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解散,共產國際后期活動及其解散是怎樣的?
1、共產國際后期活動及其解散是怎樣的?
共產國際后期一般是指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至1943年6月共產國際解散為止的這段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反法西斯斗爭和反戰斗爭像一條紅線貫穿著共產國際的整個活動。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使七大制定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人民陣線的策略,經歷了正確貫徹、錯誤否定和最終得以糾正的曲折過程。這條策略路線曾使各國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后來,由于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需要,共產國際于1943年決定解散。 德國法西斯執政后的形勢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執政,使資本主義國家的法西斯分子活躍起來,加強了活動。
法西斯政權殘酷迫害共產黨和一切民主組織,鎮壓和剝奪勞動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希特勒上臺后不久,于2月27日制造了“國會縱火案”,一夜之間逮捕了1萬多名共產黨員,3月3日逮捕德國共產黨領袖臺爾曼,3月9日又逮捕共產國際西歐局領導人季米特洛夫。6月22日,納粹黨宣布禁止社會民主黨的活動,該黨在國會的議員資格被褫奪,有的議員被關進法西斯集中營。事實說明,德國法西斯的上臺是對包括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內的整個社會主義運動和民主運動的重大打擊。希特勒政權對外積極謀劃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動員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等一切手段加速擴軍備戰,例如,從1933年至1936年,全面改組經濟,使其完全納入戰爭經濟的軌道。
因此,法西斯專政與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和一切民主力量之間的矛盾是30年代中期國際政治形勢中的主要矛盾。反對法西斯、保衛民主和自由則成為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首要任務。 希特勒法西斯上臺的事實給共產國際和德國共產黨以極大的教訓。這同當時德國工人階級的嚴重分裂狀況有密切關系。一方面,德國社會民主黨對法西斯勢力實行妥協政策,另一方面,德國共產黨在實行統一戰線策略時犯了“左”傾宗派主義和關門主義的錯誤,致使德國工人階級未能阻止德國法西斯上臺。而德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策略上所犯的錯誤又是同共產國際當時總的指導方針分不開的。
共產國際自1921年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到群眾中去”“爭取無產階級大多數”的口號并初步確立實行統一戰線的策略以來,一直十分重視統一戰線的策略問題,并把此看作適合于整個歷史時代的戰略方針。它在爭取第二國際、第二半國際和阿姆斯特丹國際對資產階級采取共同行動中作出了不小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貫徹統一戰線策略長達8年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左”的宗派主義和關門主義傾向的干擾。尤其是從1928年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以來,由于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實際上導致了統一戰線策略的中止。
2、共產國際什么時候解散的
1943年5月15日 共產國際宣布解散.5月21日,在斯大林的辦公室召開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除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外,還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爾斯基。莫洛托夫宣讀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加里寧指出,敵人會利用這個行動。而斯大林再次闡述了解散共產國際的理由。1943年,蘇聯在外交關系方面仍需要大的突破。一是,雖然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大勝利,但戰爭的形勢仍很嚴峻,需要盟國的大力援助;二是,擬議中的第二條戰線遲遲不得開辟,蘇聯獨立承擔著抗擊德國法西斯的重擔。從減輕蘇聯的戰爭壓力,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擊潰希特勒”的期望出發,亟需推動美英開辟第二條戰線。因此需要與英美等國修好。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領導共產國際在世界開展共產主義運動是恐懼和擔心的。斯大林出此舉措,應是消除英美疑慮,改善與英美關系的一大努力。這也是他急于公布共產國際解散文件,共產國際在一個月間匆忙解散的主要原因。
3、現在還有共產國際這個國際組織嗎?
現在已經沒有共產國際這個國際組織了。
第三國際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那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共產國際”,以別于第二國際的本名“社會主義國際”。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大決定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并考慮各國斗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于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
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于共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4、共產國際什么時間解散的?為什么?
1943年5月15日 共產國際宣布解散.5月21日,在斯大林的辦公室召開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除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外,還有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爾斯基。莫洛托夫宣讀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加里寧指出,敵人會利用這個行動。而斯大林再次闡述了解散共產國際的理由:經驗表明,無論是在馬克思、列寧時代,還是在現在,由一個國際中心來領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工人運動都是不可能的……當我們建立共產國際的時候,我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以為我們可以領導所有國家中的工人運動。這是我們的過錯。共產國際的繼續存在會敗壞國際主義的思想名聲,這是我們所不想要的。解散共產國際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這在決議中并沒有提到。敵人誣蔑各國共產黨,說什么他們是外國的間諜,這也有礙他們在廣大群眾中進行工作。隨著共產國際的解散,敵人手中的這張王牌就被打掉了。所采取的這個步驟無疑將鞏固作為全國性工人階級政黨的各國共產黨,同時也將加強以蘇聯為基地的人民群眾的國際主義。結果,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致通過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
與此同時,按照議定的程序,20日、21日,向各國共產黨發出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此時斯大林是比較著急的,20日他打電話給季米特洛夫說:“要不要今天將主席團的決議交去付印?要快一點公布。”由于通訊的原因,沒有能夠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在當天公布。但很快,5月22日《真理報》就公布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實際上這是非常匆忙的,因為共產國際的大部分支部還沒有反饋意見。5月28日,斯大林就英國路透社記者的提問作了書面回答。直到6月7日,根據各國共產黨的反饋意見,季米特洛夫給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送去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各國支部通過解散建議的決定草案以及給報刊的新聞公報稿。6月8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召開了最后一次會議,確定所有(現在存在并有可能通知決定的)支部一致批準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建議,宣布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和秘書處及國際監察委員會解散。6月10日,《真理報》公布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1943年6月8日決定的通告。6月12日,在斯大林住處召開了討論共產國際解散的善后會議,決定在聯共(布)中央特設國際聯絡部,委托其領導原共產國際的下屬機構。至此,存在24年的共產國際正式解散。
斯大林的戰略和策略思考
從共產國際解散的經過可以看出:此事自始至終是在斯大林的指導和批準下進行的,它貫穿了斯大林的政治判斷和政治意圖。從1941年4月開始醞釀,到1943年6月正式解散,斯大林曾兩次提議解散共產國際,這大約有著戰略和策略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斯大林認識到:共產國際的領導體制已經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實際需要。共產國際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俄國十月革命成功、西歐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為捍衛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推動世界革命而建立的,其戰略總任務是“加速共產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經過二十多年后,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指導各國革命幾經挫折后,共產國際的領導體制的缺陷已經充分暴露,這不可能不引起作為共產國際實際領導人的斯大林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1935年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突出地強調了兩點,一是,針對法西斯勢力十分猖獗的形勢,制定了建立反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和反帝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二是,提出要改變共產國際的領導方式,要求共產國際執委會“在把活動重點轉移到制定世界工人運動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線的同時,要在決定任何問題時,從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出發,而且一般說來,要避免直接干涉各黨的內部組織的事務。共產國際的任務和職責的變化,說明共產國際的職能已經與共產國際成立之初大不相同。共產國際七大的這兩大決策,是與斯大林的認識密切聯系著的。
同時,這種領導方式的改變,是否可以看作是斯大林在潛意識中對共產國際歷史價值認識的一個變化呢?共產國際這種領導方式的變化,其結果必然是削弱共產國際執委會對各國共產黨的控制,實際是削弱斯大林對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換個角度也就是說,在斯大林的戰略考慮中,共產國際所具有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是逐漸下降的,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蘇聯應對國際形勢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了。
第二,在時機選擇上,1940年冬至1941年春,蘇德關系明顯惡化,斯大林不能不做應對戰爭的準備。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為避免形成德國和其盟國日本東西夾擊的局面,蘇聯與日本在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提議解散共產國際,也是為此目的的一個措施。聯系此后季米特洛夫與蘇共中央領導人日丹諾夫、扎哈羅維奇等討論關于終止共產國際執委會活動時的談話,斯大林分化德國與日本的關系的目的是比較明確的:通過解散共產國際,“所有反共產國際的公約將一下子失去基礎”,從而可減少日本與德國形成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的可能性。當然,此舉也有影響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黨和蘇聯的看法的用意,通過這一步驟,“資產階級將失去他們所說的共產黨人服從于某一外國中心,也就是說他們是‘叛徒’這樣一張最重要的王牌。”
到了1943年,蘇聯在外交關系方面仍需要大的突破。一是,雖然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大勝利,但戰爭的形勢仍很嚴峻,需要盟國的大力援助;二是,擬議中的第二條戰線遲遲不得開辟,蘇聯獨立承擔著抗擊德國法西斯的重擔。從減輕蘇聯的戰爭壓力,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擊潰希特勒”的期望出發,亟需推動美英開辟第二條戰線。因此需要與英美等國修好。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領導共產國際在世界開展共產主義運動是恐懼和擔心的。斯大林出此舉措,應是消除英美疑慮,改善與英美關系的一大努力。這也是他急于公布共產國際解散文件,共產國際在一個月間匆忙解散的主要原因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