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日本留學時間_章太炎在日本
如果您有關于章太炎先生日本留學時間的問題,我可以通過我的知識庫和研究成果來回答您的問題,并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資源。
文章目錄列表:
1.日本研究魯迅的一些資料2.魯迅筆下的 壽鏡吾 章太炎 藤野先生 ,各具有什么特點?
3.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啊﹖
4.要魯迅的手抄報圖,,資料
5.章太炎的介紹
6.急求魯迅的資料。
日本研究魯迅的一些資料
魯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后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jié)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jīng)常拿著醫(y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xiàn)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tài)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tài)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tài)度。多年之后,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青年魯迅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后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nóng)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后,他不得不到農(nóng)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nóng)村。在那里,他與農(nóng)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nóng)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jīng)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shù)摹?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xiāng)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并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yōu)異,使他在畢業(yè)后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yī)學啟發(fā)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jīng)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里,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shù)。于是魯迅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fā)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奠定了他后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后的現(xiàn)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后,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巖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fā)出來。在那時,他已經(jīng)在教育部任職,并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fā)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于中華民族現(xiàn)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zhì)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后,魯迅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后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shù)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chuàng)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diào)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xiàn)人生、改良人生的創(chuàng)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分?,魯鎮(zhèn)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quán)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犊滓壹骸分械亩∨e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quán)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quán)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jīng)]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quán)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斗试怼分械乃你?、《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nèi)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征,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于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zhèn)等江南水鄉(xiāng)、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么豐富的內(nèi)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shù)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jīng)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nèi)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fā)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jié)構(gòu)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犊袢巳沼洝放c《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xiāng)》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jié)構(gòu)樣式不同,音調(diào)節(jié)奏也不同?!犊滓壹骸肥悄敲吹膯渭兌掷渚秱拧穭t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nèi)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yǎng)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huán)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nóng),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yǎng)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tài),體現(xiàn)了魯迅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xiàn)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云氣,在空中旋轉(zhuǎn)飄蕩,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nèi)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濒斞缸顑?nèi)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shù)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xiàn)魯迅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半s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xiàn)出它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zhàn)斗的業(yè)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要創(chuàng)造適應于中國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zhàn)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diào)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后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并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chuàng)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jīng)”,它能夠“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fā)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fā)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fā),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發(fā)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xiàn)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xiàn)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gòu)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據(jù),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圣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堆a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xiàn)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并不想繼承、發(fā)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xiàn)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xiàn)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xiàn)嚴肅的主題,創(chuàng)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chuàng)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quán),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制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zhèn)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棒斞傅墓穷^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鄙勘葋喺f:“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p>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魯迅筆下的 壽鏡吾 章太炎 藤野先生 ,各具有什么特點?
從進三味書屋算起,到日本仙臺醫(yī)學??茖W校畢業(yè),魯迅的求學生涯大致為18年。這之間,既學文又學理的魯迅接觸過多位先生。但后來,能夠引起魯迅綿長思念的,僅有壽鏡吾、藤野嚴九郎、章太炎三位。這三個人物,在魯迅筆下寫得各有特點:
壽鏡吾是魯迅小時侯在三味書屋的老師,他為人方正、質(zhì)樸、博學;在當時比較開明,不打罵學生;對學生既和藹又嚴格。但在封建社會里,他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都是守舊的。
藤野嚴九郎是魯迅在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結(jié)識了的日本老師,他對事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治學嚴謹、生活樸素,對弱國學生無民族偏見,更是對魯迅很關懷,常常給予鼓勵。
在魯迅眼里章太炎是一個有學問的革命家,魯迅十分欽佩他反對清王朝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饒”的革命家,他平易近人,民主的作風和態(tài)度。
在這三位中,魯迅最傾深情的是藤野先生。
盡管這三個人物在魯迅筆下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但他們都有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相同點,其中給魯迅很大的教導和鼓舞。
章太炎是魯迅的老師啊﹖
是的。
魯迅在諸多的老師中,最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還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
魯迅的老師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一生致力于講學,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很多,都是當時的一流文人墨客。
章太炎之所以被稱為“章瘋子”,是因為行為不拘小節(jié),我行我素不受煩文縟禮的約束,其實并不是真瘋。小編就為大家聊聊”章瘋子”的瘋言瘋事。
章太炎是看不起康有為借“維新變法”而沽名釣譽。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他更是毫無忌憚地寫道:“載混小丑,不辨菽麥?!闭绿字焙舢斀袷ド现?,且斥其無能,這在當時不啻是石破天驚之論。按照刑律,當屬殺頭之罪。
也因此,清政府認定章為“反清匪人”,命令刑部抓人,別人勸他躲避,他卻說:“革命流血起,流血從我起?!迸c革命知己鄒容一道慷慨入獄,而他“章瘋子”的外號也由此而起。
擴展資料:
章太炎,1869年生人。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散文家、學者。在章太炎的青年時期,他不僅做學問,而且還非常關心時事,遂成為了一名學者兼革命家。1906年章太炎因為從事革命活動被晚清政府通緝,遂東渡日本避難。
在日本的章太炎并沒有閑著,他創(chuàng)辦了《民報》繼續(xù)從事革命宣傳活動,彼時魯迅剛剛來到日本留學,經(jīng)常去章太炎的報館聽課。章太炎淵博的學識及和藹可親的長者風度令魯迅折服,而他的革命精神更令魯迅欽佩不已。
魯迅先生自己都曾說他的諸多老師中,最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還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
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上海灘有一些報刊貶低他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蓋起來。于是,魯迅不顧病重,于逝世前10天寫下了著名的《關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為自己的老師鳴不平。
能讓魯迅在去世前十天還要專門寫文章鳴不平的章太炎到底有多了不起呢?在這里又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故事的主角則變成了章太炎和袁世凱。
都說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這句話可謂是活生生地發(fā)生在了章太炎和袁世凱的身上。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911年11月從日本回國。
起初,袁世凱對章太炎還算“禮遇”。但后來,章太炎敏銳地察覺到袁世凱包藏稱帝禍心,便在文章中予以“提醒”。后來袁果然想稱帝,又生怕章太炎寫文章反對,于是在1915年將其誘至北平囚禁在龍泉寺中。
章太炎被軟禁期間,被袁世凱逼迫寫“勸進書”。章太炎也不含糊,提筆便寫道:“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詞,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予以極刑,較當日死于滿清惡官僚之手,尤有榮耀!”
袁世凱看到章太炎的“勸進書”后氣得鼻孔冒煙,惡狠狠地說:“彼一瘋子,真是頑固不化!”但是事情的結(jié)局卻并不是悲劇,原因是袁世凱雖有稱帝野心,但他對文人還不敢下黑手。1916年袁世凱死后,章太炎被釋放。
參考資料:
要魯迅的手抄報圖,,資料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后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于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shù)產(chǎn)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于四書五經(jīng),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nóng)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xiāng),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fā)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因深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于國內(nèi)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y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shù),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zhàn)斗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質(zhì);在于個性,不在于“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于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zhí)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后又回到故鄉(xiāng)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jiān)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jiān)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yǎng)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xiāng)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chuàng)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fā)表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shù)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fā)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創(chuàng)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qū)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zhuǎn)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chuàng)作,一邊投入新的戰(zhàn)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fā)生,魯迅經(jīng)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fā)展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chuàng)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chuàng)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他是發(fā)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jié)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zhàn)斗,撰寫了數(shù)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遏斞溉肥撬艚o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xù)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diào)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準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云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lián)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后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lián)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xù)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diào)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nóng)先生因詢之曰:“汝愿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愿大家均贏?!?/p>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并搜集圖畫,而對于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xiāng)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渡鐟颉分兴鑼懻?,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后遷皇甫莊、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chǎn)中落,出入于質(zhì)鋪及藥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于功課并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yè)。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于人性及?F
/i?ct=520093696&z=0&tn=baiduimagenewsdetail&word=%C2%B3%D1%B8%CD%BC%C6%AC&in=24772&cl=2&lm=-1&pn=0&rn=1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2%B3%D1%B8&in=17627&cl=2&cm=1&sc=0&lm=-1&pn=26&rn=1&di=442160856&ln=2000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2%B3%D1%B8&in=30574&cl=2&cm=1&sc=0&lm=-1&pn=38&rn=1&di=1549225728&ln=2000
/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C2%B3%D1%B8%CF%F1&z=0&fm=rs9
章太炎的介紹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后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后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1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fā)起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zhàn)。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上海光復后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并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tǒng)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民國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世凱死后被釋放。民國六年(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y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志。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
急求魯迅的資料。
1881年農(nóng)歷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1886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1888年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笔菤q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在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nóng)先生因詢之曰:“汝愿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愿大家均贏。”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92年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在塾中,喜乘閑描畫,并搜集圖畫,而對于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xiāng)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渡鐟颉分兴鑼懻?,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后遷皇甫莊,小皋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chǎn)中落,出入于質(zhì)鋪及藥店者累年。
1896年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艱。
1898年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于功課并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路礦學堂畢業(yè)。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于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臺入醫(yī)學專門學校肄業(yè)。
1906年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jié)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yī)。
1907年是年夏,擬創(chuàng)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拙未印,后為《河南》雜志撰文。
1908年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并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jiān)學。
1911年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fā)表于《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余纂輯謝承《后漢書》。
1913年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是年公余研究佛經(jīng)。
1915年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jīng)》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自四月開始創(chuàng)作以后,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19年一月發(fā)表關于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后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月發(fā)表關于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后收入論文集《墳》。
十二月請假經(jīng)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20年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1年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2年二月八月又?!讹导贰N逶伦g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3年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
同月又?!讹导罚⒆U讹导沸颉F咴伦∥靼仓v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同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shù)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并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小學教員。
1926年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慘案后,避難入山本醫(yī)院,德國醫(yī)院,法國醫(y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于學校,辭職。
1927年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diào)子已經(jīng)唱完!》三月黃花節(jié),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云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于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shù)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shù)潮論》,及《語絲》編輯?!短扑蝹髌婕废聝杂〕?。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侗剂鳌穭?chuàng)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并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shù)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xiàn)代文藝叢書》。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fā)熱。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shù)友發(fā)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nèi)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于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lián)”機關雜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弊》。八月十七日請內(nèi)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shù),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讹导芬院覙蔷坝∷伪?。同月《毀來》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一月二十九日遇戰(zhàn)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nèi)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nèi)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nèi)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比《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quán)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zhí)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于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于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huán)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一月《北平箋譜》出版。五月校雜文《南腔北調(diào)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chuàng)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后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1935年一月譯蘇聯(lián)班臺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并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并作序。十一月續(xù)寫《故事新編》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1936年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xié)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豆适滦戮帯樊叄闯鰰?。二月開始續(xù)譯《死魂靈》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lián)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yī)云胃疾,自后發(fā)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yī)生來診斷,病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陕宰鲾?shù)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xiàn)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chuàng)刊號作小文。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及訪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亙及內(nèi)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好了,今天關于章太炎先生日本留學時間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對章太炎先生日本留學時間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這個話題章太炎先生日本留學時間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