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盆地,汾渭盆地農業生態區植被覆蓋度減少的原因?
1、汾渭盆地農業生態區植被覆蓋度減少的原因?
汾渭盆地農業生態區植被覆蓋度減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環境破壞。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土地的大規模開墾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植被的生長和發育。
水資源的不斷減少。盆地內的水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的減少嚴重影響了植被的生長和發育,同時也導致了植被的死亡和退化。
氣候變化。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汾渭盆地農業生態區的降雨量、溫度等氣候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對植被的生長和發育產生了不利影響。
人類活動。盆地內人類的生產生活和開發活動也嚴重影響了植被的生長和發育。如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采煤開采等,都對植被生長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2、汾渭盆地
一、前 言
汾渭盆地位于陜西、山西的南部,盆地面積約為 25 000km2,基底深度為 2 000 ~5 000m。沉積地層以新近系永樂店群為主。該盆地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就開始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工作,至今已完成二維地震測線 4539. 1km,共鉆井 28 口,累計進尺62 850. 72m,其中井深大于 2 000m 的中深井共有 15 口,井深最深的渭深 10 井鉆達5 217. 71m。所有鉆井中均未見任何油氣顯示,也未發現有效烴源巖。
全國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中汾渭盆地的資評工作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共同完成評價任務。評價工作采用成因法和類比法對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進行了資源量計算。
二、地質條件
( 一) 地質概況
汾渭盆地可劃分為四個一級構造單元,六個二級構造單元 ( 表10-14-1,圖10-14-1) 。一級構造單元分為北部斜坡、南部坳陷、東部坳陷和西部斜坡。
表10-14-1 汾渭盆地構造單元劃分表
汾渭盆地是在前第三系背景上發育的前陸盆地,南與秦嶺褶皺帶相鄰,北接鄂爾多斯地臺,基底為一復背斜,軸部顯露太古代地層,南北兩翼分布古生代褶皺巖系,說明基底屬地臺型范疇。盆地沉積地層由下至上依次為基底、新近系、第四系。基巖為元古界石英巖、片巖,古生界褶皺巖系;古近系高陵群(EGL)地層厚度為500~700m,巖性為雜色泥質巖與含礫砂巖,紅棕色泥巖之間互層;新近系永樂店群三組(NY4L)地層厚度為230~1000m左右,上部巖性為雜色泥巖夾中、細砂巖,下部巖性為雜色泥質巖與含礫砂巖、砂巖之間互層;新近系永樂店群三組(NY3L)地層厚度為240~300m左右,巖性為以深綠灰色為主的泥巖夾泥灰巖、粉砂巖。西安以西顏色變淺,含介形蟲與有孔蟲化石;新近系永樂店群二組(NY2L)地層厚度為200~550m,綠灰色局部灰黑色泥巖夾粉砂巖、細砂巖,西安以西顏色變淺,含三趾馬化石及介形蟲化石;新近系永樂店群一組(NY1L)地層厚度為150~300m左右,巖性為以灰綠色為主的雜色泥質巖夾灰白色細砂巖、粉砂巖,渭十井含有有孔蟲化石;第四系三門組(QS)地層0~730m左右,砂泥層間互,上部以灰黃色為主,下部以灰綠色為主;第四系秦川群(QCH)地層厚度為300~771m左右,上部為含礫粗砂層、砂礫層與棕黃色粉砂質黏土、黏土不等厚互層。下部為黃灰色粉砂質黏土、黏土與砂質層之間互層。
圖10-14-1 汾渭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二) 烴源巖
汾渭盆地發育地層主要是新近系永樂店群,盆地已鉆井18口,所鉆遇地層基本上是一套紅色地層,目前僅在固市凹陷的渭參5井中,于永樂店群二、三組地層中鉆遇160m(1880~2040m)綠灰色泥巖,有機碳含量一般為0.2%~0.9%,氯仿瀝青“A”含量為0.017%~0.047%,少數達到0.07%,總烴為100~180ppm,Ro值一般小于0.5%,干酪根類型屬于Ⅲ型(圖10-14-2),上述資料顯示該段地層屬未成熟的差—極差烴源巖,不具備大規模生烴的條件。另一個大凹陷西安凹陷所鉆遇渭參6井則是一紅到底,從現有資料分析看,汾渭盆地生油條件極差。
(三) 其他成藏條件
1.儲層條件
汾渭盆地主要沉積層永樂店群有效儲集砂巖,累積厚度達到155m,孔隙度為8%~31%,平均值為20%,滲透率在10×10-3~1000×10-3μm2之間,平均為13×10-3μm2,屬中孔中低滲型儲層;高陵群砂巖累積厚度為552m,孔隙度為8%~17%,平均值為13%,滲透率在2×10-3~292×10-3μm2之間,平均值為10×10-3μm2,基本屬中低孔、中低滲型儲層(圖10-14-3、圖10-14-4)。
圖10-14-2 汾渭盆地上新統張家坡組地球化學相圖
圖10-14-3 汾渭盆地上新統張家坡組碎屑巖粒度分區砂巖百分比等值線圖
2.蓋層條件
盆地永樂店群泥質巖累積厚度可達到500~800m左右,主要分布范圍在固市、西安、運城等深洼區,并具有一定的封蓋作用。
3.圈閉條件
在盆地南部斷層發育區,形成許多斷鼻、斷塊圈閉,目前已發現十個圈閉,但多數圈閉面積較小、幅度較低。如蘆家莊斷塊,圈閉面積為3.7km2,幅度為100m左右;三義莊斷鼻面積在5km2,幅度為50m;總體來看,圈閉不太理想。
圖10-14-4 汾渭盆地更新統三門組沉積相圖、碎屑巖粒度分區、砂巖百分比等值線圖
4. 生儲蓋組合
在汾渭盆地鉆探的 18 口井中,只有固市凹陷渭參 5 井發現了約 160m 左右綠灰色泥質巖,且其生烴指標均很低,遠未達到成熟階段; 鑒于上述資料分析,目前對汾渭盆地的生烴條件,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認為形成有效生儲蓋組合的可能性不大。
三、資源評價方法與參數
本次資源評價采用成因法和類比法對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進行了資源量計算。
( 一) 有機碳法
通過確定盆地新近系烴源巖分布面積、厚度、有機碳等各參數,得到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的資源量期望值為 92. 736 ×104t ( 表10-14-2) 。
表10-14-2 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有機碳法資源量計算參數及結果表
(二) 氯仿瀝青“A”法
根據前面已確定的有效烴源巖分布面積、厚度、烴源巖密度以及油運聚系數等,利用氯仿瀝青“A”法計算公式算得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資源量期望值為920.00×104t(表10-14-3)。
表10-14-3 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氯仿瀝青 “A”法計算資源量參數及結果表
(三) 類比法
根據具體操作方法的不同,類比法可以分為面積豐度法、體積豐度法等。根據類比法原理,選擇與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石油地質條件類似,勘探程度較高的六盤山盆地進行類比(表10-14-4)。汾渭盆地類比法地質資源量結果為873.30×104t。
表10-14-4 汾渭盆地類比法資源量結果表
四、資源評價結果
( 一) 石油地質及可采資源量
通過有機碳法、氯仿瀝青“A”法以及類比法計算了汾渭盆地新近系的油氣資源量,現將不同方法計算的資源量用特爾菲法匯總(表10-14-5)。特爾菲法計算汾渭盆地地質資源量期望值為817.14×104t。
表10-14-5 石油資源量匯總表
汾渭盆地屬于碎屑巖低滲透類型,石油可采系數的取值范圍在21%~28%,中間值為24%,本次評價石油可采系數取最小值21%。再用地質資源量與技術可采系數相乘,得到汾渭盆地可采資源量為0.02×108t。
(二) 石油遠景資源量
汾渭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采用本次地質資源量評價結果的5%概率值,遠景資源量為1106.19×104t。
(三) 資源分布與品位
汾渭盆地石油資源均分布于新近系,深度屬淺層,地理環境為山地,石油資源品位屬低滲油,地質資源量為0.10×108t。
五、勘探建議
汾渭盆地是一個以新第三紀為主的山前坳陷,從盆地中鉆井資料分析,絕大部分地區地層為紅色碎屑巖沉積,是半干燥氣候條件下的快速沉積建造。盆地內半深湖相沉積地層也非常少見,部署在西安凹陷中的渭參6井鉆探結果也證實,盆地不具備基本的生油條件。固市凹陷僅在永樂店群二、三組發育了一段厚約160m左右的綠灰色泥質巖,其生油指標相當低,由于埋藏較淺(1880~2040m),基本屬于不成熟烴源巖。18口探井中除個別井見有微弱的氣測異常顯示外,其余均未發現任何油氣顯示。
綜合上述認識,認為該盆地基本上不具備形成工業性油氣藏的聚集成藏條件,是一個油氣資源十分貧乏、勘探遠景很低的沉積盆地,勘探風險大。
六、小結
本次資源評價采用成因法和類比法對汾渭盆地新近系烴源巖進行了資源量計算。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106.19×104t,地質資源量為0.10×108t,可采資源量為0.02×108t。資源均分布于新近系,深度屬淺層,地理環境為山地品位屬低滲油。因此,該盆地是一個油氣資源十分貧乏、勘探遠景很低的沉積盆地,基本上不具備形成工業性油氣藏的聚集成藏條件,勘探風險大。
3、西安有沒有可能發生大地震
非常低。西安地質構造屬于大華北古代地質構造,地質上屬于汾渭盆地,地震運動在慢速張裂,與青藏高原運動壓制性運動方式并不一樣,陜西地區的地震活動特點與華北地區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受近期青藏高原劇烈運動導致再發大地震的概率很小。西安,簡稱“鎬”,古稱長安、鎬京,是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4、汾渭地塹地質結構及沉積中心的遷移(圖)
汾渭地壘的地質結構和沉積中心遷移具有以下特點:
1)深、長、窄、斷:從寶雞至運城,地塹東西長440km,南北寬20~40km。內中主要的陷落地段,在西安以西是隴海路以南至洛大斷裂以北。西安以東是渭南—華陰斷層以北和三原—大荔斷層以南,寬僅15~20km。雖然新生界在地塹北緣逐層上超直至全部尖滅,卻以170 m/km的梯度向南劇增,至谷地深坳部位厚達6000 m以上。
2)南斷北超:在地塹與渭北接壤的邊界上,地層由地塹向北超覆。盆地南側則不僅全部以傾向滑動斷層與秦嶺斷然分野,且斷裂普遍具有斷距大、延續長、多期活動以及直到現代還在活動等特點。
圖10.22 晉陜地壘系分布簡圖
1—渭河;2—侯馬;3—臨汾;4—晉中;5—滹沱河;6—桑干河;7—沁水;8—靜樂;9—大同
3)沉積中心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遷移(圖10.23):商縣盆地為K盆地,向北的洛南盆地為K—E且以E為主的盆地,在汾渭盆地中,E分布在盆地的南部,N1向北和向西擴展,N2—Q進一步向北向西擴展(圖10.24)。
4)水溫自南向北降低的帶狀溫泉:溫泉在渭河谷地分布很廣。自南而北可分四帶。第一帶以眉洛斷裂帶上的湯峪為代表,地面水溫高達60℃;第二帶就是與驪山北側斷裂有關的華清池,水溫40℃;咸陽—蔡家坡原邊的地熱異常和溫泉,水溫20℃左右,是第三帶;第四帶是指北山南緣的蒲城、涇陽、乾縣一帶的低溫泉。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