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1、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的意思是:叫你不要渡河啊,你卻偏偏要渡河。現在你渡河被淹死,叫我拿你怎么辦?
《公無渡河》是一首朝鮮古詩。詩歌原文: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此詩是借樂府古題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寫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詩中描述一狂夫不顧河水洶涌只身過河,他的妻子在后邊呼喊著卻不能阻止,狂夫墜河溺水而死的場景,表現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全詩描寫生動,氣勢磅礴,體現了濃郁的悲壯色彩。
:
公無渡河又作《箜篌引》,《相和歌辭》之一。據崔豹《古今注》記載,一天早晨,漢朝樂浪郡朝鮮縣津卒霍里子高去撐船擺渡,望見一個披散白發的瘋顛人提著葫蘆奔走。
眼看那人要沖進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卻已趕不及,瘋癲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撥彈箜篌,唱《公無渡河》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其聲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百度百科-公無渡河
2、公無渡河原文及譯文
《公無渡河》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譯文: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堯帝曾經為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大禹也為治理這泛濫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顧幼兒的啼哭,毅然別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勤勞為公。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復了男耕女織的太平生活。雖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風沙的禍患。
古時有一個狂夫,他披頭散發大清早便沖出門去,要徒步渡河。別人只是在一旁看熱鬧,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著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雖可縛,大河卻不可渡,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隨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齒如山的長鯨所吞食。其妻彈著箜篌唱著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來了。
《公無渡河》賞析
《公無渡河》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借樂府古題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寫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詩中描述一狂夫不顧河水洶涌只身過河,他的妻子在后邊呼喊著卻不能阻止,狂夫墜河溺水而死的場景,表現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全詩描寫生動,氣勢磅礴,體現了濃郁的悲壯色彩。
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波滔天,堯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公無渡河
3、“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原文是什么?
《箜篌引》
(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箜篌而歌曰)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這四句話——
公無渡河:勸誡。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公竟渡河:質疑。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么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墮河而死:結局。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沖動,悲劇又是注定要生的。
將奈公何:追思。悲劇發生了,后來者哭泣呼喊,也無力遮挽,無法改變。結果又回到原來困惑上: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個: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 它的主題,乃是瘋狂與死亡。 是的,死亡。命運的陷阱,死亡的沖動。波濤在前,命運已定,前進就是死亡,卻依然蹈死而不顧。這種執著,緣自于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做無望之極的抗爭。
我們已經習慣于庸常和合理的人生,即使常常遭遇莫名的傷害和挫折,也希望這個世界始終井井有條。具有強大人格力量者,卻往往拒絕接受這種庸常,時刻想游行于秩序之外。渡河,正是一個凝固了抗爭的極致和死亡的瞬間的意象。世上每多荒謬事,看上去稍微多一點理性,就能避免,偏偏是極大才智之士,往往蹈之。
4、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有誰看到梁啟超這篇 箜篌引 的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出自《公無渡河》
原文:
公無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公死,公乎柰何。
釋義: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
你卻一定要涉水渡河!
未曾渡過卻淹死在河里!
拿你怎么辦呢!
:
賞析:
“相和歌”是漢代所采集的各地民間音樂。之所以叫相和,有兩種含意:一種是用樂器絲竹與人的歌聲相和。
《宋書·樂志》中說的“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指的就是這種形式,伴奏的樂器有節、笙、笛、鼓、琴、琵琶等七種(見《古今樂錄》);另一種是指一人唱、眾人和。
《宋書·樂志》記載的《但歌》的演唱方式是:“出自漢世,無弦節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這也叫相和。
漢代相和歌的內容主要是反映當時的政治狀況、社會風俗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歷史、游仙、相思、離別、人生的感慨及格言式的訓戒等,在相和歌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反映。
在樂調上它包括“平調、清調、瑟調”,這在漢代叫“清商三調”(《舊唐書·音樂志》)。三調之外又有“楚調”和“側調”,這五種曲調總稱為“清商正聲、相和五調”。
因此“相和歌”后世又稱為“清商樂”,簡稱“清樂”。
《相和歌辭》是樂府歌曲名。據《宋書·樂志》說:“《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相和》之名,大約由此而起。
這些歌如《宋書·樂志》所說:“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這些歌原來多是無樂器伴奏的口頭歌謠,后被樂官們采入樂府,以絲竹配奏。
到三國時,又經樂官們再次改造,成了魏晉的“清商三調”歌詩。其中有一部分曲調代以曹操父子所作新辭,但有一部分則仍用漢代民歌本辭。
《公無渡河》是《相和歌辭》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種弦樂器,形似今天的“豎琴”。
這首《公無渡河》據《樂府詩集》卷二十六引晉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
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
麗玉傷之,乃引箜竇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后來曹植的《箜篌引》大約僅用曲調,內容與《公無渡河》無關。但梁劉孝威、唐李白、李賀諸作則大抵用此意。
《公無渡河》是一首古詩。此詩是借樂府古題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寫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
詩中描述一狂夫不顧河水洶涌只身過河,他的妻子在后邊呼喊著卻不能阻止,狂夫墜河溺水而死的場景,表現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
全詩描寫生動,氣勢磅礴,體現了濃郁的悲壯色彩。
樂曲《箜篌引》由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莊曜先生于1999年創作而成,由任潔首演。《箜篌引》取材唐詩中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該詩寫的是梨園子弟李憑在都城長安彈奏箜篌時產生的泣鬼神、動天地、石破天驚的演奏效果。
作曲家借詩意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現代作曲技法,樂曲前半部分以虛實相映的旋律,起伏多變的節奏,著意抒發原詩帶有幻想性的意境。
后半部分采用比較明快的舞蹈性節奏,既有輕靈,又有粗獷,既有婆娑翩翩,又有“石破天驚逗秋雨”、“老魚跳波瘦蛟舞”的奇特景觀。使聽眾隨著樂曲進入一個天高地闊神話般的世界。
1200年前,詩人李賀致力于把自己對于李憑演奏的箜篌音樂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
莊曜先生又在這首奇幻瑰麗、光怪陸離的詩作中融入自己的臆想,將其轉化為意境抽象的、撲朔迷離的音樂。這,無疑是一個綺麗、奇妙的巧合。
來源:百度百科-公無渡河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