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識,八識指的是哪八識
1、八識指的是哪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八識是佛家唯識宗創始人對人類心理活動抽象出來的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
相關內容:
眼識乃至身識,學佛人大約都能知道是虛妄心;然而意識心有許多種變相境界,往往使學佛人錯認而誤會為不生滅的常住心。意識極難理解,修學佛法的人,最怕的就是不如實知意識心的種種變相,錯將意識心的變相境界中的意識心,誤當成真如心。
如龍樹菩薩所言:【“依意而生意識”無咎,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說‘依意故生意識’。】(古時)九十六種外道或六十二種外道,皆因不解意識種種變相境界,故以自意妄想而施設種種常住不壞之意識境界相。
譬如“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細意識、極細意識”,或如佛門中人常以種種意識變相境界而住,謂其中某一變相境界中之意識心為真如、為佛法身、為宇宙萬法之第一因,皆成誤計本住法的心外求法者。
不能真實理解意識心有種種變相,施設各各不同的意識變相,說是真如、佛性。甚至公然宣稱已證真如、已見佛性了,因此就成為未證言證、未悟謂悟的大妄語人。
2、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指的是什么
八識是佛家唯識宗創始人對人類心理活動抽象出來的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觸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循環往復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這些習氣習慣潛藏人心靈深處,不斷地不覺察地影響人的生活與工作。
唯識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諸種認識活動的佛教用語。所謂八識:第一眼識,實即視覺;第二耳識,實即聽覺;第三鼻識,實即嗅覺;第四舌識,實即味覺;第五身識,實即觸覺,此五識,通稱“前五識”。第六意識,義近通常所說的心識。前五識,只能攀緣“了別”、色等外境,第六意識,則能緣慮內、外諸境。第七識,末那識,由它而有第六識,故第七識又是意“之”識;第七識在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第六識的思慮作用則時有中斷。第七識依第八識而有,第七識所“緣”的也是第八識,第八識既是第七識的“所依”,又是第七識的“所緣”。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咸,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同樣他也只具有觸覺的功能,一區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意識
它又稱“心識”,其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預知推斷或機體覺外,佛法重點在于通過修煉達到“心識”不受五塵傳遞而干擾,心中不為所動,最終做到六根清凈的目的。
此外,它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前六識合稱了別境識。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科學上指第七感時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由于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于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后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chen)、癡、疑、慢和愛戀與憎惡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惡之業,可因它執著自我,故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alaya的音譯,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它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學上指第八感空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的執念。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故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故有我愛執藏義。
3、佛教中八識有那八個?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
眼、耳、鼻、舌、身、意識,和意根合稱前七識或七轉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音譯ālaya-vij?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無漏法種的第八識如來藏。
其它七識介紹:
1、眼識:
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咸,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6、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7、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
阿賴耶識卻是佛法的根本識,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和它的阿賴耶性,眾生也無法成佛。如果七識心王(七轉識)沒有和阿賴耶識在一起──沒有阿賴耶識的現行識來配合運作──就不可能成就熏習的功德,
就沒有所熏的心體存在,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的種子將會隨熏隨失,也就不可能有現在各人異于他人的七識心王的習性出現來運行;而且嬰兒熏習言語、動作等無記業也不可能成功,
將會永遠保持剛出生時的愚癡無智,將會永遠保持在嬰兒狀態而不能作任何事,因為沒有一個持種受熏的阿賴耶識故,而七識心王都不能執持任何種子故,如是正理已經略述于拙著《真實如來藏》中。
所以必定要有另一個阿賴耶識心體,與七轉識同時同處地存在,而且繼續不間斷地配合七轉識而現行運作,才能使熏習結果所產生的種子保存不滅。而且,正當七識心王現行的時候,他如果想要能夠運作的話,還得要有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的現行識來配合運作。
雖然從重立名為阿賴耶識,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卻是佛法中最要的根本識,不了別六塵,唯識中形容其“恒而不審”,又具備如來藏的大種性自性等七種不可思議功德,是萬法生起的根本。
來源:百度百科-第八識
來源:百度百科-阿賴耶識
4、佛教八識是什么,佛教八識中的第八識是什么
以下摘自劉元春著《淺談第八識》
佛教《成唯識論》依“五教正理十因。成立第八阿賴耶識,確定第八識之存在,并對其性相作了細致的分析。
第八識梵語名阿賴耶,譯為藏識,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個含義。能藏是指第八識能含藏善惡業的種子,象倉庫一樣。善惡業的種子是第六識的思慮心(即第七識)所造,有身、口、意三種,概指人的全部行為。所藏就是由前七識薰習諸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諸法是能藏,第八識是所藏,它本身已成為諸法的一部分,我愛執藏是第八識恒常被第七識執為自我,而不暫時舍棄,與第七識永遠相伴。
第八識如何生起的呢?它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外緣是由根、境、作意,種子四種組成。根即指第七識是第八識的所依,兩者互為所依根;境即指根、身、器界,綜合而成;作意是指第八識恒常現起的功能;種子即善惡無記三種。四緣具足使第八識生起。由于第八識是隨業受生,而不造業,也不染污種子,所以其特性是無覆無記的;因此,它是恒常相續而不加審察的。第八識所緣的境是性境即有實體實用的境,其量為現量,而真實不繆,并與前五識心所遍行,而任運隨緣有明顯的境界演變。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六道之中輪回。當人的善業種子力量強大時,則生人人,天界,受人天果報;當惡業種子力量強大時,受地獄、餓鬼、畜生三途苦報。當有情眾生投胎時,它最先人母胎j而當眾生命終寸,它又最后離去。因此,第八識其體相廣大無盡,即如《八識規矩頌》中所說:“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第八識有三相,即自相、因相、果相。自相即阿賴耶識本身,以能藏、所藏、執藏之義來顯示;因相即指一切種子識,它能執持諸法的種子令不失散;果相即異熟識,它有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三義,它能引發有情于諸界趣生善惡業的異熟果。這種特點,既明第八識對人類及所有眾生都具有因果報應的力量,你只要有了善惡或無記(非善非惡)業力種子,不論何時何地,那怕相隔多么久遠它都會起著作用。人們平常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之類的勸善警策,就說明了這一道理。
那么,第八識到什么境地才能完全成為清凈無染的種子力呢?這只有通過修行,證得佛的果位,成為清凈無漏的大圓鏡智的時候。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