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水送無窮樹,浮天水送無窮樹,帶云雨埋一半山。全詩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云雨埋一半山。全詩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云雨埋一半山”這句話出自宋朝辛棄疾的《鷓鴣天·送人》
《鷓鴣天·送人》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白話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這首詞是辛棄疾江上送別友人之作,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臨安途中。這時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經過不少挫折,因作此詞抒發感慨。
此詞上闋述離別之情,飽含惜別之意;下闋為臨別贈言,由離情別恨引出世路艱難之嘆。全詞運用景物烘托、比擬和對照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并抒發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開闊,托意深刻。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2、《鷓鴣天·送人》古詩加翻譯
原文: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功名利祿不過都是小事,不要為此勞神傷身應該多多吃飯。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人間的道路才更是艱難。
出自:鷓鴣天·送人
朝代:宋
作者:辛棄疾
: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馀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來源:百度百科-鷓鴣天·送人
3、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的意思是: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此句出自《鷓鴣天·送人》。作者:辛棄疾。
:
《鷓鴣天·送人》是一首送人離別之作,運用景物烘托、比擬和對照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并抒發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鷓鴣天·送人_百度百科
4、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這句話出自于哪首古詩?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這句話出自《鷓鴣天·送人》。
《鷓鴣天·送人》是一首送人離別之作,運用景物烘托、比擬和對照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并抒發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辛棄疾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鷓鴣天·送人》原文: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白話譯文: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
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
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百度百科-鷓鴣天·送人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