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的白君儀柳腰款擺,求西廂記精彩段落
1、求西廂記精彩段落
謝謝各位仁兄幫幫忙~~~~~~~~~~~~~~~~~~~~~~~~~~``
2、《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玉,黛玉共讀《西廂記》的故事。
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元妃下諭叫寶釵等去園中住。賈政傳來寶玉,當著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惡心減了八九;雖對所起“襲人”名字不滿,但又不讓改。寶玉偷看《會真記》,抖花瓣于水中,遇見葬花之黛玉。寶玉用《西廂記》中詞句相戲,黛玉豎眉瞪眼,帶怒含嗔,說寶玉“欺負”她。
黛玉在梨香院聽《牡丹亭》,感慨纏綿,點頭自嘆,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眼中落淚。
該回主要人物簡介:
1、賈寶玉——榮國府銜玉而誕的公子,前世真身為赤霞宮神瑛侍者,現世賈政與王夫人之次子。他作為榮國府的嫡派子孫,出身不凡,聰明靈秀,闔府捧為掌上明珠,對他寄予厚望,他卻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學,給那些讀書做官的人起名“國賊祿蠹”。
他不喜歡“正經書”,卻偏愛《牡丹亭》《西廂記》之類的“雜書”。他終日與家里的女孩們廝混,愛她們美麗純潔,傷悼她們的薄命悲劇。
2、林黛玉——金陵十二釵之冠。林如海與賈敏之女,寶玉的姑表妹,寄居榮國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與寶玉真心相愛,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堅定追求者。她是書中一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
她美得讓人由衷地心疼和愛憐,更具藝術魅力的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還閃耀著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3、關于楚霸王項羽的幾個問題。
1.西楚霸王項羽,與他的寵姬,虞美人,有怎樣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 2.關于贊美他們的一些詩句(能與他們兩個沾上邊的即可)。 可以到網上去復制給我,只要與主題有關就可以,看回答決定加分。
4、為什么把西廂記叫做花間美人?
明代戲曲理論家朱權譽之為“花間美人”,所謂“花間美人”主要贊嘆《西廂記》情節的曲折和文詞的優美.
這位花間美人所蘊含的風韻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西廂記》的風情之美,表現為對生命張力的情感認同?!段鲙洝穼ιΦ目隙ㄅc提倡,具體說就是對青年男女自由愛情、兩相結合的肯定與謳歌,這種肯定與謳歌,不能不說有草原文明的滋潤與哺養。自宋以后,程朱理學逐步占據了文化的統治地位,在愛情婚姻問題上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相較于程朱理學,蒙古貴族其時所體現出的草原精神,則洋溢著鮮活的生命力,那就是敢于真誠地直面生存、直面欲望,少虛偽,少造作。成吉思汗曾訓示諸將:“男子最大之樂事,在于壓服亂眾,戰勝敵人,奪取其所有的一切,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史集》)。
王實甫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與熏陶,但他深刻體會到草原文化中那種作為人的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這種生命力在漢民族文學中的喚醒且成為“一代文學”元曲的主旋律,是兩種文化、兩種文明彼此交融結合后開出的絢美之花。王實甫以他的生花妙筆,在《西廂記》中熱烈地謳歌與贊美青年男女的自由愛情,曲中如“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等等,都是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曲詞,不但如此,王實甫還從文學角度描寫了青年男女兩性美好的結合。鄭振鐸《文學大綱》指出,此前的小說、戲曲,“似這等曲折的戀愛故事,除《西廂》外,中國無第二部”??梢姟段鲙洝返膫ゴ笈c創新。
二是《西廂記》的風化之美,表現為對親情倫理的理性尊重。強調人倫關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之一?!段鲙洝凡换乇苊?不回避斗爭,但如何處理矛盾、如何斗爭,先進如何改造落后,則是是否構成和諧的重要標志。
草原文化有其自身獨特的活力,但其野蠻性、落后性也時時得見,漢文獻所載之“烝母報嫂”(和母輩嫂輩的亂倫之行)等,都很原始也很低俗。對兩性愛情,王實甫很開明;對人倫禮節,王實甫則很重視,這是他對中原文明的提倡與弘揚。俗語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哪有不疼愛自己子女的父母?是所謂養育之恩難報。因此,觀念正確也罷、錯誤也罷;進步也罷、落后也罷,子女對父母首先要存有一種理解與感愛。愛情是美好的,父母之愛也同樣值得人們謳歌。此前的“西廂”故事存在些不協調的音符,如《董西廂》謂鶯鶯之父亡故不到一年,與母扶柩歸葬,路阻于普救寺,后感張生救護之恩與之相戀,私下結合,此情境下的戀愛,終是有種不夠和諧之感。王實甫把此情節改為二十七月禫祭(守孝結束之前的一次祭祀)后發展,這是他的細心之處,使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更合于人性,更符合人情之常?!段鲙洝返暮椭C美,植根于對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許多家庭問題、內部矛盾不以白熱化方式解決,是有利于增進人們之間的理解與情義的。后來,在爭得兩相愛悅的婚姻后,張生聽從老夫人的安排,割舍下兩相繾綣之情,旋即入京趕考,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不是妥協不妥協的問題,而是對一位母親的尊重與理解。這種尊重與理解,體現的正是當時情境下的一種和諧的人性美。老夫人最后對張生的認可,不正說明觀念落后的母親也是可以改變的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斗爭、革命的終極目的并非是消滅某人,而是改造某人,使之產生進步文明的觀念。
三是《西廂記》的風格之美,表現為對雅俗結合的語言追求。古代實行愚民政策,百姓文化素質低,但他們同樣需要藝術,理解藝術?!段鲙洝返乃?表明她是民眾的藝術,是人民的藝術。俗,是元曲的本質特征,也是《西廂記》的本質特點;俗,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宋元戲曲史》)元雜劇從總的傾向而論,可以說無不通俗自然,相對于元曲之俗,《西廂記》則顯出她的雅,在元曲中獨樹一幟。所以,吳梅說《西廂記》開元曲“研煉艷冶”一派。
《西廂記》的雅,體現的是作者對普通民眾藝術需要、藝術理解力的肯定與尊重。王實甫不媚俗,在藝術享受中,滿足了大眾文化品位提升的需要。元雜劇在大俗中寄予著作者的理想、感慨,與民眾同呼吸共命運。但在通俗自然中,融雅于俗,注重對大眾文化品位的提升,這在當時不甚重視文化的蒙元一代,更需獨具慧眼與卓識。
明代世風轉變,強力恢復科舉,借復興文化實施文化專制,后代有許多人對王實甫“雅”的肯定,實際上只是士大夫之“雅”,與王實甫之“雅”有質的區別,不可同日而語。但不管怎樣,任何時代,任何朝代都應該提倡文化與文明。注重人類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蒙元貴族對元曲、中原文明的肯定接受,證明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