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英國初中_留學日記英國初中生怎么寫
留學日記英國初中_留學日記英國初中生怎么寫
如果您有關于留學日記英國初中的問題,我可以通過我的知識庫和研究成果來回答您的問題,并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資源。
文章目錄列表:
1.【英國留學日記】從英國寄張明信片2.英語作文 《 英國留學生活》
3.英國留學日記 感受馮驥才先生的風采
4.英國留學日記一個人在路上
5.英國留學日記人道主義無國界
【英國留學日記】從英國寄張明信片
朱潔
倫敦政經學院 國際關系 本科生
各色的明信片勾勒出倫敦不同的面貌。
現在是一個90后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為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編者
到英國之后,我就一直將寄明信片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價廉、貼心、透著親密的舉動。收到明信片的人,仿佛能透過它正面的城市風光,和背面言簡情深的親筆字跡,看到我在倫敦過著怎樣的生活。另外,將它們在歐洲這明信片的發源地寄出,又別有一番情調。
只是,想要將這件小清新的事情做到足夠好,還是需要許多思量。
選擇明信片就是要投入身心的第一步。倫敦窄小透風的巷子里,有許多的小店,門外置有放滿明信片的小架子,供來去匆匆的旅客隨手購買。我常常流連在這些小店外,于初冬的寒風之中,躊躇不定、瑟瑟發抖,將所有的卡片細細篩選。往往在很久之后,才能淘出幾張最心愛的,然后興奮地沖進溫暖的店里付錢。
有了多次的選購經驗,我深刻體會到,最成功的明信片能在方寸之間展現出龐大城市的縮影,讓單薄的圖像變得立體起來,透出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在我眼中,最能代表這英國首都的圖像,往往色調簡明、構圖大氣。我至今最愛的一張,有著電閃雷鳴前的天空和冰冷的泰晤士河水,陰沉卻不頹廢,壓抑中含著力量。橫掠過的倫敦橋將水天隔開,橋后是倫敦極古老而重要的議會大樓,數不清的哥特式尖頂憤怒地向天空中沖著,似乎要與即將來臨的風雨對峙。大本鐘則靜靜地高聳在一角,時間定格在四點,正是冬季里太陽已經搖搖欲墜的時分。整個畫面是灰蒙蒙的色調,有如老照片,沉甸甸的歷史感從四面八方壓下來。然而畫面正中間,卻有一點鮮紅,那是倫敦橋上正慢慢駛過的一輛雙層巴士。紅艷艷的巴士點染了整幅圖畫,在凝重中注入一絲現代倫敦人的鮮活力量。
有類似感覺的圖畫,還有薄霧輕煙中的倫敦塔橋,或是灰黑柵欄前立著的大紅電話亭。這些主調顯得灰沉、最多沾染一絲正紅的明信片,默默地藏在花花綠綠的架子上,卻讓人一旦看到就移不開眼。只消一眼,倫敦凝重而沉穩的獨特氣質就能鉆進人心里。
稍次一等的明信片,展現的是倫敦風和日麗的一面。天空是輕盈的淡藍,大朵大朵的白云歡暢地舒展著。天空下,是大氣端莊的白金漢宮;路邊,走過昂首挺胸的儀仗隊,頭頂黑絨高帽,身著經典的大紅禮服,吹打著金色的樂器。難得的好陽光毫不吝嗇地灑下來,將這支自豪的隊伍的影子拉長。
這一類明信片里,凸顯的是一種英國皇家的氣質,光明、顯赫、美好。只是與前一種比起來,似乎少了一種深度。畢竟那鋪天蓋地的歷史感,折射出一個帝國經歷過的無窮風云,飽含著文哲偉人的深思熟慮。太多的城市可以在明信片上喜氣洋洋地沐浴在陽光下,唯有倫敦可以駕馭那陰沉得叫人略生懼意的背景。
最讓我覺得糟糕的一類明信片,將倫敦的各大著名景點排排放,小小卡片上疊了八九處風景,就算是完工了。這在我看來是極不負責,又俗不可耐的創作。每一個景點都有著深刻而各異的背景、內涵和風格,卻被隨隨便便地堆放在一塊兒,令收到卡片的人沒法深入體會任何一處。或許對浮光掠影的游客而言,寄一張這樣的明信片回家去,就像是寫了?到此一游?,說不定還補上了未來得及四處拍照的遺憾。可是,對于要在英國留學數年、細細品味城市靈魂、并將這難以捕捉的靈魂傳到親友心間的留學生來說,這一類明信片可就有些不足為道了。
明信片買了回來,怎么分配又是另一件大事。卡片按照自己的喜好買了,可是終究是要留在別人家中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作為親友,自然應該明白最能令他們在打開郵箱時眼前一亮的一張是怎樣的。給家中年紀已大的長輩,我往往還是挑一些顏色亮麗的,讓老人家們開開心心地見一見倫敦明媚的那一面。給外婆寄一張穿著明藍禮服、手持鮮花的英國女王的圖像,因為她們的笑容是一樣的慈祥;給爺爺寄一張圣詹姆斯花園圖,讓他在想象中的鳥語花香中打個小盹兒。給師恩如山的高中老師寄一張挺立金色陽光中的大本鐘,祝他的事業蒸蒸日上。給家中有小寶寶的朋友送一張藍天下的倫敦眼,因為小孩子總是喜歡摩天輪的……我心中真正第一等的、在陰郁中顯威嚴的圖像,則留給幾位至交和知己,他們一定能立時接受單調色彩背后濃郁的歷史文化感,與我共同體會這城市的精髓。
接下來,便是將飽滿的情緒,化為寥寥數言,用一支鋼筆鐫刻在圖畫的背面。然后,在一角貼上一兩張印著伊利莎白二世側面頭像的郵票。輕巧如鵝毛的卡片,就這樣載著我濃濃的感情,漂洋過海,落入千里之外親朋們的手掌心……
寒冷的冬日里,尤其是熱鬧的圣誕、元旦、春節期間,異鄉人總會格外想念遠方的親朋,也被他們所深深思念。何不為那些關心自己的人精心挑選幾張明信片,它們比冰冷的短信郵件更多彩,比模糊的電話問候更有實質,比瞬間即逝的視頻更易存留。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英語作文 《 英國留學生活》
After the British, students usually the first registered in the school near the hospital, next to the hospital will be more convenient. Whether foreigners orlocals, England, on medical care, welfare is the same. In the 2012 London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ies on, Britain also show their most proud of medical service, which is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But also need a long row of the team.
In addition, because no hospital pharmacy, so the doctor will prescribeprescription, let patients to fill a prescription. So it should be going abroadstudents, their preparation of some commonly used drugs.
The train is the cheapest
Bus stop no names
For students, the cheapest transport is a bus and train. If you want to go out, the train is the best choice. Students aged 16 to 25 years old will be to do a youth card, free of charge, do after buying a train ticket is only 40 percent off.
Compared to the train, the bus will make students have a headache, because no names only the number of board. Often don't know whichnumber is which place, return the road is different, so if I can train train names the mark is very clear.
The taxi is more expensive. British taxi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A yellow taxi is similar to Chongqing, the driver is unified outfit, parking has special site. Anothertaxi is similar to the "black car", can call on call, the price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one, but also the legal.
到了英國后,留學生一般會在學校附近的醫院先注冊,下次去醫院就會方便些。不管是外國人,還是英國本地人,在醫療上的福利都是一樣的。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上,英國也展現了他們最為自豪的醫療服務,這也是被世界認可的。只不過也需要排很長的隊。
另外,因為醫院沒有藥房,所以醫生只會給病人開個藥方,讓病人自己去抓藥。因此建議將要出國的學生,自己備些常用的藥。
坐火車最便宜
公交站牌沒有地名
對于留學生來說,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和火車。如果要出遠門,火車是最好的選擇。16歲到25歲的留學生都會去辦一張青年卡,免費的,辦了之后買火車票就只需要6折。
相比火車,公交車會讓留學生頭疼,因為站牌上沒有地名只有編號。經常搞不清楚它的編號是哪個地方,來回的路線也不同,所以如果能坐火車火車上的地名標得非常清楚。
出租車比較貴。英國的出租車分兩種。一種類似于重慶的**出租車,司機都是統一著裝,停車有專門的站點。而另一種出租車類似于“黑車”,可以打電話隨叫隨到,價格比前一種稍低,但也是合法的。
英國留學日記 感受馮驥才先生的風采
英國留學日記 留學英國感受馮驥才先生的風采
正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本科留學的中國學子張同學,因倫敦政經中國發展社團和母愛橋慈善機構合作舉辦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困境與對應?講座,有幸見到了馮驥才先生,由此寫下本文,與君共勉。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馮驥才先生的身份首先是作家、文學家,《挑山工》、《珍珠鳥》等作品是屬于我們學生時代的共同記憶。
近些年來,面對中國城市的?千城一面?以及文化遺產的?非正常死亡?,他痛斥這種因政績的訴求和資本的狂想而衍生的文化市場化現象,繼而將更多的心血傾注于城市保護以及搶救中國的文化遺產當中。
自學生啟蒙時代起,我曾經陸續拜讀過馮老的《義和拳》、《神鞭》以及《三寸金蓮》等作品。
對我而言,他在文學創作中追求的始終是心靈的自由,從形象化的感受到認知,是無比純粹的。
這次能夠有機會去感受馮老的風采,要非常感謝倫敦政經中國發展社團和母愛橋慈善機構合作舉辦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困境與對應?講座。
演講當天,會場座無虛席,許多觀眾更是從其他城市特意趕來,著實可見馮老在海外華人中的威望以及對于我們這一代學生的影響力。
寄寓理想
馮老的演講內容涵蓋了寄寓他文化理想的各個領域。在談到文學的力量時,他強調了文學對社會,時代以及真實記錄歷史的責任。
對于文化的本質,他則用平和樸實的語言從身邊的小事去挖掘深刻的含義,他認為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以及國家價值的核心內涵,這應當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中國的城鎮面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多年來馮老痛斥的?千城一面?,還是不可阻遏地入侵了我們的家園。在演講中,馮老說自己是一個保護文化遺產的失敗者。
1994年,聞聽天津老城即將改造,他推動?舊城文化采風?,聚集了大批歷史學家、建筑學家、民俗學家,由他親自帶隊,去做 ?地毯式考察?。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張詳盡的?老城地圖?。其間,馮老屢次撰文疾呼,闡述老城的文化價值,想拖慢改造的腳步。
但最終,推土機如期而至,處處斷垣殘壁,古宅被夷為平地。此后,他又無數次地感受到了這種?政績的訴求和資本的狂想?。
值得慶幸的是,由馮老牽頭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經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發現、整理并保護了數以萬計的文化遺產。
但馮老也以意識到, 作為一個不斷用腳步來實踐理想的行動知識分子,他始終無法阻擋城鎮化的浪潮。他能做的,是趁民間文化尚未消亡,進行調查和存錄,留給后世的人,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
冀望后輩
演講最后的問答環節也體現了海外學生群體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關注,既有關于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議題,也有其對中國未來發展作用的思考,馮老都一一做了深刻的回應。
最后,我以北京梁林故居遭受?維修性拆除?為例,向馮老請教了關于目前我國有形文化遺產(建筑)遇到的一些障礙,以及作為一個在西方學習城市規劃的學生,我能夠為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做些什么。
馮老則表示他非常希望我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規劃學生,一起做一張北京名人故居地圖,將需要保護的有形文化遺產圈點出來。
如果可以實現,他愿意將這張地圖廣泛推廣,相信這會為保護北京的文化遺產做出非常可觀的貢獻。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規劃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我責無旁貸,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
英國留學日記一個人在路上
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系本科生 朱潔
一個人,一個背包,在徹骨的寒冷中,尋找心靈的獨立和個人的意義。
現在是一個90后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為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編者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如今已被中國大學生們掛在嘴邊。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通過旅行,在假期中將?Work hard, play hard?的后半句好好落到實處,留學生也不例外。
英國大學生有相當漫長的假期和極多旅行目的地的選擇。于是這個冬假,我很多假期不回家的同伴們四處旅行,或者游盡大不列顛的湖光山色,或者覽遍歐洲大陸的博物館,或者去斯堪的納維亞滑雪看極光,回來說起經歷,讓我這個留守倫敦的人也大開眼界。
特別想要說說的,是一個人獨身的旅行。在西方,獨身背包客的長途自助旅行,是被特別看重、極其鍛煉能力的一份經歷,它鍛煉并反應了青年人的計劃性和探索精神,甚至可以當做一個亮點寫入求職的簡歷上。
獨身旅行之風,在女留學生中似乎格外地盛行起來。這是個中國青年女性越發獨立、自強的年代,英國、歐洲也是相對安全的旅行地點。帶著一絲孤獨的浪漫、一處自我思考的空間和一些關于邂逅的美好幻想,她們一個人走上異國旅行之路。
金融女的獨身之旅
放假之初和一位初識的朋友吃飯。她現大三,在美國女校讀書,來倫敦政經(LSE)交換一年,讀一些經濟、會計的課程,將來很有打算進入華爾街工作。她與我說起金融行業的前景、實習的機會等等,談話中充滿著濃濃的入世氣息。
忽然之間她話鋒一轉:?過兩天我要一個人去旅行了。?一絲格外開朗的微笑撥開平日的謹慎,跳躍在臉上。
我好奇地聽著她的旅行計劃。一個來英國剛剛兩三個月的二十女生,整日沉浸在學術和申請實習之中,忽然要拋開這繁雜的一切,獨自一人花七天周游英國六七處城鎮,想必需要不小的決心和精密的計劃。于是我問她有什么具體打算。她微微一笑,走到電腦旁,點開一個Excel文檔。
我愣了愣,剛想說我不是想要看她的作業,就看到一份詳細的旅行計劃以我從沒見過的形式躍然眼前。Excel表格中,詳細地列滿了每一處目的地的列車號、入住旅館、名勝古跡,以及開放時間、票價等信息,各種繁雜的情況一目了然。每一天的具體計劃,則放在Excel的附表之內。最后,又有各個城市、區域的電子地圖,整整齊齊地躺在一個新的表格之中。
我問起她這次旅行預計的預計支出,她幾個快捷鍵一按,金額就從Excel的格子里聽話地跳了出來。
果然是未來金融界的人才,一份旅行計劃,也顯得這么professional。這樣膽大心細的女孩子,還有什么理由懷疑她不能孤身行走江湖?
在她離開倫敦的那段時間里,我在腦中勾畫著她一個人的旅途。寒冷蕭索的冬日,一個人,一個背包,從大不列顛島的南方北上,去湖區、去高地,離繁華的倫敦漸行漸遠,一直走到蘇格蘭最北端的沿海線方才折返。孤身一人,以敏捷的思維,操縱高效的電腦軟件開路,走得快而穩健。路漫漫,上下求索。這一定是一份別樣的冬假的體驗,甩掉那些金融術語、股市交易,在徹骨的寒冷中,尋找心靈的獨立和個人的意義。這樣一圈走下來,回到繁華都市時,一定是個更有自我的人。
歐洲火車上的跨年
還有一位就讀于牛津的美眉,剛剛大一,我并不認得,卻有幸看到她獨身歐洲游詳盡的網絡日志,透過她的眼睛了解這片我還未曾涉足的大陸。
去歐洲旅行,顯然比在英國更難一籌,面臨種種問題。總結起來,就是身體累、錢包累、護照累。照顧好自己、盡量省錢、早早申請簽證,都是耗費精力的事。另外,雖說英語在歐洲通用,但是畢竟對游客和當地人來說都不是母語,并且總有那么一兩個國家對不會說自己國家語言的旅客冷眼相待。
但這位我不曾謀面的朋友花了幾乎整個假期周游歐洲,在重重困難中有了各種神奇的體驗。比如在巴黎郊外迷路,卻于路邊歇腳的小店吃到正宗的法國小菜。比如在慕尼黑火車站被金發碧眼的帥哥優雅地搭訕。當然,還有在穿梭于歐洲大陸的火車上跨年。想一想那個場景—火車不疾不徐地駛過某個小鎮,樹影零落間露出小教堂的尖頂,微微透出溫黃的光芒。跨年的十二道鐘聲響起,透過結霜的車窗玻璃傳到獨身旅客的耳中。
新年伊始,已然啟程。轉瞬即逝的片刻,在顛簸的移動中捕捉。普天之下,誰人不是我友。人生路上,讓我趁年輕多做幾回過客。
我夢想中的鄉村游
我是個怕累又怕冷的懶惰家伙,并總覺得歐洲這富貴悠閑之鄉(雖然暫時處于金融風暴之中),在稍微更有一些錢、少一些壓力的時候,玩起來更能貼近其本色。因此暢游歐洲的計劃,被我暫時擱置,心中期待的是先把英國玩好。
時間,是天氣回暖而偶有雨的初夏。地點,是英格蘭的鄉村。住處,是古樸的鄉間小屋。同伴,是自己的影子和月亮。從午間小睡的夢中醒來,雨后濕漉漉的空氣中帶著清新。于是帶著相機和速記本出門。
不要像在城市旅行那樣,怕迷了路趕不上這班車、那場戲;迷失在鄉間時你只要跟著花香走、跟著羊群走,一移步就是一處景、一抬頭就是一幅畫。去尋找波特**追尋的野兔,去走走簡奧斯丁和勒弗洛伊先生并肩而過的小徑。哦,從前,邊看英國**和小說邊做的英國夢,是不是到了這里才算體會到真諦?在舒和、純凈的氛圍里,隔著距離遙看繁華都市里的復雜人情,是不是在這里那些寫字的女子才能找到心中的詩意?沒有倫敦的城市機器,只有溫煦的陽光、老磚堆砌的圍墻、綠茵茵的草場、和稻草堆的芳香。
不如歸去?
本來打算在此擱筆,不料家鄉傳來一個消息打破了我關于未來旅行的夢幻泡泡,讓我重新陷入沉思。一位可親可敬的親人離開了人世。當噩耗跨過時差、從大洋彼岸飄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使離別和永不再見的意義變得更加飄渺,讓年輕的我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許久之后才是沉甸甸的悲傷。
2012之初似乎是個難熬的冬天。網絡之上,我發現不少和我一樣的留學生,隔著千山萬水為年邁體衰的親人祈福。并且嘆息著:早知道這個假期就回國了…怎么沒有早一點想到?!
我們離開故土求學于海外,本身就是一個人在路上。當年我們走上留學之路,心里最期盼的,也是那一絲孤獨的浪漫、一處自我思考的空間和一些關于邂逅的美好幻想。努力的孩子們的獨立自強總是令人稱道。可是,年輕的獨行者們可曾想過身后甩下的、吃力地想要趕上他們步伐的、逐漸老去的親人們?多少年近五旬、甚至更年長的家人,讓我們驚奇地學會了使用各種復雜的視頻軟件,注冊了人人、微博甚至Facebook賬號!盡管如此,依然不在身邊,依然習慣性地報喜不報憂。
在青春年華的夢里,總想告別家人的扶持,靠自己闖蕩出一片天下;可是當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真的孑然一身時,會不會孤獨感忽然爆發?
或許,在留學生們走夠了獨立探索之路后,也定要記得歸去,陪伴著熟悉的人一起,看一看那些曾經熟悉、現已略顯陌生的家鄉。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英國留學日記人道主義無國界
密德薩斯大學中國留學生 谷欣立
中國留英學子谷欣立對日本地震的感悟
雖然這次令人震撼的日本9級地震發生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是對于我們廣大留英中國學子來說,依然被它的慘烈所震驚。而地震發生后,全球民眾對地震災區的關愛和無私援助,更讓我們感到震撼。
2011年3月11日下午13點30分,一個懶洋洋的午后。當上班族還未曾從午休的辦公桌上清醒,當母親剛剛哄完滿月的兒子睡著,當出租車司機停在加油站邊享用著便當,當國小、國中的教室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一切的一切, 是那么的恬靜,忙碌而又不乏倦意。美麗的東瀛島國,到處鳥語花香,處處散發著春天的氣息。可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個祥和的午后,有一場浩劫,正窺視著這美麗的東瀛島國。
北京時間下午3點48分,也就是15分鐘之后,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強烈地震, 強震引發海嘯。
海嘯席卷了日本本州島宮城縣、巖手縣、福島縣等多個地方,據日本各地警察總部匯總的數據顯示,截至到3月14日早上,死亡和失蹤人數已經超過4500人, 傷亡及損失數據還在成幾何增加。
一張張觸目驚心的新聞視頻和照片,一個個鮮活生命在呼救,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屏幕上不斷的跳動著。
作為海外的留學生,我們有感而發。此時此刻,全體海外留學生利用網絡關注這日本,關注著這個曾經是中華民族的心中芥蒂的國家。在面對日本的浩劫,經歷過同樣浩劫的中國人,眾志成城,站在了日本受災人民的邊上,通過網絡,拉起了一道愛的紐帶,不斷為他們打氣、鼓勵。
黑紙白字上的死亡人數每增加一個,這世上曾經鮮活的生命就會減少一個;時間每流逝一秒,一條生命得以存活的可能就會減少一分。時間的流逝與空間的阻隔在此時,比任何時候更讓人備受煎熬。
物傷其類,何況生命如此成批成批的倒下,在廢墟中被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掙扎。日本同胞的痛苦與呻吟,需要被聽見,需要生者用盡一切力量去拯救正在受苦受難的日本同胞。
面對災難,全人類眾志成城,共同抵御這場浩劫。與國界無關,與種族無關,與宗教無關,以生命的名義,尊重生命,祈禱平安。Humanitarian has no boundary.
今天關于“留學日記英國初中”的討論就到這里了。希望通過今天的講解,您能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我將竭誠為您服務。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