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冰鑒,青銅冰鑒產生于哪個朝代
1、青銅冰鑒產生于哪個朝代
青銅冰鑒產生于戰國時期。
戰國青銅冰鑒是戰國時期青銅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戰國銅冰鑒長寬均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雙層方形的青銅盛酒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器
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
從考古資料來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地區,中國相對稍晚卻緊跟其后。雖然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掌握時間略晚。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青銅器
2、青銅冰鑒的介紹
青銅冰鑒,1977年出土于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戰國時的冰酒器。長76厘米,寬76厘米,高63.2厘米,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鑒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觀新穎別致,奇特精美,冷熱藏酒,功能兼備!雙層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壺,上有鏤孔蓋,鑒、壺之間可置冰,是我國最早的冰箱。四足獸、八龍耳,八接檐,蟠螭紋、勾連云紋,異常精美!上置長柄銅勺。鑄造技藝精湛,失蠟、鑲嵌、鏤雕、浮雕俱全。極具藝術珍藏價值!
3、湖北曾侯乙墓中的“青銅冰鑒”,是如何完成制冷的?
青銅冰鑒是件組合器,有內外兩層,外面的叫青銅鑒,內有一個方壺, 叫青銅缶,鑒上有鏤孔蓋,蓋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缶口。兩件器物套合而成。缶呈方形,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夏天的時候,人們在青銅鑒和青銅缶之間裝上冰,可冰鎮酒。到了冬天,在鑒和缶之間改盛熱水,則又變成可以溫酒的溫酒器了。可以說,青銅冰鑒就是中國古代一個既可“制冷”又可“制熱”的兩用“冰箱”。
鑒的四周外口沿,都飾有鏤雕或浮雕勾連云紋、蟠螭紋,異常精美。該鑒出土時還帶有長柄的銅勺,是舀酒的用具。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古代往往是“禮以酒成”,也就是說行行禮離不開酒,無酒不成禮。在崇尚禮數的商周時期,不僅喝酒有各種禮儀,就連桌上的酒器也都大有講究。比如在周朝時,因青銅酒器所盛的酒量不同,人們對其的叫法或稱呼也各不相同,作了明確的規定。同是飲酒器,盛一升的叫爵,盛兩升的叫觚(gu), 盛三升的叫觶(zhi)。其實,它們都相當于今天的酒杯。
青銅冰鑒為雙層設置,在方鑒內套有一個方壺。在鑒與壺之間設有專門機關,使用時,將方壺的口和底與方鑒的口和底套合固定,裝酒和舀酒時都不需要打開方鑒蓋,只要打開壺蓋就可以了。青銅冰鑒形體美觀、鑄作精細、鏤紋光滑細膩,不僅是中國古代青銅酒器的國寶重器,也是中國“失蠟法”青銅器較早的典范之作,堪稱國之瑰寶。
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通過當時的科技完成了冰箱的制作,這說明冷藏在古代已經是十分普遍了,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體現。
4、周侯乙墓中發現的青銅冰鑒有怎樣的特點?
墓中還有一件青銅冰鑒,通高0.61米,邊長0.6米,重170千克。鑒是古代用以冰酒或溫酒的器具,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樽缶,鑒與樽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貯存溫水,樽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
鑒和樽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并均有“曾侯乙做持用終”銘文。此器結構復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時發現有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