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什么意思?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什么意思?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這句話的出處是:唐代·杜甫《望岳》
該作品的原文如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成白話文如下:
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升騰的層層云氣,使心胸搖蕩;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隱入了山林。
一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作者寫下該作品的時候,當時的背景是怎么樣的呢?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最后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地賞析該作品: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xiàn)。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xiàn)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lián)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yīng)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shù)南胪旧恚斎灰簿邆淞穗p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什么意思
意思為: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賞析: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
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是什么?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詩句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huán)望。
這句是全詩的尾聯(lián),寫望泰山時的感受,抒發(fā)了詩人不畏困難、敢于攀登絕頂?shù)男坌膲阎荆憩F(xiàn)出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具有普遍的激勵意義。
補充說明:
此詩是杜甫登泰山時所作,是杜甫現(xiàn)存詩作中創(chuàng)作年代最早的一篇。《望岳》共有三首,除去這首歌詠了東岳泰山,另外兩首分別寫了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
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出自唐代杜甫《望岳》,原文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yīng)進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來源:百度百科-望岳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上一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作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誰寫的詩
下一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相關(guān)的名勝,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相關(guān)的名勝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相關(guān)的名勝是哪里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guān)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