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堂avav_九一在线_在线观看成人黄色_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99久久久久久久久6666_韩日黄色毛片_四虎4545www精品视频

留學指南網

您好,歡迎訪問留學指南網,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王蒙留學時間_王蒙畢業(yè)于什么大學

2024-10-03 18:36分類: 留學時間 閱讀: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關于“王蒙留學時間”的知識。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將相關資料進行了分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文章目錄列表:

1.《青春萬歲》中的佳句
2.蘇州近代有哪些名人
3.什么是西方的意識流
4.金弢——相遇漢堡關愚謙(書稿修訂)
5.周洋2010冬奧會速滑資料
6.唐、宋、元、明、清時候的著名畫家

王蒙留學時間_王蒙畢業(yè)于什么大學

《青春萬歲》中的佳句

1. 《青春萬歲》王蒙摘抄四百字

《青春萬歲》王蒙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是轉眼過去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奇,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樂的向前,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fā)軟,多嚴峻的戰(zhàn)斗,我不會丟臉,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2. 《青春萬歲》賞析

與當時匯聚了青春意向的詩壇相呼應,王蒙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也是以“序詩”開篇:“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大量運用抒情筆法,使某些章節(jié)、段落更近似詩歌和散文,這是《青春萬歲》在文體上比較明顯的特點。

如果用傳統的眼光看,當時不滿20歲的作者更象抒情詩人,由于對“生活的愛,這種被生活所強烈地吸引、強烈地觸動著的感覺,使我走向了文學”,小說給人印象至深的,卻不是精心構制的故事段落,而是作者對“生活的愛”的情感的一次次噴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時代譜寫成了一首贊美生活的歌。

3. 評價青春萬歲中的序詩(200字)

《〈青春萬歲〉序詩》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對人生的無限憧憬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獻身祖國、建設祖國的自豪與責任、豪情與壯志。

詩中的“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等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場景,我們展開想象,可以看出青年學生們那種充滿激情、充滿朝氣、充滿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進而形成了一種歡樂、熱烈、青春的鮮明意境。我們能從中體會出詩人那種對生活、對人生、對未來的豪情與信念。

開頭寫“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表現對新生活的無限渴望與向往;結尾寫“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對過去的日子不留戀,同樣表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詩人這樣寫,從詩意上看,前呼后應,共同表現對未來新生活的呼喚;從結構上看,首尾照應,結構完整。

《〈青春萬歲〉序詩》詩句簡短,節(jié)奏明快,語言充滿著激情,意象非常鮮明,氣勢樂觀豪邁,很適宜朗誦,這與詩歌思想情感的激昂是一致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里頭有

4. 青春萬歲的詩歌

青春萬歲 序詩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fā)軟,

多嚴峻的戰(zhàn)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5. 青春萬歲 王蒙

《青春萬歲》是王蒙的小說,不是詩,明白?只有一個序詩好不好,暈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fā)軟, 多嚴峻的戰(zhàn)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6. 青春 萬歲詩歌中描寫青春時期內心感受的詞語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錢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在那小船上的歌聲,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想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青春萬歲》

是這首吧?

答:熱烈、溫暖、遐想、迷離、渴望、驚奇、興高采烈。

我也在做,回答晚了,見諒。

7. 誰給一篇描寫青春的詩歌,名字為:《青春萬歲》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纓絡,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的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fā)軟,

多嚴峻的戰(zhàn)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青春萬歲!!

8. 青春萬歲原文

青春萬歲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fā)軟,

多嚴峻的戰(zhàn)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9. 寫青春的名句,曠世奇才

青春萬歲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制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 編制你們。

在那小船上的歌聲,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討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在轉眼過去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心愿迷離,象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都不淡漠。

蘇州近代有哪些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qū)共出文狀元45名,占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戰(zhàn)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于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后又續(xù)增名賢600余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圣”。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后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云并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jiān)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zhèn)ィ傲ā本珎洹S霉P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并稱“顧陸”。平生愛畫古圣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后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蕩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于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圣”。張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筆,甚至以頭發(fā)濡墨而書,酒醒后,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后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圣”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征,生動傳神,對后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圣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云:“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于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qū)角直鎮(zhèn)),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yè)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yè)生產。他在蘇州還創(chuàng)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于不辱使命,全節(jié)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志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qū)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斬于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鐘(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鐘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后有十三萬五千余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筑,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guī)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qū)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后學宋元,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于周臣;后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xiāng)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后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秾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xiāng)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后,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鄉(xiāng),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涌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游,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云:“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于吳寬,學書法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并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wěn),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zhèn)洹R嗌苹ɑ堋⑻m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昆曲“水磨腔”創(chuàng)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huán)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譽為昆曲的“鼻祖”、“曲圣”。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并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chuàng)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fā)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后,專事劇本創(chuàng)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余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并對后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后的情節(jié)全部刪除,并續(xù)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圣嘆與一些秀才于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xiāng)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zhèn)壓,逮捕諸生5人,金圣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于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后收藏書籍8400余冊,并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云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制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后人《鏡史》1卷,對后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制造技術的發(fā)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y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chuàng)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yè)醫(y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藥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y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y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yè),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xiāng)后,在蘇州創(chuàng)建光裕公所(后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后遷居蘇州城區(qū)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后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于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并以詩名。曾筑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后歸居蘇州城區(qū)。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于“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y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于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于醫(yī),長于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fā)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于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fā)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壽,晚署雪宧。杰出的蘇繡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繡。8歲繡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繡相輔。沈精心繡事,創(chuàng)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繡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繡制的《意大利王后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yè)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繡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于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yè)于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后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yè)于草橋中學,先后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圣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創(chuàng)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后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chuàng)美術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什么是西方的意識流

意識流 概述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tài)的文學作品。“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匯,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什么叫意識流?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征主義” 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chuàng)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chuàng)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xù)流動的性質。他在1884年發(fā)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 “流水”。他說:“意識并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后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fā)。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它能使感覺中的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文學家,并被他們借用、借鑒,從而進入文學領域,作用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從而導致“意識流”文學的產生。

實際上,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并非意識流文學產生的惟一誘因。與其他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產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在新的經濟結構體系中,人對自我重新定位后被開掘出的—片文學新領地。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流行開來的西方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又為意識流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依據。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沖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惟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在他看來,潛意識應該成為文學的表現對象,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東西;打破傳統的時間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另一位深刻影響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意識流文學的理論家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無疑為意識流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張目。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于潛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意在反撥“人是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認為潛意識乃至無意識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動機出自人的本能沖動;人類的本能沖動經常受到社會規(guī)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就是沖破理性,發(fā)揮本能沖動的過程,借此釋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力比多)。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于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并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于人物持續(xù)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松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愿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準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普魯斯特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于世。 [編輯本段]意識流文體的基本特征 意識流文學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于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chuàng)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fā)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fā)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而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憶”,向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于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義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guī)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并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于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fā),意識流作家把創(chuàng)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于小說情節(jié)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jié)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fā)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chuàng)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fā)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于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于“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于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來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待,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如小說第一章《1928 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里鉆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鉆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鉆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括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繃繃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口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fā)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伙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繃繃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凱蒂說。不然會凍壞了。快過圣誕節(jié)了。你不想讓你的手凍壞吧,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爾許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廝,迪爾西的大兒子。前后有三個黑小廝服侍過班吉。1905年前是威爾許,1905年以后是迪爾西的小兒子T?P?威爾許,“當前”即1928年則是迪爾西的外孫勒斯特。福克納在小說中用不同的黑小廝來標明不同的時序。)

由于作家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如實地呈現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記憶和聯想等作用下出現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tài),所以讀者能始終體驗作品人物所經歷的那個時刻——心理時間。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寫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朧的情態(tài),其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顯示出意識流動的不間斷性.

意識流文體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于記敘文體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字先天優(yōu)勢讓它更適用于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于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于過于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金弢——相遇漢堡關愚謙(書稿修訂)

我進單位處理的第一個卷宗就涉及關愚謙,他是我參加工作后認識的第一位海外華人。

先說幾句聊以背景交代:一九七七級我進北外德語系,讀了本科加讀研,一晃七年,一九八五年一月進文化部。那年四月,中國作家協會將接待文革后來自西方國家的第一個作家代表團———西德作家代表團,其實全團均是西柏林的作家。聯邦德國意在通過跟中國于文化上的接洽,博取中國對西柏林政治地位歸屬的認同,團里其中有漢學家顧彬。

中國作協因文革后剛恢復工作,缺乏外事干部,故來文化部借翻譯,候選人須具備兩條:德語口語和日耳曼文學,中國文學知識僅作參考。

因十年文革“讀書無用”,加之對外交流的中斷,文革前的老大學生十年德語未曾開口,口語必定荒疏,已很難上口;工農兵大學生沒有日耳曼文學專業(yè)一說。碰巧我剛從學校出來,學了七年德語,口語正熱和,北外又是聽說領先,專業(yè)又是日耳曼文學,加上我酷愛中國文學,符合作協要求,有幸被入選,跟文化部一位老大學生擔任中德文學研討會的口譯。

我跟那位翻譯不一樣,我是從原單位全脫產,在作協外聯部協助工作,處理接團的日程安排,同時著手同年六月中國作家團對西德的回訪事宜,輔助組團參加“西柏林地平線藝術節(jié)”,并順訪聯邦德國幾大城市,其中就有漢堡。

在訪漢堡的安排中,對方文化局的來函提到了“關愚謙”的名字。從文革以來至文革以后,關愚謙一直是個敏感人物。

我調來相關檔案,關鍵信息如下:關曾任職中國對外友協,從事外聯工作,文革期間利用工作之便,私取日本訪問團員的護照,冒名頂替蒙騙出關,逃離中國后先至開羅,后轉巴黎 ?

是時負責對外友協工作的是廖承志。此重大外事事故發(fā)生后———據說是建國以來的首例———廖受到中央的嚴厲批評,勒令其必須圓滿處理此案。廖隨即通報外交部,授權各駐外使領館,全權實施中央決定。

廖大為光火,說:天大的責任由我承擔,就是出了人命也算我的!中國駐開羅使館去機場截人,未成;從而通知駐巴黎使館,但據稱,關在去巴黎的飛機上向法國政府提出政治庇護。法國后來根據關本人的意愿,其輾轉到了漢堡,(這段過門關節(jié)有待考核)。

據悉,到漢堡后,關吃盡了“人間苦”,什么活兒都干過,在碼頭還扛過大包,身體力行了上海人特有的堅毅耐勞、服屈認命的性格。到了八十年代初,乘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關幾經想回國看看,都被拒簽。他到波恩不行,轉去美國、加拿大照樣不行,據稱,沒有廖的點頭,這個“叛逃分子”休想回國。

因為改革開放的需要,政策變得寬松,內定與關愚謙的接觸不再是鐵板一塊,但不許過密,不能主動。

一九八五年,陣容龐大的中國作家團,王蒙為團長,張潔、北島、舒婷、張抗抗等一行十六人到了漢堡,二十年過去了,關以為是接近國人親近祖國的機會到了,通過漢堡文化局向我們作家團發(fā)出了家訪的邀請,結果被拒。當天晚上大家在漢堡水塔高樓上觀焰火,關也來了,但彼此沒有靠近,相隔十幾米,互相望望,場面很尷尬。

第二年王蒙當了文化部長,但續(xù)任作協副主席,因他來過西德,有不少德國友人的賀電、賀信寄到作協,其中一封是關的。一般的外賓來信,我們作協外聯部就代為處理了,碰到特別來函,出于尊重,就先請示。因四個德語國家的文學交流是我的職責范圍,所以關信先到了我手里。我去電話請示,把信給王蒙讀了一遍,王蒙說:“你們處理就行了。” 信的內容已記不清了,只記得信的抬頭是:王蒙部長大人;落款是:小關在此有禮了。

從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七年,作家團王愿堅(**《黨的女兒》、《閃閃的紅星》作者)、路遙等一行,詩人公劉團及其他的作家團到漢堡,關均未提過要跟我們見面,不知是否因為第一次被拒吃了閉門羹的緣故。

直到一九八八年,也是我來德國自費留學前的最后一兩次出訪,瑪拉沁夫、鄧友梅分別為團長,從維熙、王安憶、莫言、高曉聲、魯彥周等每次十來號人參加漢堡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留居海外的劉索拉、高行健、馬德生等從巴黎或美洲前來,海內外作家在旅館一起吃專門訂的中餐。這次關又對我們發(fā)出了邀請,這回我們同意了,但那些海外作家沒有同時被邀請。去他家之前,我和瑪拉團長先去了他的辦公室。進門時,團長說,這是關教授的官邸。關回答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關在家給我們準備了意大利面,飲品都是果汁一類的軟性飲料。見大伙兒來了,他用上海話對我說:嘠都儜,哈都哈煞了(這么多人,嚇都嚇死了)。我上海話不好,但能說,聽懂沒有絲毫的問題。來賓濟濟一堂,中外參半,沒見到夫人出面,或許在場,但不認識,沒有正式介紹。

關公寓樓里住著一對中男日女的留學生,學音樂的,餐畢,關請他們給客人表演古琴曲,還讓我即興翻譯了《平沙落雁》曲名。告別前,關讓作家們在家庭記事簿上留言。高曉聲寫了:“同是一個“漢”; 莫言的留言:“吃完面條聽古琴”,讓在場的大家忍俊不禁。

關的背景特殊,當時的國情特別,文革雖然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思想意識尚存,出國時,每個人都極為謹慎。跟關這樣的人打交道不事先請示太危險。八十年代,作家出國連看一場性**都不敢,盡管大家都想看。人人心照不宣,回國閉口不談,事先捏估好,萬一被發(fā)現,就說不是蓄意,而是誤入不當之地;誰敢走漏風聲,大家攻守同盟說是他的提議。

關愚謙事件是歷史的產物,這種事情發(fā)生了就發(fā)生了,成了一段史實,也是歷史的本身,繞是繞不過去的,是無法再能被人的意志所左右。

關出國那么多年,我們在中央單位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有什么對國家不利的話,沒有一點反動言行,包括剛到西方最初的那幾年,不同于個別流亡人士。說明他的心一直還是在中國。我們這文革過來的一代人把政治生命都看得很重。

再者,國內對他的態(tài)度和事態(tài)的發(fā)展從開始的徹底抵制到后來的越來越親近,直到現在他成了國內的大紅人兒,成了中國作家協會的座上客,中國作協舉辦的《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還特邀了他。這些是否都意味著對他的過去以某種形式作了了結?是否算作一個官方的姿態(tài)?———他在海外的一生細細品味起來,為常人所不能望其項背。

照他自己的話,“當初如果沒逃成,中國便多了一個刀下鬼”;如果不走,他這個老右派文革中又受一茬罪,也難說能保全性命。那段經歷一直是關揮之不去的心病。看得出他最后的十幾年、二十年的文字風格,時而刻意言過其實、時而刻意矯枉過正的愛國姿態(tài),都欲想表明那段歷史的反面,以洗雪往事。最后是否真的完全解脫,還是個問號。

這兩天我時時在關注、搜尋官方的動態(tài),希望能看到一篇正面報道,哪怕是一則短短的消息,文中有那么兩句美言足矣,這樣關的一頁就算翻過去了,逝者也可以安息九泉了。在此讓我們祝愿他身心輕松,一路走好 !

或許鄙人孤陋寡聞,或許身處異域斷了“熱線”,筆者以前似乎從未聽聞過對關的某種官方說法的消息,沒有見過任何文字形式的書面材料。是不是到了該給他蓋棺定論的時候了?

今天寫的這段早想寫、本該早寫的文字在腦海里徘徊了十幾年,幾度舉筆又輟,想著畢竟這是人的一個痛處,是讓人不愿回首的往事。寫早了,又何苦難為人呢?

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終極關老的一生,是個重重的加號。

2021年10月31日 修訂慕尼黑 (原稿發(fā)表2018年11月23日)

金弢,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國語學校高中畢業(yè),插隊落戶浙江桐廬儒橋村,1977級考入北外德語系,1981級北外德語讀研。1985年1月進文化部, 1985年3月進中國作家協會,任職作協外聯部,曾歷次參與組團王蒙、張潔、莫言、路遙、魯彥周、高曉聲、從維熙、張抗抗、公劉、鄒荻帆、王安憶、北島、舒婷等等作家并隨團出訪德國及歐洲諸國。八十年代末獲德國外交部、德國巴伐利亞州文化部及歐洲翻譯中心訪問學者獎學金,赴慕尼黑大學讀博。現居慕尼黑;

主要文字及譯作有: 長篇小說《狂人辯詞》、《香水》、《地獄婚姻》、2013年編輯出版德文版中國當代中短篇小說集《空的窗》,由德國Spielberg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同時發(fā)行。全書篇幅達三十五萬字,共504頁,寬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為:陳染《空的窗》、陳建功《找樂》、東西《沒有語言的生活》等。2021年7月于該同一德國出版社翻譯出版東西的長篇小說《后悔錄》;

八十年代發(fā)表翻譯及作品:《世界文學》、《外國文學》、《詩刊》、《長江文藝》、《鐘山》、《百花洲》、《文藝報》、《中國婦女報》等等,已發(fā)表20多位德語作家作品的譯文;

來德三十二年,在德創(chuàng)業(yè)二十二年,文學創(chuàng)作及翻譯輟筆三十年。三年前,金盆洗手,回歸文學,寫就新作及翻譯九十余萬字。至今筆耕不輟;

幾年來文字散見歐洲等各大華文報刊; 《歐洲新報》、《歐華導報》、《德國華商報》、《洛城小說報》等。

01· 《圣力姑娘》(小說)(廣西文學,2019年第7期);

02· 《保羅?策蘭杏仁詩譯及后記》(南方文學,2019年11月刊);

03· 《痛憶路遙》(三峽文學,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長路》———德文版《空的窗》走過漫長曲折(南方文學,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緣和我們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學,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陸游》 (人民日報海外版、天津文學,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學,2020年第12期);

08· 《記憶里的王元化》(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話說莫言———時空跨越三十年》(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兩位同胞》(中國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長尾》(小說)(向度文學,人間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庫恩》(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詩》(中國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黃》(小說,賀州文藝,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說,賀州文藝,2021年第一期);

16· 《漢學家?guī)於髡Q辰137周年,憶與其遺著的一段緣》 (中國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風十里薺菜鮮》(散文,戀愛、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憶施瓦茨》(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我陰差陽錯進作協》(南方文學,2021年第三期,雙月刊);

21. 《歲月》中篇小說 (四川文學,2021年第七期);

22. 《我的香水緣》 散文(西部文學,2021年10月第5期雙月刊);

23. 《小個子男人》 翻譯小說,德國: 馮·席拉赫(西部文學,2021年10月第6期雙月刊);

24. 《朋友》 翻譯小說,德國: 馮·席拉赫(西部文學,2021年10月第6期雙月刊) 等。

投訴 修改 刪除 僅自己可見

周洋2010冬奧會速滑資料

短道速滑運動員

周洋(1991年6月9日—),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強項是1500米,多次奪得世界杯分站賽的冠軍,在溫哥華冬奧會上以一敵七奪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隨后又和隊友聯袂獲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周洋

性別:女?

籍貫:吉林省長春市

生日:1991年6月9日?

身高:1.65米?

體重:57公斤?

項目:短道速滑

令人感動的冠軍感言:“讓我爸媽生活得更好一點”

輝煌戰(zhàn)績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軍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團體接力冠軍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500米第五名

2009年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運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軍

2008年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錦賽單項賽女子1500米接力冠軍,500米亞軍,1000米亞軍,3000米接力季軍

2008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錦賽團體賽冠軍局長,看看!難道周洋心里沒國家?

2007-2008賽季?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哈爾濱站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日本站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成員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荷蘭站女子1500米季軍,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加拿大站女子1000米冠軍,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意大利站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美國站女子1500米冠軍(并以2分16秒729的成績刷新了世界紀錄),女子3000米接力亞軍

2006年短道速滑世青賽女子超級1500米冠軍,女子1000米季軍,女子2000米接力金牌

2006-2007全國短道速度滑冰聯賽長春站女子1000米冠軍。

2007年長春亞冬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

溫哥華冬奧會戰(zhàn)報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北京時間2月25日,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繼續(xù)展開激戰(zhàn),在萬眾矚目的女子3000米接力決賽里,由王蒙、周洋、孫琳琳和張會組成的中國隊以4分06秒610奪得冠軍,并且打破了世界紀錄,第一個通過終點的韓國隊因犯規(guī)被取消成績。從1992年開始,中國短道速滑女隊冬奧會六次沖擊接力金牌,近20年來終于圓了金牌夢。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得主。作為唯一進入決賽的中國選手,在高手云集的8個人的擁擠跑道上(在歷屆冬奧會和世界杯等比賽中非常罕見)承受住了巨大的壓力,在受到美國選手凱瑟琳干擾的情況下,冷靜堅韌、奮力沖擊,以傳奇般的爆發(fā)力戰(zhàn)勝了包括三名韓國選手在內的多國集團,令人嘆為觀止(并以2分16秒993刷新奧運會記錄),為中國隊奪得在本屆冬奧會的第三枚金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一屆冬奧會中奪得三枚金牌。周洋的這枚金牌也創(chuàng)造了另外兩個紀錄,她打破了韓國選手連續(xù)兩屆壟斷,成為中國短道歷史上首位短道速滑1500米冬奧金牌得主。也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18歲)。

家庭狀況

重獎在冬奧會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運動員,這是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通行做法,這無可非議。但奪冠前無人問津,拿金后扎堆獻花的現象,使人多少有點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拿周洋來說,在本屆冬奧會之前,周洋家里的收入主要是靠她的父親經營**投注站,而周洋的月工資也只有500元。因此,在奪冠后激動不已的周洋接受電視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會改變很多,首先肯定會讓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讓我爸我媽生活得更好一點。”家貧出孝女,周洋這一番真誠實在的話語,令電視機前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周洋的話也表明,周洋家里雖然并不富裕,但她從小并不缺少關愛。周洋的家位于長春市一個有20多年歷史的老小區(qū)內,一棟紅色的老式樓房,幾乎所有的鄰居都換了塑鋼窗,只有周洋家還是老式的鋼窗。周洋的父親周繼文和母親王淑英都腿有殘疾,都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家庭收入基本靠夫妻倆給別人打短工。家里最困難的時候,周繼文就拎個冰糕箱子,在周圍的小區(qū)和學校里賣冰糕,一天也賺不了幾個錢。所以,周洋總是穿別人的舊鞋,常常磨出水泡。在周洋8歲的時候,老師為鼓勵周洋奪冠,說:“你若是能拿冠軍,我就為你買一雙溜冰鞋。”為她買了一雙單排旱冰鞋。這雙旱冰鞋花費800元,差不多是家里兩個月的收入。為了供周洋繼續(xù)滑冰,父母親開設了一個**投注站。談起這個投注站,周繼文說:“當時實在沒有什么出路,更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就連周洋在學校的住宿費都拿不出,真是沒有辦法,我跟親戚借了些錢,開了這個**投注站,總算是可以把三口人的嘴喂飽。”母親王淑英說:“我當時就靠給別人織毛衣,但這點兒錢真是太少了。”于是,在周洋家的窗前掛了一個大大的**投注站牌子,家里一個房間用來做投注站,另一個房間三口人住,60多平方米的小屋既是**投注站,也是一個溫暖的家。

周洋未感謝國家挨批

[1]?周洋得到冬奧會冠軍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然而在采訪的過程中周洋并沒有首先感謝國家,而是感謝自己的父母;對此,被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批評。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參加全國政協體育界別分組討論,談起有運動員奪冠后感謝父母,于再清說:“小孩兒有些心里話沒有表述出來”,運動員得獎感言“說孝敬父母感謝父母都對,心里面也要有國家,要把國家放在前面,別光說父母就完了,這個要把它提出來。”他表示,要加強對運動員的德育。一席話激起千層浪,在網友熱議冬奧冠軍被體育總局批評的同時,各路名嘴也對此事件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感想。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對于一個90后的小姑娘來說,要求未免太苛刻了。

冬奧會短道速滑雙料冠軍周洋做客一門戶網站時表示周洋在接受網站訪談時,被主持人問及奪冠后要感謝的人,“最想說的就是感謝。感謝國家給我們提供了那么好的條件,讓我們有這么好的條件去征戰(zhàn)奧運會,也要感謝支持我們的人,感謝教練,感謝工作人員,感謝我爸媽。”細心的網友發(fā)現,繼網上熱議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稱冠軍應該首先感謝國家后,周洋再講感謝語時,把爸媽排在了最后。而在兩會上政協體育組小組討論前,眾多委員則為于再清鳴不平,都表示所謂“先感謝國家”報道失實。記者連線周洋父母,其父母表示周洋年齡小、經歷少,希望領導不要挑字眼,“當然,爹媽培養(yǎng)完,最后不都歸國家了嗎?始終是為中國爭光。”周洋母親王淑英稱,她和周洋再交流時,會告訴她先感謝國家,后感謝父母。

周洋傷勢牽動人心

周洋的傷勢一直牽動人心。昨日,記者經過多方了解,最終確定周洋只是腳踝扭傷,并沒有出現骨折等現象。

“開始我還以為孩子在安慰我,后來聽隊里的領導說了,確實只是腳踝扭傷,這我才放心。”昨日,周洋母親王淑英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語氣也比比賽當天晚上輕松了不少。

不過,昨日從保加利亞傳來消息,由于王蒙在本次女子短道速滑世錦賽前的訓練中不慎把手割傷,而因傷缺席了冬奧會的另外一位主力選手劉秋宏恢復不算理想,周洋的受傷使得中國女隊雪上加霜。三位主將受傷病困擾,主教練李琰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女隊決定退出即將開始的意大利世界團體錦標賽。但男隊參加團體賽的計劃不變,我省選手梁文豪將繼續(xù)為中國男團出戰(zhàn)。

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國務院于2010年4月24日下發(fā)《關于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周洋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據悉,共有2985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體育界包括冬奧會冠軍王蒙、周洋,花滑金牌教練姚濱,CBA衛(wèi)冕冠軍廣東宏遠隊長朱芳雨等在內的21人獲此殊榮。

唐、宋、元、明、清時候的著名畫家

唐代畫家:

韓滉(723~787)

中國唐代畫家。字太沖 。長安(今陜 西西安)人。曾任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博雅多才,工書法,善鼓琴。繪畫師法陸探微,擅畫人物、農村風俗及馬、牛、羊、驢等,作品多反映唐代的文人生活及農村的生活習俗。今有《五牛圖》傳世

張萱,

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藝術活動主要集中在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張萱供奉于內廷,在集賢院中任畫直,司宮廷畫家之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于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

周昉,

中國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出身貴族。周昉見于記錄的最早活動時間是唐代宗大歷(766~779)年間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長史。最后見于記載的活動時間是德宗貞元(785~804)奉詔畫章敬寺壁畫。

顧閎中(約公元910--980年)

活躍于南唐時期,是后主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善畫,獨見于人物,“是目識心記”的高手。畫風沿承唐代仕女傳統,并創(chuàng)立五代清秀娟美形象的造型特征他的作品傳世只有《韓熙載夜宴圖》,但卻以“孤幅壓五代”的氣派存留于世。閃耀著永不熄滅的藝術之光。

吳道子(約686~760前后)

中國唐代畫家。后改名道玄,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少孤,生活貧寒。早年為民間畫工,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省滋陽縣)縣尉,不久堅辭而去。以后,他浪跡東都洛陽,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后專工畫,并在寺觀從事壁畫制作。開元年間(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宮廷作畫,先后任供奉、內教博士,官至寧王友。他奉詔繪制了一些歷史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同時常在長安、洛陽作壁畫,觀者如堵,名聲廣播。天寶年間(742~756),他奉詔游蜀歸來,在大同殿畫出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風光。玄宗因之稱羨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758年以后,其事跡不詳。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致,富有表現力。

宋代畫家

張擇端

宋代著名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誠)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圖畫院任職。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梓州(今四川鹽亭)人。他是一位著名畫家,是當時日益興起的“文人畫”風潮的代表。他好畫水、石、松、竹,尤長于墨竹,主張畫竹者頭腦里要先形成一個完整、生動的竹的形象,然后揮筆圖寫,一氣呵成,漢語成語中的“胸有成竹”一語便是蘇軾對他這一繪畫理論的概括。他創(chuàng)造了以濃墨畫葉面,以淡墨畫葉背的竹葉畫法,在后世影響較大。其傳世畫作有《墨竹圖》,現藏臺灣臺北市故宮博物院。文同是蘇軾的從表兄,兩人關系很親密,經常一起討論切磋詩文書畫的技藝。在繪畫方面,蘇軾還是文同的學生。蘇軾藝術理論上的一些重要見解,不少受到了來自文同繪畫成就的啟發(fā)。

范寬

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呼范寬。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畫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后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李成為北方畫派之代表。范寬的作品以關陜一帶真山真水為描寫對象。他強調師法自然的同時,突出獨創(chuàng),而不是拘于師承某家。他常往來于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對關陜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繪。記載中說他長于表現四季景色、行旅和“風月陰霽難狀之景”、“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畫法上的特點是“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愛用“點子皴”法。與關仝、李成形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后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黃庭堅(1045~1105)

中國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后以修實錄不實,遭到貶謫。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在創(chuàng)作上,黃庭堅奉行“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冷齋夜話》載黃庭堅“奪胎換骨”之法,被江西詩派效法,在宋代影響頗大。所謂取古人陳言點石成金,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推陳出新,“以腐朽為神奇”。但“奪胎換骨”說不見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張,他有“文章最忌隨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詩歌上“獨立門戶”,終于以其獨特的詩歌風貌卓然自立。其存詩一千五、六百首,內容豐富,風格奇拗,如表現百姓疾苦、關心時政的代表詩作有《流民嘆》、《次韻寅庵》、《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次韻子由績溪病起》等。另如寫景、寄識、遣懷、贈答、題畫等抒情詩,集中體現了黃詩的獨特個性。古體詩《題竹石牧牛》、《次韻子瞻寄眉山王宣義》, 命意新穎,筆力奇崛。七言律絕詩《登快閣》灑脫坦蕩,《寄黃幾復》情思纏綿,《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摹寫江南勝景,《清明》寄托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詩風思致幽遠,情趣深濃,確為佳作。其獨樹一幟的詩之個性,還體現在其詩立意深曲,章法細密,起結無端,出人意表,精煉句法,點石化金,下語奇警上。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等。黃庭堅發(fā)展了韓愈、杜甫偶一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調反常,句法變更強化詩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漁網歸來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真可謂“奇健之氣,拂拂意表”。山谷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詩法,矯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麗靡,形成瘦硬峭?、老樸沉雄的詩之主調。方東樹稱之為“英筆奇氣,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過分追求奇拗,也難免有晦澀生硬之弊。

巨然

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鐘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隨后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并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fā)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郭熙

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宋神宗時期。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擅山水,初自學,后師法李成,頗受啟發(fā),筆法大進。以繪畫供奉宮廷,頗得宋神宗趙頊賞識,被授以書院藝學,后升遷待詔。負責考試畫工,鑒定宮中藏畫等。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qū)、季節(jié)、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chuàng)造出極其豐富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于影塑,在墻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鱽醒的細致季節(jié)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子郭思,亦善畫,長于鞍馬,山水。

姜夔(約1155~約1221)

中國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終身布衣。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姜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有名。有詞中之圣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其詞內容豐富,有詠嘆時事,感念舊游,描寫旅況,眷懷戀人,詠物寄情等,如〔揚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煙”、〔長亭怨慢〕“漸吹盡 ”以及傳世名作〔暗香〕、〔疏影〕兩首詠梅詞。姜詞風神瀟灑,格調高曠,素淡幽遠,簡潔醇雅,以清冷剛健的筆力開創(chuàng)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 ,對史達祖、吳文英亦有影響。他有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彈奏,是詞和樂的合集。

李公麟(1040~1106)

中國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曾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臺檢法、朝奉郎。后因病辭官,隱居桐城龍眠山莊。李公麟博學多才,富文辭,有建安風格;工書法,得晉宋人韻致;家富收藏書畫古器,精于鑒賞,為修養(yǎng)全面的文人畫家。擅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亦精于臨摹。其畫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后廣泛師法歷代名家。他師古能化,以為己有。他將過去的線描粉本(草稿),加以發(fā)展提高,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力與表現力的藝術形式——白描。他重視對客觀物象的觀察與體驗,所畫人物能成功地表現其不同地區(qū)、民族、階層的特點,且各具神態(tài)形貌,性格突出。畫道釋人物,將觀音、維摩詰描繪成人間少女和現實中的文人士大夫,使宗教繪畫進一步世俗化。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等傳世。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常熟大義人。本姓陸,名堅,因幼時父母雙亡,被寓居常熟小山之永嘉黃氏收為養(yǎng)子,遂改姓名。自幼聰穎,后精書法繪畫,善散曲。曾做過浙西廉訪使徐琰及中書省平章政事張閭書吏,一度被誣入獄。旋入"全真教",往來于杭州、松江、蘇州等地賣卜。晚年徜徉虞山及富春間致力于山水畫寫生,創(chuàng)淺絳設色之法,自成一家,畫作為世所推崇。后人將其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位列其首。著有畫論《寫山水訣》等。

元代畫家:

王蒙(?~138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后死于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后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chuàng)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余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郁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吳鎮(zhèn)(1280~1354)

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浙江嘉興人。博通經史,旁涉佛道,一生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長于草書,師法懷素、楊凝式,《秋江漁隱圖》宛轉遒麗,自成一家。擅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有變化,作品多畫漁父和隱逸題材 ,畫山石用長披麻皴,水墨渲染,濃墨點苔,墨色濃淡濕潤,富有變化,意境幽邃,風格沉雄郁茂。墨竹取法文同、高克恭,濃墨禿筆,勁利沉著,氣勢渾厚豪邁,風格獨特。吳鎮(zhèn)的山水畫對明清繪畫有很大影響,被畫史列為元四家。有《雙檜平遠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竹譜》冊等傳世。其詩文被后人輯為《梅道人遺墨》、《梅花庵稿》。

倪瓚(1301~1374)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字元鎮(zhèn),號云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等。常州無錫梅里只陀村(今江蘇無錫梅里鎮(zhèn))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為避戰(zhàn)亂,散盡家資,遁隱五湖三泖間,寄興書畫。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潔癖,世人稱之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fā)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fā)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

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zhèn)洌鼙憩F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chuàng)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于心,后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余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fā)展,其梅枝干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

唐棣(1296~1364)

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并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tài)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明代畫家:

藍瑛(1585~ )

中國明代畫家。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又自號東郭老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畫為生。擅山水,初師黃公望,后又師法郭熙、李唐、馬遠、夏圭、沈周以及米芾等,功力深厚。曾游歷大江南北。其畫或作淺絳,筆墨爽勁疏宕,氣勢博大,畫風蒼秀;或為青綠,作沒骨法,以石色寫山石樹木,而不勾勒,色彩濃麗奪目。亦能畫花卉,兼工帶寫,頗富生趣。藍瑛在明末影響很大,師承者甚眾,為武林派之創(chuàng)始人,亦有人稱其為浙派殿軍。有《秋山紅樹圖》、《江皋話古圖》、《白云紅樹圖》等傳世。子藍孟、藍深亦善畫。

戴進(1388~1462)

中國明代畫家。浙派創(chuàng)始人。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畫工家庭,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后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跡江湖,賣畫為生。擅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宋元,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fā)展了馬遠、夏圭傳統。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工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兼長。戴進的繪畫在當時影響極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蛺蝶圖》、《三鷺圖》等傳世。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

陳洪綬(1599~1652)

中國明代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浙江諸暨

)人。性情孤傲倔強,崇禎時為監(jiān)生,召為內廷供奉,不就;明亡后,清兵入浙東,出家為僧,號悔遲、老遲。善詩,工書法,長于繪畫。擅人物、山水、花鳥、竹石等,以工筆人物著稱。其人物初師藍瑛、李公麟,而又能變化發(fā)展。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夸張,或變態(tài)怪異,性格突出。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于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北方的崔子忠并稱南陳北崔。有《荷花鴛鴦圖》、《升庵簪花圖》、《嬰戲圖》及《九歌圖》、《水滸葉子》、《西廂記》、《博古葉子》等木刻插圖傳世。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筮儀象解》等。

文徵明(1470~1559)

中國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初名璧,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詩文、書畫,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中年后以歲貢生薦吏部考試,授翰林院待詔,4年后辭歸故里,以詩文書畫自娛。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其山水師法沈周、董源、趙孟?、王蒙、吳鎮(zhèn),多畫吳中山水,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作品早年以工細為主,中年后粗細兼具,但細筆是其主要面貌。其畫景致平和恬靜,構圖層疊而上,筆墨清秀含蓄,蒼勁秀潤,天真生拙,富有書卷氣,反映了文人的審美情趣。人物師法李公麟,筆致細秀,風格清雅高古。花鳥蘭竹,筆墨勁健而秀逸。其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尤精行、楷,取法晉唐宋諸名家,筆致遒勁,書風清俊秀逸。與祝允明、王寵合稱吳中三家。文徵明繪畫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湘君湘夫人圖》、《林榭煎茶圖》、《惠山茶會圖》、《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 、《真賞齋圖》、《溪橋策杖圖》、《古木疏篁圖》、《春深高樹圖》等傳世,書法有墨跡《上吳愈尺牘》、《真賞齋銘并序》、《南窗記》、《詩稿五種》冊、《西苑詩》等傳世。

唐寅(1470~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 ,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少時讀書發(fā)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后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后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fā)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后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tài)優(yōu)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沈周(1427~1509)

中國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生未仕,為人寬厚,工詩文、書法、繪畫,享譽極高。出身書香門第,曾祖與王蒙友善,父、伯皆為文人畫家,他自幼學畫,擅山水、花鳥、人物,以山水最有名。山水早年得杜瓊、劉玨親授,主要師法王蒙,所作多盈尺小幅,筆法細密。中年后轉師黃公望及宋代諸家,作品也始拓為大幅,用筆勁健,頗具骨力。晚年又醉心吳鎮(zhèn),筆墨粗簡,蒼勁渾厚,秀潤雄逸,意境清幽淡遠,同時講求詩書畫的有機結合,豐富和發(fā)展了文人畫的筆情墨趣。作品多畫江南山水,注重師法造化。其花鳥,形象寫實,筆墨簡括厚潤,畫風質樸。沈周的繪畫在明清時影響很大,創(chuàng)繪畫中的吳門派,并被后世列為明四家之一。有《廬山高圖》、《仿董巨山水》、《東莊圖》冊、《滄洲趣圖》等傳世。著《客座新聞》(已佚)、《石田集》等。

仇英

中國明代畫家 。江蘇太倉人。一說生于弘治七年(1494),卒于嘉靖四十年(1561)或嘉靖三十一年臘月前;一說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居蘇州。出身低微,初為漆工,后改學畫,初從師周臣,結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畫家,對其提高文藝修養(yǎng)和畫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在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遍觀項氏所藏歷代法書名畫,并加以臨摹,潛心鉆研,終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獸、界畫,亦精于臨摹,均技藝精湛。其山水師法趙伯駒、趙伯骕,作青綠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細密,色彩濃麗明雅,境界宏大繁復。人物畫分細、粗兩種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線條流暢、圓勁、細秀,造型準確,色彩清艷而具文雅之致;后者師承馬遠、杜堇、吳偉,筆法勁健,造型簡潔,畫風豪放灑脫。仇英以畫工身分步入畫《吹簫引鳳圖》壇,經過刻苦鉆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其畫既有職業(yè)畫家技藝精湛, 造型準確的長處,又具文人畫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后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稱明四家,被視為吳門派的代表人物。有《桃源仙境圖》、《劍閣圖》、《蓮溪漁隱圖》、《摹蕭照中興瑞應圖》、《人物故事圖》、《秋原獵騎圖》、《右軍書扇圖》、《柳下眠琴圖》、《吹簫引鳳圖》等傳世。

好了,今天關于“王蒙留學時間”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介紹對“王蒙留學時間”有更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微信號咨詢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在線報名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fā)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留學指南網,本方將及時處理。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yè)目的。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網站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留學指南網www.cdpvc88.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上一篇:王蒙去美國留學時間_王蒙去美國留學時間表

下一篇:暫無

相關推薦

關注我們

    留學指南網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韩国在线视频 | 美女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免费视频二区 | 国语刺激对白勾搭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1314性欧美 | 日本性色 | www.av在线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 国产精选在线 | 人与动物一级黄色片 | 欧美系列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 | 国产天堂网 | 天天躁天天弄天天爱 | 免费jlzzjlzz在线播放视频 | 久久亚洲人成网站 | 99re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主播 | 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 jizz曰本|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 欧美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一区 | 亚洲天天综合色制服丝袜在线 | 国产精品操| 真人一级毛片 | 激情6月丁香婷婷色综合 | 日本国产视频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 成人性视频在线三级 | 日本福利一区 | 七七国产福利在线二区 | 三级播放 | 免费成人影视 | www.亚洲日本| 午夜精品免费 |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