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絕四海,鴻鵠歌原文及翻譯
1、鴻鵠歌原文及翻譯
鴻鵠歌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鴻鵠歌
【作者】劉邦【朝代】漢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翻譯
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里(高)。羽翼已經豐滿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將它怎么樣?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樣?
賞析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劉盈,確立劉盈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時的事。劉邦后來發現,劉盈過于“仁弱”,擔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象他。但是,劉盈是“嫡出”,呂雉所生。
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經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征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是劉邦的故交,和呂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雉那樣的“群眾基礎”。
所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內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象鴻鵲,甚至“一舉千里”,那是受了蒙騙。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說的還是劉盈,劉邦仍被假象蒙蔽著。呂稚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道理,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無上尊貴,于是她不遺余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后活動,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
最后,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當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個老頭兒正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人稱“四皓”,即四顆明星。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太子的老師。
“四皓”曾拒絕過劉邦的遨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游,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劉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說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贊,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當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說:“為我茲舞,吾為若楚歌。”《鴻鵲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劉邦不無憂慮地死去,活著的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卻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迫害,雙雙被狠毒的呂雉害死。
得寵的戚夫人一門全讓呂雉給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腳,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看到戚夫人被呂雉變成“人彘”的慘相,連呂雉的親生兒子劉盈都憤怒地大罵:“此非人所為!”
《鴻鵠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辭遺風,聯系史實去讀.不乏感人的藝術力量。
2、劉邦寫的兩首詩
劉邦寫的兩首詩分別是:
一、《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為: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歷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煉。
二、《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譯文為: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里(高)。羽翼已經豐滿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將它怎么樣?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樣?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高祖劉邦因為嫌呂雉的兒子太子劉盈為人過于仁厚軟弱,性格不象他自己,因此常想廢掉他而立其愛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他認為如意的性格很與自己相似。
戚夫人常常跟從高祖左右,也想讓高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日夜啼泣求告。但因呂雉為人剛毅,采用了張良的計策,以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使得高祖的想法未能實現。因此高祖作此歌勸慰戚夫人,以說明無力更換太子的道理。
3、鴻鵠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
頸聯:橫絕四海,當可奈何?意思是“他想怎么飛就怎么飛,我又有什么辦法呢?
尾聯: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意思是說,我雖然有弓又有箭,可是用不上,哪還能干什么呢?這里的矰繳指的是用來射飛鳥的帶絲繩的短箭。尚:還。安:疑問詞,怎么。尚安所施:還能干什么?
由此可見,這首歌是唱給戚夫人聽的。唱這首歌時,劉邦的心情與霸王別姬時差不多,即無可奈何,陷于絕境。可是,劉邦在這里一沒有提當年勇,二沒有將責任推卸,而是實話實說,直來直去,這完全顯露了劉邦獨特的性格,表露了劉邦當時的想法:太子劉盈已長大成人,翅膀硬了,雖然我有心想換太子,卻無能為力,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那只能這樣罷了。
同年四月,劉邦駕崩于長樂宮。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當上皇太后的呂雉開始獨攬大權。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如意卻遭到呂后極其瘋狂的報復和殘酷的迫害。劉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囚于永巷,令舂米。戚夫人懷念其子趙王如意作《永巷歌》【又名《舂歌》、《戚夫人歌》,歌見《漢書·外戚傳》),并唱之。呂后聞之大怒,戚夫人遂遭“人彘”(被砍了手腳,挖眼熏耳,扔到茅房(廁所)里,稱為“人彘”,供人觀賞)之禍。看到戚夫人被呂后殘忍地迫害為“人彘”的慘相,世人憤慨不已,謂之滅絕人性,慘無人寰;呂雉的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也憤怒地大罵:“此非人所為!”但這是后話,在此僅為一提。
《鴻鵠歌》是一首情真意切,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詩歌。在寫作方法上,與《大風歌》稍有區別,《大風歌》直抒胸意,《鴻鵠歌》隱隱不言。《鴻鵠歌》頭兩聯先聲奪人,后兩聯霸道陰沉。全詩雖然沒有一句說到廢太子的事,但戚夫人一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因為在這里,作者巧用了“比”的手法。什么叫比?“比”,是楚辭遺風。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人采用“比”的手法寫的詩,令讀者讀起來會覺得含蓄委婉,余味深長。以劉邦的性格,采用這種“比”的手法寫出這首詩,可見劉邦當時的難言之隱,既極富深情,又充分表現了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所采取的行為決斷。
《鴻鵠歌》與《大風歌》不同,還表現在創作背景和抒發的思想感情方面。《大風歌》是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后,凱旋而歸故里,宴請鄉親,慷慨起舞而歌的,發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深思的是猛士(可引申為輔佐帝王的文武大臣)問題。而《鴻鵠歌》則是他的皇帝寶座坐穩以后,考慮立儲(確立皇位繼承人)問題時,發現欲廢除的太子劉盈已長大成人,像高飛的鴻鵠,并有高士輔佐,而發自內心“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的感嘆,顯露了他選用皇位繼承人的決斷。
《鴻鵠歌》與《大風歌》相比,雖略顯遜色,但它仍不失為一首言情述懷的優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劉邦在立儲問題上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有廣泛的影響,據說曹操《短歌行》的創作就受到了它的啟迪。
在這里,必須說明的是,這首詩歌有多種版本,解釋稍顯錯亂。有的版本把“當可奈何”記為“又可奈何”。有人認為,原詩一、三、五、七句后都有“兮”字,加上“兮”字更合楚歌之體。有人認為,這首詩不帶“兮”字更好,更顯得遒勁之力,更合乎詩中體現出的力道。若聯系史實去讀,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劉邦一生遺留下來的《大風歌》與《鴻鵠歌》這兩首詩歌,都是劉邦的即興之作,決非命題賦詩,更非他人代筆,因此有人認為,這比曹植的《七步詩》有過之而無不及。劉邦憑借《大風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一筆,又使《鴻鵠歌》與之相互輝映,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南宋劉勰評價說:“《大風歌》、《鴻鵠》之歌,亦天縱之英作也。”(《文心雕龍·時序篇》)這對于那些認為劉邦沒有文化的人來說,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 'contentText': '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注釋」 ⑴鴻鵠:天鵝。《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⑵舉:振翅高飛。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間的空心硬管”,詩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 ⑷就:成,豐滿。 ⑸矰:“曾”意為“重復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義是“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6)繳:“敫”意為“從一點擴散到廣闊空間”。“矰繳”在詩指“獵取飛鳥的射具”。 「翻譯」 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里(高)。
4、劉邦一生寫過兩首詩是什么
劉邦一生寫過兩首詩,一首詩家喻戶曉的《大風歌》一首詩《鴻鵠歌》。
劉邦的第一首詩是《大風歌》,僅有三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當時劉邦剛剛建立漢朝不久,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于英布英勇善戰,軍勢甚盛,所以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兵平叛。在戰勝英布歸來,路過自己的故鄉沛縣時,劉邦召集沛縣的父老鄉親一起飲酒。
第二首詩則是《鴻鵠歌》,內容為: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與《大風歌》相比,劉邦的這首《鴻鵠歌》就沒那么出名了。因為在《大風歌》中,劉邦說的是國事,而在《鴻鵠歌》中,說的卻是《家事》。
《鴻鵠歌》的創作背景
劉邦在建立漢朝后,立呂后所生的長子劉盈為太子,但劉盈為人性格懦弱,一直不為劉邦所喜。所以戚夫人便慫恿劉邦,立自己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劉邦一直猶豫不定,沒有下決心。等他真的想換太子時,呂雉聽從張良的建議請出了聞名遐邇的賢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
劉邦看太子羽翼已成,也無可奈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才作了這首《鴻鵠歌》。正如劉邦在詩中所寫的“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他對于心愛的戚夫人,也是愛莫能助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