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解釋是什么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解釋是什么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意思是說: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這句話的出處是:先秦·荀子《勸學》
我給大家節選了包含這句話的一段原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江海 一作:江河)
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只看文章可能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我們得結合文章當時的創作背景來解讀就比較好理解:
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既然說到這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評析一下這篇《勸學》: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最后,關于這篇文章的作者,我覺得有必要再介紹一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人 ,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兩度出任楚蘭陵令。晚年蟄居蘭陵縣著書立說,收徒授業,終老于斯,被稱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性惡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并強調學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書中。荀子總結百家爭鳴的理論成果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創立了先秦時期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他的思想在以后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潛移默化地發生著影響。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什么意思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釋義: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一、出處
戰國荀子的《勸學》
二、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三、釋義
小土塊堆積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駿馬跳躍一次,跳不了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來源:百度百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契而不舍金石可鏤怎么念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念法為qie er bu she,jin shi ke lou。
原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翻譯: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
注釋:
1、鍥:用刀刻。
2、舍:停止。
3、鏤:雕刻。
4、跪:足。
5、螯:第一對足,形如鉗。
6、蟮:黃蟮。
鍥而不舍造句
1、無論是有一舉反三的能力或是有名列前茅的成績,都應該一絲不茍的的學習,對自己的目標也應該做到鍥而不舍。
2、我們對真理的追求應該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絕不能隨便放棄自己的理想。
3、做學問,除了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外,在方法上也要得當,切不可多端寡要、什么都淺嘗輒止。
4、許多取得輝煌成就的人都有像這蝸牛一樣鍥而不舍的精神,就是對認定要做的一件事情,能堅持到底,不怕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5、許多人,只為將生命這瞬間的美麗化作永恒的絢爛,他們志存高遠、胸懷夢想,并鍥而不舍地追逐夢想。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意思
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出自:先秦·荀子《勸學》
原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翻譯: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
作品出處簡介與賞析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這篇文章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較為系統地體現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段說明正確的學習態度,第三段論述學習的內容和途徑,第四段闡述學習的最終歸宿。
文章語言精練,設喻貼切,說理深入,結構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