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殺伯仁,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出自于哪個典故呢?
1、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出自于哪個典故呢?
《世說新語》載,公元322年,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fā)落。這時周靑進宮,王導希望周靑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靑就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等他從宮里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王導和他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賊子,取個斗大金印……”
后來王敦總攬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詢問王導:“周靑也算是個人才,是不是給個官當當?”連問了幾次,王導因想起周靑曾在宮門口不幫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語。王敦見他這樣就眼中兇光一閃:“如果不配為官,那么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殺害。
后來,王導有一次在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才發(fā)現(xiàn)周靑極力維護自己為自己辯白的奏章。又聽說了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周靑一進宮就激烈地維護王家全家,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lián)想到自己卻在能救活他的時候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涌上心頭,他回家后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負此良友呀!”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2、你不殺伯樂,伯樂卻因你而死的典故出自何處
歷史小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晉元帝時期的王導的名言。王導時任司空,行政級別相當于今天的3級公務員,即大至相當于副總理級別。而“伯仁”是另一個人,姓周名yi(左豈右頁),字伯仁。周伯仁時任尚書,行政級別相當于今天的3—4級公務員,大至相當于國務委員或某部部長。
話說王氏當時也是一個豪門大族,王導的一個親兄弟叫王敦,時任江州牧(大致相當于武漢軍區(qū)司令員),兼荊州刺史(大致相當于湖北省省長)。在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牛皮哄哄,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而且偶爾還直接跟中央對著干。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槐刁協(xié)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槐刁協(xié),卻偏不重用,大為光火,于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如何考慮的,并未答應。即便如此,王導聽了,也大為驚恐。于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于陛下。不僅如此,此后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人,到中央辦公室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有一天早晨,王導他們正站著的時候,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他們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guī)装倏谌耍埬嚓P心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抬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替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飯。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里糊涂,這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他們不知里面情況怎么樣,還一直在外面站著呢。見周伯仁出來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正眼沒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折,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如此表現(xiàn),那個氣啊,就甭提了,不僅如此,更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了呢。于是心里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確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三下五除二就占了南京外城了。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fā)劉槐刁協(xié)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愿。總而言之,王敦做了大官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相當于國務院總理,兼中央軍委主席,兼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長,兼武漢軍區(qū)司令員,兼胡北省省長。
到此,王敦當然要大開殺戮了,對那些平時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當然要殺。但是周伯仁當時是兩大才子之一啊,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于是王敦大手一揮,殺!于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于是王導神氣活現(xiàn)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臺子上發(fā)現(xiàn)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fā)現(xiàn)周伯仁感情是外示無情,其實內里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于是王導拿著周伯元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具體是什么典故啊???
這句話出自唐代房玄齡寫的《晉書·列傳三十九》 ,說這句話的是東晉司空王導,伯仁指周顗,字伯仁。
故事背景是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時期,王導是當時的豪門大族王氏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兩晉時期,由于各方勢力混戰(zhàn),各自爭奪勢力,瑯琊王氏家族由于擁立晉元帝司馬睿有功,家族勢力十分龐大,龐大有力量可以撼動王權。
王氏除了王導之外,還有一個親兄弟王敦,和王導忠心地為晉國效力不同,王敦很有一番野心,他在外掌管軍隊大權,漸漸地對司馬睿產生不滿情緒,雙方矛盾日益加深,最后王敦終于起兵進犯京師建康。
王敦起兵之后,便有人勸司馬睿滅了瑯琊王氏一族,當時王導還在京師,他對王敦的做法并不是很贊同,此時出了這種事,他便急匆匆地跑到宮門外向司馬睿請罪,說自己和王敦沒有聯(lián)系,反叛的是王敦,王氏一族是始終向著他的。此時的司馬睿還在觀望,并沒有馬上做出回應,就這樣,王導每天帶著一幫族人在帶宮外跪著,以表忠心。
某日,周伯仁要進宮見司馬睿,周伯仁也出身世家大族,他為人耿直,在當時很有名望,王導見他從自己身邊走過,便急忙呼喊,要讓他替自己在司馬睿面前多提一下自己。周伯仁是個典型的面冷心善,他直接無視王導,看似無情,但在宮中見到司馬睿時,卻極力為王導開脫, 說王導和王敦不一樣,絕不可能背叛。司馬睿也覺得他說的有理,便留下他吃酒。
等周伯仁吃醉出了宮門,王導便急切地詢問,哪知周伯仁還是無視了他,王導一時心如死灰,對周伯仁不免心生怨念。可他不知道的是,回到家中醒完酒的周伯仁,第一件事就是寫奏折繼續(xù)替王導說話。
但此刻王導已經誤會了,后來王敦領兵占領建康,大開殺戒,在處置周伯仁時,王敦刻意問了王導意見,但王導卻默不作聲,王敦以為周伯仁和王導有過節(jié),于是就此殺了他。再后來,王導在查看宮中奏折時,發(fā)現(xiàn)了周伯仁當年的奏章,這時他才明白過來,原來周伯仁一直都是護著自己的,這時他痛哭起來,說“我雖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的!”
這邊是伯仁之死的過程,這樁慘案告訴我們,做了好事最好能當面講出來,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傲嬌,否則,冥冥之中可能就會改變事情原本的樣子,讓人產生誤解。
4、“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是誰,這句話有何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詞句中的伯仁指的是晉朝時期的周顗。這句話是當年王導說的一句話,意思是我沒有殺周顗,可是周顗因為我而死,我很慚愧。
典故
這里的恩怨情仇,要從王導的哥哥王敦開始。當年王敦叛亂,他的弟弟王導害怕被牽連,于是請求名士周顗進宮求情,請求皇帝能夠網開一面。
的確,周顗按照他說的去做了。晉國皇帝免除了對于王導的處罰,可是不善炫耀的周顗并沒有將自己向皇帝求情的事情給王敦說。
等到王導被赦免了之后,開始忌恨周顗當年不幫助自己,并將這件事銘記于心。
后來哥哥王敦總攬了朝中大權以后,有一次問周顗這個人怎樣,弟弟王導默不作聲,于是王敦認為周顗十惡不赦,于是將其殺掉。
后來王導在整理皇室文件的時候看到了周顗為其求情所寫的奏章。一時痛哭流涕,感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悔恨自己誤解了周顗,是自己的不做聲害死了他。
這是這句話的起源和背景故事,后來人們將這句話應用于其他的場合,比如因為自己的過失導致了別人的損失,包括人身和財產,在表達內心的慚愧時可以用到。
的確,世間很多事情,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些是我們能把控的,有些是無法把控的;有些是直接因為我們而起的,有些事間接因我們而起的。我們要做個明辨是非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 饒有興致,饒有興致的意思
- 饒平道韻樓,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在哪?
- 饒家鼎,天才神童,12歲上高中,13歲被北大清華爭搶,他有何特殊之處?
- 饒了我吧 肉棒,《臉色蒼白的伙伴》初中時候看過的一篇小說,貌似是教材,作者沈石溪 .dodo1123
- 飄香劍雨續(xù),飄香劍雨續(xù)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 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紛紛揚揚和飄飄灑灑有什么區(qū)別?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作者,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是誰
- 飄飄何所似,《旅夜書懷》翻譯及賞析內容有什么
-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出自哪首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什么意思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文言文“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翻譯。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