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這首詩的全文是什么?
1、“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這首詩的全文是什么?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全詩: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解釋
【火樹銀花】燈火燦爛
【鐵鎖開】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鐵鎖開啟,任人通行。
【秾李】《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形容艷妝。
【落梅】樂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衛軍
【漏】古代計時器具。此句說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2、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出自哪首詩?
出自唐代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賞析
正月十五日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上元節。該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
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
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中間兩聯是節日歡樂氣氛的具體寫照:萬家空巷,一起涌上街頭;人人雀躍,不分富貴貧賤。上聯寫達官貴人,走馬觀花,馬蹄濺起飛揚的塵土;明月當空,照耀著簇簇攢動的人群。
下聯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們艷裝行歌,唱著“落梅”一類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說游行的歌伎們濃裝艷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說她們邊走邊舞,邊舞邊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漢樂府《橫吹曲》的典調之一。
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這些描寫不難想象,洛陽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覺已至深更半夜,但歡騰的人群仍然樂而忘返,希望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過去。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里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
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艷,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這首詩的全文是什么?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
這首景色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
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
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游之樂,突出歌伎艷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
全詩色彩明艷,用詞準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4、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是什么節日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是元宵節。
出自唐代詩人蘇味道所作的《正月十五夜》一詩。全詩如下: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創作背景:
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觀燈者人山人海。文士數百人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7-8]。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
蘇味道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居洛陽次北宣風坊。此詩大約作于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705年),描寫的即是武則天時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學者認為,此詩作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