱行為聯系在一起的。”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心理學中個性就是指個體在對象活動和交往活動中獲得的,并表明在個體中表現社會關系水平和性質的系統的社會品質。”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