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不惑?”是什么意思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不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不惑?”正確的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出自唐朝文學家韓愈的《師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知識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告訴了我們要多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知識。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韓愈 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出自唐朝文學家韓愈的《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中“之”,指知識和道理,告訴了我們: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其實這句話圍繞了“知識和道理”進行討論,從“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兩個方面去論證這個觀點。
論點:人非生而知之。這句話從“人非生而知之”這個小的論點出發,提出問題進行論述。
論據1:生乎吾前。出生在我之前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自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
論據2:生乎吾后。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自跟從他,愿意拜他為老師。
總結: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是懂的道理和知識比我早或者比我多,我都是愿意向他學習的,不會因為對方是在我之前出生的,還是在我出生之后出生的,這個無關重要。就從師問道來說,沒有貴和賤的區分,沒有長和幼的區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總結一句話:多學習。
3、人非生而知之者全詩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文學家韓愈的《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涂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么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
哎!求師的道理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4、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韓愈 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的意思是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
出處:唐代 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師說》賞析: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師說》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章開頭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師道: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標準(以誰為師)。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與依據。從“解惑”(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出發,推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無惑,惑則必從師的道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