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發指,令人發指的拼音
1、令人發指的拼音
令人發指的拼音:lìng rén fà zhǐ
令人發指,漢語成語,拼音:lìng rén fà zhǐ,意思是使人頭發都豎起來了。形容使人極度憤怒。一般指別人的行動令某些人厭惡,恐懼。出自《莊子·盜跖》。
釋義
叫人憤怒得頭發都豎了起來。
出處
根據《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例句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二回:歷年以來,不知害了我們多少同志,說來真令人發指。
徐遲《生命之樹常綠·抗癌美登木和腦血管痙攣》:“他們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干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罪惡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蔡希陶的健康。”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十分憤怒
成語故事
公元前227年,秦國打敗趙國迫近燕國。燕國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帶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頭及督亢地地圖。
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邊,高漸離擊筑,并為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成語辨析
近義詞:怒氣沖沖、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發沖冠
反義詞:喜形于色、興高采烈、歡欣鼓舞
資料擴展《莊子·盜跖》
作品原文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
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于太山之陽,膾人肝而哺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哺之膳。’”
2、令人發指的意思是什么
令人發指的意思是令:使得;發指:頭發豎起來。憤怒得使人頭發都豎直起來。也作“令人發豎。”
讀音:lìng rén fà zhǐ。
出處:莊周《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近義:怒氣沖沖、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發沖冠、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勢不兩立、誓不兩立、令人切齒。
反義:喜形于色、興高采烈、歡欣鼓舞、一笑置之、令人神往。
造句
1、日寇殺戮婦女小孩的行為,簡直令人發指。
2、這些法西斯匪徒竟然把荼毒生靈當作一種樂趣,真令人發指。
3、他的所作所為,真是令人發指。
4、這伙歹徒殘害孩子的罪行令人發指。
5、這種巧取豪奪的行為,實在令人發指。
3、令人發指是什么意思
發指:頭發豎起來,形容極為憤怒。使人頭發都豎起來了。形容使人極度憤怒。
令人發指讀音:[lìng rén fà zhǐ]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歷年以來;不知害了我們多少同志;說來真真令人發指!”
翻譯:多年以來;不知道害了我們多少志同道合;說起來真是讓人發指!
用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那個罪犯的暴行簡直令人發指。
:
近義詞:怒發沖冠nù fà chōng guān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翻譯:盜跖聽說后大怒,眼睛像明星,頭發上指著帽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就拿著璧卻站在柱,怒發沖冠。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4、令人發指是什么意思
令人發指(lìng
zhǐ)意思是使人頭發都豎起來了。形容使人極度憤怒。一般指別人的行動令某些人厭惡,恐懼。
用法:作謂語、定語。中性詞。
出自《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譯文:稟報的人入內通報,盜跖聽說孔子求見勃然大怒,雙目圓睜亮如明星,頭發怒起直沖帽頂。
近義詞
1、怒不可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ù
è,意思是憤怒得難以抑制,形容十分憤怒。
梁衡《壺口瀑布》:“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
2、勢不兩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ì
lì,釋義: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回:這飲馬川賊人這等可惡!幾番來攪擾,與他勢不兩立!
3、誓不兩立,漢語成語,拼音shì
,意思是發誓不跟對方同時存在,形容雙方矛盾或仇恨很深,無法化解或調解。
《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孔父嘉見鄭伯白占了戴城,忿氣填胸,將兜鍪擲地曰:‘吾今日與鄭勢不兩立!’”
來源:百度百科-令人發指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