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定義,人的概念是什么
1、人的概念是什么
人概念: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
1、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2號染色體和猩猩甲條染色體著絲粒融合(平衡易位)締合模式接近度超過16N,并臂間多次倒位,其余染色體都有很強的同源性,是一種高級動物。
2、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關。
3、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
人的各個時期
1、嬰兒期:指從出生到滿1歲以前的一段時期。是小兒生后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嬰兒是指1周歲以內的孩子。嬰兒在這個階段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階段。
2、幼兒期:從1歲開始至滿3歲稱為幼兒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的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也是個性、品質開始形成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后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3、童年期:從幼兒期結束到入小學前,即3~7歲,是學齡期。從入小學到青春發育開始,一般指7到12歲,也包括人生自胎兒期至青春期的階段。
4、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征發育為標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在人類及高等靈長類以雌性第一次月經出現為標志。青春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繼嬰兒期后,人生第二個生長發育的的高峰。
5、成年期:一般是指個體從24、25歲起到60歲的時期。通常人們又把這一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即成年前期,從24、25歲到40歲;成年后期40~60歲。成年期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是比較平穩。這一時期相當于生理學上的成熟期。
6、老年期:人生過程的最后階段。特點是身體各器官組織出現明顯的退行性變化,心理方面也發生相應改變,衰老現象逐漸明顯。從醫學、生物學的角度,規定60歲或65歲以后為老年期,其中80歲以后屬高齡,90歲以后為長壽期。
來源:百度百科-人
2、“人”的定義是什么?
1、人是地球出現最高級動物與智慧的結晶,目前處于所有物種統治者的地位。
2、人也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
(1)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級動物。
(2)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關。
(3)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3、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有豐富的思維能力,有判斷跟實際情況沒有沖突和跟實際情況有沖突的能力,有呵護、愛護地球的能力,有創造能力和控制修復能力”。“進化論”認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 ,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于200萬年前起源于東非。
4、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復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得以掌握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能力和創造性。
3、“人”是怎么定義的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能使用語言的高等動物)
[1]同本義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說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禮記·禮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列子·黃帝》
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滿(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評論);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頭號令(用人頭示眾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2]某人;某種人;某些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說,又令人請地于魏。——《韓非子·十過》
又如:人兵(兵馬);獵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紹人;行人;證人;法人;報人;強人;恩人
[3]人材;杰出人物。如:人材(有才學、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龍(比喻人中俊杰)
[4]指人手,干事的人。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5]別人,他人
與人罕言語。——明·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堅決要離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別人的東西);人我(他人與我);人言(別人的評議)
[6]民,百姓
吳廣素愛人。——《史記·陳涉世家》
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人帳(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聽(即民聽,指老百姓的視聽);人上(眾人之上);人宗(眾人的楷模);人等(眾人,許多人)
[7]智人。如:北京人;藍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8]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計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種(能傳種接代的男人)
[9]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社會現象。如:人遐世遠(人情世事久遠);人非物換(人和東西都不同于過去的了);人心澆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為);人術(謂處置人事的謀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載有人事內容的典籍);人驗(指可資驗證的人事)
[10]塵世;人世。如:人家(人間);人我相(佛教指沒有真正解脫時的狀況);人曹官(人間的官員);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猶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間);人封(人間;塵世);人境(塵世)
[11]人的身體。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2]指人情事理。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兒(人情)
[13]男女性交。如:人道懼絕(喪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間情欲之事)
[14]伴侶
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淮南子》
[15]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爾雅·釋木》郝懿行義疏
[16]通“仁”。仁愛
謂之好人。——《管子·侈靡》
術禮義而情愛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責己則以義。——《呂氏春秋·舉難》
[17]人、仁——“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仁固可作‘仁義’解,也可作人解。我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話作本論,《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而一般學者以其字之為仁,多曲為之解,求其說,而不得要領。故上例我以‘仁’字應作“人”解。否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解,難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為旁證,可知人、仁同義。例如《禮記表記》說,人也謂施以人以忠恩也。人與仁同義……《論語》所謂‘人者仁也’、‘仁者愛人’,即本此義。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關系密切。把仁字均解為‘仁義’,難以自圓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4-465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人
【代】
[17]每人一定人群中的每一個
人皆賀之。——《淮南子·人間訓》
又如:人人(每個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人
【形】
[18]人為,人造成的。如:人厄(人為的困苦、災難);人火(因人為過失造成的火災);人均(人為的樂聲);人患,人妖(人為的災禍)
★部首: 人 筆畫: 2 外筆畫: 0
☆筆順碼:34
人是一種能夠利用聰明智慧謀取幸福的動物
【前言】做人從思想活動的狀態來講就是一種認識世界、了解自我的靈性動物,而當人被他自己用語言文字命名之后,人就不再是一種只具有自然屬性的生命了。有圣人說我們是靈魂在內的高級生命;有神人說我們是屬神的等等。這一切明確指示都已經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了,這賦予人生更高的意義和追求,從此我們也不僅僅是一個短暫的生命現象,而是一個展現多種人生色彩的生命傳奇了。人生在世是從孩子開始來體驗生活的,我們不會創造世界卻要來認識它和它背后的創造者,而這的確是一個挑戰和充滿人生意義的游戲。能夠最終認識這一切的人算得上是完成認識使命的人,而當我們確認自己就是正在認識過程中的使命者,我們就離目標不遠了。
【人】思想與肢體都很靈活的人,從動物界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是代表造物主來管理有形世界的主體與感受造物主成就的精靈一族。神與靈魂交流信息,靈活的人成長為神話代言人,行駛來自神的能力與權利繼續創造自己的理想與現實。因為有愛而具備仁慈的本性,能夠忍耐,能夠承擔各自責任,辦事也能認真負責,是值得信任的一種神奇杰作。
“具體的人”:一種組織器官與各種系統都十分健全與發達的生命體系,再加上各自靈活的思想體系,一個靈活的人就可以到處活動了。在生命體上的表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外貌特征,以及相對獨特的能力;在思想體系的表現上看,一個人成為自我而不是另一個人的替代品,靈活的思想必然是獨立存在又與外界相關聯的唯一體系。一個具體的人可以在言行上與大眾保持一致,而在思想上極少有兩個同樣的人。
[擁有想象力]人字造成而演變到最后,讓人看上去是由天上劃下來的兩筆。一筆向左撇去,另一筆向右伸展,這么簡單地描繪出人字意味著什么呢?天上下來的神靈,在大地上展開,相互支撐起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類?再看一眼天字不也是有一個人字在中間么?一個最偉大的人和最偉大的人類一起構成了天!所以中華文明有著‘天人合一’的成語流傳至今。
[一名京人]勇獻
人,或人類,這個名詞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者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真核總界 動物界 后生動物亞界 后口動物總門 脊索動物門 脊椎動物亞門 羊膜總綱 哺乳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類人猿亞目 狹鼻猴次目 人猿超科 人科 人亞科 人屬 智人種(拉丁文為Homo sapiens),擁有高度發展的頭腦。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生物學上人的學名為Homo sapiens(拉丁文的意思為“knowing man”),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合趾猿同屬人科的靈長目動物[1]。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的不同在于人類直立的身體、高度發展的大腦,以及由高度發展的大腦而來的推理與語言能力。
行為學上來看人類的特征有:懂得使用語言,具有多種復雜的互助性社會組織,喜歡發展復雜的科技。這些行為學上的差異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 傳說, 儀式, 價值觀, 社會規范。
人,在哲學的意義上來討論,也許是更適合的。因為哲學給出了人的本質,人之為人的各種說法。
暫取幾個說法如下:
勞動創造了人,對于這句話的解釋不是說勞動使猿猴變成了人,而是說人的獨立性,人的地位,人的主動性,人的文化創造力,人的在外物的直觀都在勞動中體現。
我思故我在:即肯定人的存在是基于會思考,能夠思考。
此外海德格爾、 黑格爾 等等都對此有所論述。
人,都是指社會的人,自然界創造了人類,而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沒有所謂人的本質的抽象的總和,而只有個別的,具體的人.人總是帶有社會性,階級性和個性的共同體.人的本性是善或是惡就是由這個多重性的共同體決定的,正是人在社會中的階段地位不同,于是才有了各種不同的善惡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從其現實性上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一種包含理性在內的感性活動的存在,即實踐的存在。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靈長類動物,人科.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使用大多數工具,但是本質是不變的!
人 永遠有著不勁動力的能源庫
人 一個有著美麗奇妙世界的天體
人 一份有著最美好花語的鮮花
人 一種可以精神常存于世的動物
人 一個永遠沒有止境的話題
人 一種可以體現時間的遁環的象征
人 一個由無數的原子組成的一個大團體
人 一種能毀掉一切的神
人 一種文化沒有止境的小數
人 一種能體現不同顏色的開花筒
人 不同形式的地圖
人 有著無限關愛的群體
人 可以感動宇宙的音樂
對不起你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無止境的
人很美也很丑陋
人很局限而又是個無限的生物必境人的智慧是無限的
人是個體的而又是整體因為人必須在團結中才可以生存下去
人可以制造美麗而又在毀滅美好的事物
人啊!
也很可惡的!
人可愛,也有些可悲
人永遠是在人在想人過程中活著的……
人-一撇一捺寫做人,這就是說作為一個人要有其他人的支持那才能稱作是人,你是人的一撇,其他人就是那一捺。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人才有那么多繁復的人際關系,也只有有那么多人際關系的動物才能稱作人,所以說人就是要與其他人相處,搞好人際關系,這就是人這個字的含義了
行為最殘暴的動物 ,不知有多少物種從人手下消失……
但是,人也是最聰明的動物,世界上那么多高科技的東西都是人造出來的。
★人,在網絡用語中,與硬件(hardware)或軟件(software)相對,又稱為wet ware。
1.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人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成的.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屬于一定的階級.
人口:人的數目
人事:(1)舊時所謂人情世故.
(2).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
人手:指參加某項工作的人.人手齊全
人次:若干次人數的總合.
2.別人:助人為樂.
3.指人的品質.性情如這位同志人不錯.
4.指人的身體:我今天人不大舒服.
4、人是怎么定義的?
科學角度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