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研究生留學,60年代留學生
1960年研究生留學,60年代留學生
作為1960年研究生留學話題的專家,我對這個問題集合感到非常興奮。我會按順序逐一回答每個問題,并盡量提供全面而準確的信息,以便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文章目錄列表:
1.去韓國慶熙大學留學好不好2.中國近代史上的科學家?
3.黃翠芬哪里人
4.李政道簡介
5.音樂英國留學專業排名前十
6.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歷史沿革
去韓國慶熙大學留學好不好
韓國留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而且韓國的很多大學教學水平享譽世界,很多人會選擇去韓國留學,那么去韓國慶熙大學留學怎么樣呢?慶熙大學有哪些好的專業設置和院校特色?跟著我來看看吧!歡迎閱讀。
韓國慶熙大學解析
慶熙大學余1949年創辦的綜合性大學,是韓國的著名高等學府,現有三個校區及二十多個系科,分布在韓國的首爾、水原和光陵。現已是代表韓國的最佳私立大學之一。本校至今開設了人文、社會、理工、醫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100多個專業,其中經營學、經濟學、醫學、新聞信息學方面的研究業績尤為突出,而且正積極引入酒店觀光經營學等新學部制度。學校進一步加快國際文化交流的步伐,陸續推出了適于留學生的語言課程和國際學生(教授)交換計劃,并先后與56個國家的298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協議。
慶熙大學在2006年度在大學綜合評價中被授予最佳大學殊榮,1996年至目前,在學科綜合評價中獲全國首位,2000年在大學國際化系門中評為全國第一名。擁有著60多年建校歷史的慶熙大學,通過積極進取的精神,躍居為國際水準的名牌大學,名符其實稱為「世界中的慶熙」。
慶熙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1954年,其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支援和保障學問的創造性和學問研究的自律性,通過全人教育,情緒教育,科學教育,民主教育,培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培養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人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建設民主,福利社會做出貢獻。
為了滿足中韓兩國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大學專門開設跆拳道、書法、電腦、韓國歌曲、韓國語課程給留學生。該教育學院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優良,并配有專職教師為學生在韓國期間的學習、升學及發展提供幫助,以利於留學生體驗韓國文化,培養世界知識型人才。
專業課程
本科:
人文學院:韓文、英文、英語、英語翻譯、歷史、哲學。
政經學院:政治學、新聞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國際商業與貿易。
酒店觀光學院:觀光學、酒店經營學、烹飪學、觀光英語、觀光日語、民俗學等。
人類生態學院:紡織和服裝、住宅和內部裝飾、食品營養學、老年福利、兒童及家庭教育等。
東方醫學院:東方醫學。護士學院:護理學。
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電子、無線電通訊、物理及應用物理學、數學及應用數學、天文學、生物醫學等。
環境和應用化學學院:化學及應用化學、高分子及光纖材料、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
建筑和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法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韓語、漢語、英美語言和文學、英美文化。
法學院:法律。
體育學院:體育、體育教練、跆拳道、運動醫學、高爾夫球等。
商學院:商業管理、電子商務、公共醫療管理、會計和稅收。
理學院: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管理。
醫學院:醫學。
藥學院:藥學、中藥學。
音樂學院:作曲、聲樂、器樂。
藝術設計學院(首爾校區):美術、舞蹈等。
藝術設計學院(水原校區):工業設計、視覺設計、園林設計、服裝設計、現代音樂、陶瓷、戲劇和**等。
先進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工業工程、核工程。
國際經營學院:國際經營、稅務及企業會計、國際關系學、地域學等。
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食品工程、生物工藝學、園藝學、中醫藥加工。
教育學院:普通教育學。
研究生:
慶熙大學還設有6個職業研究生院和10個特別研究生院。
本科生學制四年,醫學專業六年,研究生學制三年。每年分為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春季學期是每學年第一學期,始于3月第一周,于6月第2周結束;秋季學期為每學年第二學期,始于9月第一周,于12月最后一周結束。每年5月第3周為MagnoliaFestival,每年5月18日為校慶紀念日。
學校歷史
慶熙大學創立于1949年5月12日,1952年12月9日四年制大學正式設立。1954年3月31日大學院設立。1955年2月28日University設立認可。1960年3月1日由新興大學變更為慶熙大學。1965年4月27日東洋醫科大學合并。
學校特點
1)位于韓國的首都首爾/韓國的一流大學
2)在韓國的大學校當中,酒店/觀光,韓醫,藝術方面最優秀的大學之一
3)通過與各國各校頻繁交流,該大學收容各國多數學生,是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學校之一,并給學生提供加強國際化的機會
4)成績優秀學生提供50%~100%獎學金,留學生比較難拿到。-授予100%獎學金的學生也得支付入學金及申請費,否則下學期休學獎學金作廢
5)招生名額無限制
6)申請條件:韓國語可能者,本科學士學位證書
入學時間:春季2月報名,3月1日入學;秋季8月報名,9月1日入學。申請者需要提前3個月準備好材料。入學事項:普高畢業不超過二年。大本/大專畢業及在讀(年齡27周歲以下)本科申請條件:國內外高中畢業學歷韓語能力5級碩士申請條件:在國內外正規大學取得學士學位者
以上是韓國慶熙大學的相關介紹,希望可以幫到您。
中國近代史上的科學家?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于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闖過了航天事業初創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1956年梁守槃(40歲),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為首批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組織研制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東風一號,東風2號導彈,鷹擊8號等一糸列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初始會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獲國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榮譽。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一糸列導彈從梁守槃開始。他不是兩彈一星成員,但他是兩彈一星的奠基者。破除萬難為航天事業初創奠定基礎,一生共獲兩次一等功勛,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在導彈和航天居功厥偉。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1952年,中國將8個大學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參加組建工作并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在培養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卓越建樹。在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師資及實驗條件建設、科研教學組織領導以及計算機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預見到宇航事業和火箭、導彈工業需要人才的緊迫性,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建了火箭、導彈等方面的一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棟梁之才。他率領全校師生在北航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在教學和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等型號的研制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華中學任教,其間教過的學生中有后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他是陳景潤開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的啟蒙老師。60年來他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獲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獲航空航天工業部勞動模范稱號榮譽獎,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獲1993年世界杰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證章。北航高等理工學院也叫“沈元榮譽學院。北航最高榮譽獎叫“沈元獎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后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在中國極度需要科普的時候,為中國創作了400多篇科普論文,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后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并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對祖國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把國際上的一顆星命名為高魯星。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高魯集中西觀象學術之大成,對當時中國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于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臺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后在葉凱士天文臺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于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國天文學的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后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在醫學院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增設病理、物證、人證、化驗等研究室,添設所用的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接受檢案和法醫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后,他編審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法醫檢驗人才。他為醫本科學生或者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上法醫課時,編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師用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義》、《犯罪偵察學》、《犯罪心理學》等。他主要論文有“二十年來法醫學之進步”、“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法醫學史”等40多篇,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北平醫刊》、《法醫月刊》等雜志上。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后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旋即轉習物理。1927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應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制造公司工程師。1935年9月,應邀為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應用于三相電路的并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了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電機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采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厚祿,回國報效中國。他以非凡學識、才智,高尚修養為中國教育貢獻巨大。并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中國物理學開拓者,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雙奠基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后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并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于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并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的創舉。并且是我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后赴比利時留學,并獲比利時雙卜羅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派出學農的留學生之一。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后,應中央觀象臺臺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臺任技正、氣象科科長,并兼航空署氣象科代理科長。還在參謀總部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氣象學。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于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并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意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后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陳俊武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矢志創新,與國家共奮進,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擔當。陳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勇于登攀,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陳俊武的典型事跡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范。新時代奮斗者都應像陳俊武那樣,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為中國開創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斗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后,把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的“頁巖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的基礎理論方面,都有了進展和突破。“頁巖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求以頁巖油為原料,制取優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開展硅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一個被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才是那個真正改變國家之一的人物,填補了中國石油方方面面科學的空白。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貫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于北京,畢業于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并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的研制試驗。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張震寰還主編了《中華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長。由他全面負責組織和指揮的億次計算機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巨型機的國家之一。他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事業決策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制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綬琯奉命接受了國家急需的“提高時號精確度”的緊急任務,在二年時間里完成了這一任務,同時也為打下時間、緯度等基本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中星儀及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技術還為爾后中國發展的光電等高儀起了先導作用 。1966年以來,王綬琯負責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并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多項創見性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綬琯與蘇定強等一道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大型科學工程項目 。中國為了記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于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后,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藥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余種。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一譯名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賦予新中文無可估量的價值,讓身懷中文的學者能站在世界競爭之顛。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學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劃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此后,1917年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生前后共發表了論文百余篇,專著十余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李儼編寫《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論叢》最后編定,前后歷經30余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于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編寫《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世幾何學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芯片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干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托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征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臺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并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并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領導下,他創辦中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訓練班,第一批核醫學骨干從這里走向全國。在中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他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解開了TH作用機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在異軍突起的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內以穩定核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生物醫學及藥學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他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 PECT)中心。在我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核醫學就是運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科學。對于普通人來說,知道PET、SPECT、甲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活度計以及用于放射性治療的伽瑪刀、后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明白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他所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成為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
黃翠芬哪里人
黃翠芬
黃翠芬(1921年3月6日—2011年8月9日),廣東省臺山市人,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一級研究員、全軍分子遺傳重點實驗室原主任。
1944年黃翠芬從嶺南大學畢業后到中央衛生實驗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工作;1948年赴美留學;1949年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50年黃翠芬與周廷沖先生一起回國,并到山東醫學院工作;1954年被調到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職;1978年組織成立了全軍第一個分子遺傳學研究室;1984年獲得中央軍委授予的“模范科技工作者”;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翠芬先后4次(1959、1984、1999、2009)登上天安門觀禮臺觀看國慶大閱兵;2011年8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歲。
20世紀50至60年代,黃翠芬研制成功四聯創傷類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類毒素和“354裝置”;70年代在中國國內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細菌毒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80年代后開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藥物研究;2000年以后開展分子腫瘤研究。
中文名:黃翠芬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臺山市
出生日期:1921年03月06日
逝世日期:2011年08月09日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美國康乃爾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基因工程創始人之一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代表作品:《遺傳工程理論與方法》
性別:女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6日,黃翠芬出生于廣東省臺山市,父母的開明和自身的勤勉使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40年9月,黃翠芬考入廣州私立嶺南大學化學系,適逢抗日年代,幾經輾轉周折,按期修滿學分。
1944年6月,黃翠芬從嶺南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后來到重慶,在前中央衛生實驗院流行病研究所細菌研究室工作。
1948年1月,黃翠芬赴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細菌系攻讀碩士學位。
1949年8月,黃翠芬從康乃爾大學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之后在美國突夫斯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進修。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黃翠芬和丈夫周廷沖從波士頓趕到舊金山,準備乘船回國,然而由于美國政府不愿讓高級知識分子回到中國,美國移民局不給簽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黃翠芬夫婦選擇了一艘貨船“偷渡”,夫婦還把所有積蓄購買了實驗儀器和設備,冒著生命危險,在海上漂泊了56天后到達天津大沽口外。
1950年5月,黃翠芬在濟南山東醫學院(今山東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從事醫學微生物方面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工作。
1954年4月,黃翠芬被調到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免疫室工作,主要從事微生物致病機理及綜合防治的研究。
1959年10月,黃翠芬參加國慶大閱兵,她戴著自己第一枚軍功章前來觀禮。
1960年1月,黃翠芬加入中國***。
1962年2月,黃翠芬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第十三研究院副所長(至1979年8月)。
1978年,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錢學森的支持下,黃翠芬抽調近30人分赴北京和上海學習,并因陋就簡辦起了全軍第一個分子遺傳學研究室。
1980年3月,黃翠芬前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腫瘤研究所分子遺傳室,進行客座研究至9月,之后在美國羅氏藥廠分子生物研究所進修至10月。
1984年10月,國慶大閱兵時,黃翠芬作為中央軍委授予的“模范科技工作者”被邀請參加。同年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分子遺傳中心主任、名譽所長。
1996年,黃翠芬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于醫藥衛生學部。
1999年10月,國慶大閱兵時,黃翠芬再次登上觀禮臺。
2009年10月,國慶大閱兵時,黃翠芬再次登上觀禮臺。
2011年8月9日7時,黃翠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紀50—60年代,黃翠芬研制成功四聯創傷類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類毒素和“354裝置”。70年代,在中國國內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細菌毒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研制出高保護率的幼畜大腸菌腹瀉預防基因工程疫苗及人用腹瀉預防基因工程疫苗。80年代后,開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藥物研究,首先在中國國內獲得尿激酶原(Pro-UK)基因克隆及表達,并對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結構改造,提高其性能,是當前溶血栓特效的多肽藥物。2000年后開展分子腫瘤研究。
截至2011年8月,黃翠芬發表論文100余篇;編著學術專著3部;教材2本。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黃翠芬開始全面參與到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中,特別是在“863”項目中承擔指導了致腹瀉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和尿激酶原及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抗體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從90年代她開始著手進行腫瘤的相關研究,并承擔了“973”等國家和軍隊的重大課題。
截至2011年9月,黃翠芬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
人才培養
1950年黃翠芬回國任教以來,先后帶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始終堅持身教重于言教,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而且領悟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她喜歡和學生之間在學術上進行充分的討論,每人都可以暢談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甚至辯論。
黃翠芬對科研把關嚴格得近乎“死板”,學生的論文寫出來了,她要把原始實驗記錄從頭查到尾,她一頁一頁地看,一項一項地比對。
黃翠芬千方百計地打通各種渠道,把優秀的年輕人介紹出國進修學習,開闊視野,先后送幾十位學生留學,又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吸引學成后的年輕人回國建功立業,她的學生已經有許多成為新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個人生活
黃翠芬的丈夫周廷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化藥理學家,夫妻倆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對院士夫婦。1949年懷孕7個月的黃翠芬和丈夫周廷沖花高價買了兩張船票,在貨船里顛簸了兩個多月回到中國。文革期間,周廷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發配到西北放羊,她也因“海外關系復雜”被審查,一家6口四散各地。
在生命的最后12年,黃翠芬先后被檢查出結腸癌和肺癌。在與病魔抗爭的12年時間里,黃翠芬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卻仍然堅持每天上半天班。
人物評價
“直腰為人梯,彎腰為人橋”,黃翠芬千方百計先后把幾十位優秀的年輕人介紹出國進修學習,又想方設法吸引學成后的年輕人回國建功立業。愛才惜才,甘做人梯和人橋,這種精神應當大力弘揚。(央視網評)
“黃翠芬同志是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優秀知識分子,優秀的科學帶頭人,她懷著報國之志,返回祖國后,無論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困難面前,還是在十年內亂身處逆境之中,始終對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堅信不疑。她發奮學習現代技術,努力開拓新的領域”,號召“全軍指戰員,特別是科研戰線上的同志,都要向黃翠芬同志學習。”(1984年10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簽署中央軍委授予“模范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命令中指出)
“黃翠芬院士的偉大之處在于她老人家總能站在醫學科學的最前沿,洞察醫學科學發展趨勢,準確把握科研的大方向。”(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黃培堂評)
“視名利淡如水,追求真理一生無怨無悔,聲名存海內;看事業重如山,領軍科研一世有功有德,桃李遍天下”。(黃翠芬的長子、美國馬里昂大學終身教授周哈陽評)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省)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被醫學界譽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72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
1993年10月,由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的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李政道為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的指導下,骨髓捐受雙方基因分型檢驗準確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績遠勝于歐美發達國家
擴展資料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并擔任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意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并擔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參考資料:
音樂英國留學專業排名前十
1.皇家音樂學院(RoyalCollegeofMusic)
皇家音樂學院是英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學院之一,成立于1882年。它位于倫敦南肯星頓區,擁有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和廣泛豐富的文化活動。該學院有超過800名學生和250名教職員工,包括一些全球知名的音樂家和音樂學者。學院的課程涵蓋了所有古典音樂領域,諸如器樂、聲樂、作曲、音樂技術、音樂治療等等。此外,學院還擁有各種表演場所,包括劇院、教堂、演奏廳和錄音室,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表演機會。
2.皇家北方音樂學院(RoyalNorthernCollegeofMusic)
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創建于1972年,位于曼徹斯特市中心。該學院以其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和出色的音樂表演而著名。它的課程包括器樂、聲樂、作曲和音樂表演,也涉及到其他音樂領域。學院擁有最先進的音樂教學設施,包括演奏廳、音樂實驗室、錄音工作室,以及中央音樂廳,可以提供豐富的表演機會。此外,學院還與曼徹斯特大廳等音樂機構合作,擴大了學生的表現機會。
3.皇家學院音樂學院(RoyalAcademyofMusic)
皇家學院音樂學院成立于1822年,位于倫敦瑪麗爾本區。學院提供廣泛的音樂課程,包括器樂、聲樂、作曲和音樂表演等領域,此外還有音樂技術、音樂學與表演學位。學院的教育理念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獨特的風格。學院的教師由知名的音樂家和音樂學者組成,為學生提供最專業的指導。此外,學院還有獨特的表演機會,包括在倫敦知名的音樂廳和現場演出。
4.皇家威爾士音樂學院(RoyalWelshCollegeofMusicandDrama)
皇家威爾士音樂學院成立于1949年,位于威爾士首府卡迪夫。該學院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包括音樂表演和戲劇表演。音樂課程包括器樂、聲樂、作曲、音樂學和音樂技術等領域,學院還提供最高水平的表演機會。另外,該學院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國際交流項目和實習機會,為學生提供了與全球音樂和戲劇行業建立聯系的機會。
5.愛丁堡大學音樂學院(MusicSchool,UniversityofEdinburgh)
愛丁堡大學音樂學院建立于1919年,位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市。該學院擁有廣泛的課程,包括器樂、聲樂、作曲、音樂治療和音樂學,以及愛丁堡大學的媒體學和藝術史課程。學院注重拓展學生在藝術領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們著重培養學生獨特的音樂風格。該學院提供了包括音樂廳和錄音棚在內的先進音樂設施,并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表演機會。
6.伯明翰音樂學院(BirminghamConservatoire)
伯明翰音樂學院成立于1886年,位于英格蘭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中心。該學院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和表演機會,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器樂、聲樂、作曲、音樂技術、音樂學和音樂治療等。它擁有先進的音樂設施,如三個音樂廳和錄音室等,并且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表演機會,例如可以參與管理舉辦的調音比賽。
7.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院(King’sCollegeLondon)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院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全球領先的研究機構之一。它的音樂課程包括音樂學、音樂技術、作曲、表演等領域。學院注重音樂學的研究與教授,同時也積極培養學生的表演技巧。學院設施先進,包括音樂技術實驗室、音樂圖書館和表演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研究和表演機會。
8.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音樂系(MusicDepartment,Goldsmiths,UniversityofLondon)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音樂系成立于1970年,位于倫敦東南部的萊溫斯頓。該學院提供多元化的音樂課程,包括作曲、音樂學、音樂技術、音樂治療、表演等領域。學院注重音樂學的研究和教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和表演機會。學院設施包括音樂技術實驗室、錄音室、表演廳以及音樂圖書館。學院還與許多音樂組織和學院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
9.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ofLeicester)
萊斯特大學的音樂課程建立于1960年代,是英國最早提供音樂學位的大學之一。學院涉及的領域包括音樂學、作曲、音樂技術、表演等,注重知識和技能均衡的培養。學院設施包括音樂技術實驗室、圖書館、演奏廳和排練室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表演和研究機會。學院與許多音樂機構、學院和表演機構有著廣泛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10.謝菲爾德大學音樂學院(MusicDepartment,UniversityofSheffield)
謝菲爾德大學音樂學院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建立于1905年。該學院提供優質的音樂教育和廣泛豐富的文化活動。音樂課程涵蓋器樂、聲樂、作曲、音樂學和音樂技術等領域。學院設施包括音樂圖書館、音樂廳、錄音室和實驗室等。該學院積極發展國際交流項目和實習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全球音樂行業建立聯系的機會。
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歷史沿革
1960年,綏遠省工商廳貿易干部培訓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干部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商業干部學校、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干部訓練班合并組建內蒙古財經學院
1962年,內蒙古商業學校、內蒙古財政金融學校并入內蒙古財經學院
1962年,內蒙古財經學院改建內蒙古財貿干部進修學院
1965年,內蒙古財貿干部進修學院改建內蒙古財貿學校
1980年,內蒙古財貿學校升格為(復建)內蒙古財經學院
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管理干部學院并入內蒙古財經學院
2006年,內蒙古財稅職業學院(合署)、內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學校并入內蒙古財經學院
2009年,內蒙古財稅職業學院撤銷 截至2014年5月,學校有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MBA、高校教師2個專業碩士授權點;有48個本科專業,15個蒙漢雙語授課專業;7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本科專業:財政學、稅收籌劃、稅務、稅務(蒙)、投資學、金融學、金融學(蒙)、金融工程、保險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法學(蒙)、政治學與行政學、會計學、會計學(蒙)、財務管理 、審計學、項目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蒙)、物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市場營銷、市場營銷(蒙)、物流管理、商務策劃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蒙)、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勞動與社會保障、資產評估、統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能源經濟
專科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酒店管理、工程造價、財政、稅務、金融保險、資產評估與管理、投資與理財、財務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公共關系
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專業:會計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旅游管理、電子商務
自治區重點學科:會計學、財政學、統計學、企業管理、政治經濟學、金融學、旅游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統計學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5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內蒙古自治區示范性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37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管理實驗實訓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會計學
內蒙古自治區示范性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信息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自治區品牌專業: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統計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自治區精品課程:資產評估、經濟數學基礎(微積分)、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財務會計(高職)、社會保障學、財務分析、公共政策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市場營銷、市場營銷(高職)、經濟法、統計預測與決策、組織行為學、國際市場營銷學、財政學 、現代物流管理概論、財務管理、統計學、西方經濟學、基礎會計、基礎會計(高職)、稅收經濟學、中國稅制、國際稅收、政治經濟學、中國旅游地理、金融學、企業戰略管理、財務管理學、投資學、數據庫系統概論、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審計學、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酒店管理(高職) 教學成果 學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CCTV”英語演講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中均取得了驕人成績。學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創業)”一體化聯動機制逐步完善,招生與就業良性循環,多年來第一志愿錄取率保持100%,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居于自治區高校前列。2000-2014年,學校有2400多人次獲得省、部級表彰獎勵,有864人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畢業生,有774人次被評為自治區三好學生,有717人次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學生干部。 學校榮譽 2013年,學校被教育廳推薦參評“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先后獲得內蒙古百姓最佳口碑單位、內蒙古人民滿意品牌單位、內蒙古人民滿意的“金牌形象使者”等榮譽稱號。學校連續多年獲得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稱號。 截至2014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1445人,其中專任教師98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441名,占專任教師的45%;博士和在讀博士教師222人,占專任教師的22.7%;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76.43%。有自治區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人,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6人,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工程人選4人,有出國留學教師100余名。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2009年,有26名教師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1名教師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名教師獲得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名教師獲得自治區青年科技獎。
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統計學教學團隊、市場營銷教學團隊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李晶、李興旺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作為一名學院學子。在學院學習和生活的日子里,無論是從學術還是人文方面,我都得到了許多鍛煉和提升。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學校的情況。
1、學校實力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全國最早接受留學生的高校院系之一,是國內唯一的聯合國官員中文培訓基地,是全國第一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點;《中國科教評價網》中,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連續五年全國排名第一。本科教學成果豐碩,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2、對外交流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聯合國中文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教育部、美國中文領航項目等機構的中文培訓基地,在多年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多類型、對外漢語教學體系,在留學生漢語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年來已向國內外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教學體系和質量得到國內外普遍好評,在本學科領域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3、學校歷史
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接受留學生的幾所高校之一。1960年起接受外國留學生,1985年學校成立“外國學者留學生研修部”,1997年成立“海外教育學院”,時任副校長的洪銀興教授兼任第一任院長。學院現有漢語言系、研究生教研室、短期培訓部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與教材研發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具有短期漢語研修培訓,本科、碩士學位漢語言及中國文化培養體系。
好了,今天關于“1960年研究生留學”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對“1960年研究生留學”有更深入的認識,并且從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幫助。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