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制作,青銅器的制作方法
1、青銅器的制作方法
青銅器的制作方法有:模范法,失蠟法,鑄合法,焊接法。
1、模范法
簡而言之,模范法就是先用陶泥做出“模”(想要鑄造的青銅器的樣子,也就是青銅器的草稿),“范”(將泥土敷在模上,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芯”(體積與容器內(nèi)腔相當(dāng)?shù)姆叮6髮⒎逗托窘M合起來,范、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再將熔化的青銅液澆注進空腔里,經(jīng)過冷卻侯,分離陶范,修整等步驟,呈現(xiàn)出的就是最后的青銅器了。
如果需要在器物上制作出紋飾,那么還是需要首先在模上就做出紋飾來,這樣才能讓范上出現(xiàn)鏡像式的紋飾,有時候若紋飾要求非常精細,還需要直接在范上進行精加工。由于鑄好銅器后陶范就被打碎拆除,所以陶范大多是一次性的。
2、失蠟法
失蠟法的原理也非常簡單,采用易融化且便于塑形的材質(zhì),如蜂蠟,動物油脂(牛油、羊油等)或松香等制成欲鑄器物的蠟?zāi)#S后在蠟?zāi)1砻嬗眉毮酀{多次澆淋形成泥殼,再涂上耐火材料。加熱烘烤,熔點低的蠟?zāi)H诨鞒觯纬煽涨弧M粌?nèi)澆注青銅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潔細密而又精巧的鑄件。
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金屬成型工藝中仍被廣泛應(yīng)用,稱為熔模精密鑄造。
3、鑄合法、焊接法。
是指青銅器物的器體(以下稱主體)與其附件,如耳、足、柱等附件分開鑄造,或一件青銅器物整體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并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許多大型的及工藝復(fù)雜的青銅器需要分斷制作后進行整體組裝,所以鑄合法、焊接法等新的工藝方法就產(chǎn)生了。
2、青銅器制作過程
1.設(shè)計圖樣
首先,工匠會根據(jù)需求和用途設(shè)計青銅器的外形和紋飾圖樣。這一步驟要求工匠具備良好的審美觀念和繪畫技巧。
2.制作模具
在設(shè)計完成后,工匠會根據(jù)圖樣制作青銅器的模具。古代青銅器的模具通常采用陶土、石膏或砂土等材料。制作模具的過程需要工匠具備高超的手藝和豐富的經(jīng)驗。
3.熔煉青銅
熔煉青銅是將銅、錫等金屬熔化成液態(tài),以便于鑄造。工匠會根據(jù)青銅器的需求和特點,調(diào)配合適的銅錫比例。熔煉過程中,需要控制好火候和溫度,以保證青銅的質(zhì)量。
4.鑄造
鑄造是將熔化的青銅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凝固成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有石模鑄造、土模鑄造和失蠟法鑄造等。鑄造過程中需要保證青銅液的流動性和凝固速度,以便于形成完整的青銅器。
5.打磨和修整
青銅器鑄造完成后,表面通常會有一些瑕疵和多余的邊緣。工匠需要用銼刀、砂輪等工具進行打磨和修整,使青銅器表面光滑、紋飾清晰。這一過程對工匠的耐心和技巧要求很高。
6.錯金、嵌寶等裝飾
為了增加青銅器的觀賞價值和象征意義,部分青銅器還會進行錯金、嵌寶等裝飾工藝。錯金是將金箔嵌入青銅器表面的紋飾中,嵌寶則是將寶石鑲嵌在青銅器上。這些裝飾工藝要求工匠具備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jīng)驗。
7.拋光和保養(yǎng)
最后,工匠會對青銅器進行拋光和保養(yǎng),使其呈現(xiàn)出光澤和色彩。古代青銅器的拋光方法主要有研磨、火燒和酸洗等。保養(yǎng)則需要定期進行清潔和涂抹保養(yǎng)品,以保持青銅器的良好狀態(tài)。
3、古代青銅器是怎么造出來的?
制作一件青銅器步數(shù):
先周居民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陜西省扶風(fēng)、岐山縣一帶,有著“青銅之鄉(xiāng)”的美譽,其中在扶風(fēng)縣法門鎮(zhèn),有一個周原博物館“青銅范鑄工藝研究所”。在這里,學(xué)者們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試圖探索和復(fù)原古代青銅器的生產(chǎn)鑄造工藝。
第一步:備料
古代青銅器制作通常采用范鑄法,也叫模范法,所以要想鑄造青銅器,得先制作模范。從考古出土資料來看有陶范、石范、金屬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最為常見。
洗泥:給泥洗洗澡
泥土要精選當(dāng)?shù)責(zé)o雜質(zhì)黃土,粗細相間,色澤均勻,然后經(jīng)研磨、過篩、浸泡取懸浮液、沉淀、晾干等步驟,這樣洗出來的泥細滑軟道,手感極佳,便于雕刻細膩紋飾。將精選的泥、沙、水等材料經(jīng)適當(dāng)比例混合以備使用。
第二步:制模
模范模范,需先有模后有范,模與范是陽與陰的關(guān)系,一凸一凹。
首先,從制模開始。
用制作好的刮板在泥料上刮削出一個鼎的泥胎,陰干后取其三分之一放置在120°夾角的木板中,安置半圓形的兩足,將兩足之間三角形區(qū)域用泥填平以便于順利脫范,這樣模便組合拼對完成,陰干后即可使用。
刮制泥胎
第三步:做范
制模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外范,制范是整個工藝當(dāng)中相當(dāng)重要的一步,因為它直接決定了器物的外表面長成啥樣,好不好看。
夯范:將模固定好,表面撒上一層黑煙灰做脫模劑,填入泥料層層夯實,脫模后修整,陰干即可。
三塊范對合就是完整的一個空腔,就可以進行一個鼎的澆鑄,這就是青銅器制作的三合范鑄造。(除此之外依據(jù)制作器物的不同還有單合范、雙合范、多合范等)
夯范
夯制好的外范
紋飾的制作
青銅器上往往有精美的紋飾。紋飾是如何制作的呢?這通常是在范面上進行的,首先起稿,然后畫線、挖主紋、壓底紋、貼泥條等,都是細作活。
需要注意的是,刻出來的紋飾與澆鑄出來、體現(xiàn)在器物上的紋飾是反的,凸起處在器物上就相應(yīng)的是凹面。
紋飾雕刻
范面上雕刻的各類紋飾
青銅獸面紋(銅罍,商中期,陜西城固出土)
銘文的制作
青銅器往往有一字千金之稱,由此可見青銅銘文的珍貴,它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及研究價值。銘文的制作常采取貼泥條的方式,器物外壁銘文,需在范面粘貼反字泥條,鑄后得到陰紋正字。
如何將細軟的泥條緊緊貼在范面上不至斷裂脫落,方寸之間考驗的是手工匠人的細心、耐心和匠心,所以這一字千金的美譽對青銅器來說當(dāng)之無愧。
銘文制作好后,放置陰干數(shù)日,待表面有了一定的強度后即可進行下一步操作。
制作外壁銘文
第四步:制芯
光有外范不行,那樣澆鑄出來是一個實心鼎,因此我們還需要制作泥芯。
芯盒的制作
取三塊陰干好的泥范進行合范,因為泥范在陰干的過程中會有變形,通常無法很好的對合,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修整。隨后將搟好的泥片均勻貼在范面上,泥片的厚度即為將來青銅器的壁厚,這時將三塊范面對合,一個芯盒即制作完畢。
泥芯的制作
這種鼎的芯分腹內(nèi)芯和腹外芯兩個,所以要用一個芯盒制作出兩個芯,也就是一盒兩芯。
首先將芯盒固定好,往里加泥料并不斷夯實。當(dāng)芯料夯至鼎腹部位時,需要在表面撒上一層草木灰以起到隔離兩芯的作用,也可墊一層器底厚度的泥片,這樣可直接得到兩芯之間的壁厚,也就是器底厚度。
接著夯泥料至口沿處,這時需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耳模安置在口沿處,接著夯制,直至夯滿芯盒。貼泥制芯既得到壁厚,也產(chǎn)生了泥芯,可謂一舉兩得。
泥芯的制作
打開外范,去掉耳模,即得兩個完整的泥芯,將范面的泥片去除,這時范和芯之間就會形成型腔。
腹外芯和腹內(nèi)芯
泥芯的表面需進行修整,如想在器物內(nèi)壁留下銘文,這時候就可以在腹內(nèi)芯上貼泥條了。
制作內(nèi)壁銘文
第五步:澆鑄
焙燒:
陰干后的泥范和泥芯需要進行焙燒形成陶質(zhì)的范與芯方可使用。
窯溫:1100℃以上;時間:約40小時
合范:
將冷卻后的陶范與芯對合,如有變形再次修整。
合范(范芯對合成套,空隙處即為銅水流經(jīng)的地方)
澆鑄:
將對合好后的范與芯埋在濕沙土中固定,用坩堝將融化的合金液體(銅錫合金或銅錫鉛合金)倒入型腔內(nèi)。
PS:為啥青銅容器往往是倒著澆鑄呢?
倒立澆鑄有很多好處,既方便合范,由于壓力的關(guān)系也會使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zhì)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充型飽滿,紋飾清晰,同時底部澆冒口形成的披縫也更容易清理。
第六步:打磨修整
銅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去掉內(nèi)芯,得毛坯鑄件。對毛坯件進行打磨修整,消去多余的銅塊、毛刺、披縫,這樣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即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4、青銅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
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蠟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為石灰三合土和炭沫泥,所用蠟料和銅料的比例為1:10。青銅器的鑄造一般分為五個過程,第一是塑模,就是將準(zhǔn)備鑄造的器型線塑出泥模。第二是翻范,就是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紋。
然后將泥模外表刮去一層作內(nèi)范,或另外制作內(nèi)范。需要注意,內(nèi)范與外范之間的間隙,就是要澆鑄銅器的壁厚。第三是烘燒,將外范和內(nèi)范陰干,晾曬后,組合放進烘窯中烘燒,使之脫水,定型。
制作過程
從泥范的小孔澆鑄進去青銅液體,等待液體凝固后,將內(nèi),外范打破,取出所鑄的器物。對器物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修整毛邊,不至于扎手。而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有范鑄法、失蠟法、分鑄法三種。范鑄法又稱“塊范法”或“土范法”,最早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是整個青銅時代應(yīng)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
范,指的是青銅器澆鑄成型時所用的模子。最初的鑄造技術(shù)使用的是石范,但由于石料不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石范很快就被泥范取代了。在此后的三千多年歷史里,泥范鑄造一直是青銅器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guān)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