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發源地,佛教發源地
1、佛教發源地
佛教起源于印度。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它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公元8、9世紀后逐漸衰微,13世紀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余年。原始佛教為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部派佛教是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內部由于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印度的文化和宗教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印度
2、佛教起源于哪里
尼泊爾。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佛教產生后逐步從印度次大陸擴展,南傳東南亞,北傳中國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尼泊爾。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使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后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教產生后逐步從印度次大陸擴展,南傳東南亞,北傳中國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傳入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漢哀帝時。先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現在的新疆地區,然后又傳到內地。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舉行了一系列活動,隆重紀念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
3、佛教的發源地是哪
佛教發源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喬達摩·悉多所創(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傳入中國:佛教發源于印度,傳到中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
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于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
它于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后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于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他成長于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余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圣人。
佛滅后,圣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后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
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百度百科-釋迦牟尼佛
4、佛教起源于哪
按照佛祖出生地而言,起源于尼泊爾。
按照佛祖傳道的地區而言,起源于尼泊爾、印度、中國。 因為中國與尼泊爾交界地區,中國與印度交界地區,也是釋迦牟尼傳道講學的地區,所以中國也是佛文化起源地之一。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