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長向別時圓什么意思,“何事長向別時圓”具體如何解釋
1、“何事長向別時圓”具體如何解釋
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一、原文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譯文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三、出處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
2、“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出處:《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原文節選: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譯文: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東坡先生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已被人們吟唱了九百多年,月到中秋,詞中意境便不時在我腦海浮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先生叩問青天直抒胸臆,幾多豪邁。這撕心裂肺的吶喊聲換來的卻是蒼天的無言以答,先生是何等寂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仰望茫茫天際,先生作無數猜想,卻無法知道天上是何年何月。
真是人間有限蒼天無限,人的一生匆匆忙忙歧路多多,所能完成的大事正事又有幾件?毛主席也曾感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自古雄才大略之輩誰能沒有幾多傷感和無奈。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先生內心世界的極度矛盾躍然紙上。好個“高處不勝寒”,先生歷經宦海沉浮才有此感嘆,要么隨波逐流,要么特立獨行。
要么不偏不倚,險象環生的官場有誰能自主選擇?現實的名利誘惑與不甘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是先生自身始終擺脫不了的一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天上宮闕的仙女們在月明風清下翩翩起舞,自由自在,這正是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王國、精神世界。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在明月的朗朗映照下,先生酒后的幻覺已不復存在,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稍縱即逝,哪怕做片刻挽留。眼前杯盞狼藉,只身孤影,頓覺無限凄涼。先生此刻已是目光呆滯,潸然淚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先生告誡自己和他人不該有恨,恰恰說明此時他已是恨滿胸口,但恨透了又能怎么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多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呵。萬事萬物不可能至善至美,這才是正確的全面的認識。人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顯得既可悲又可笑。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先生感嘆之余,理性面對人生,憧憬未來。天各一方,彼此要照顧好自己要善待自己,這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比權力金錢美色更值得珍愛與留戀的東西,比如先生眼里的中秋明月。
3、何事長向別時圓什么意思 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何事長向別時圓”出自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原句的意思是: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
4、蘇軾的《水調歌頭》“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意思
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的時候圓呢?
《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亮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為什么偏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首先,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蘇軾和弟弟蘇轍七年未能相見,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寫下了這首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包括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們來看詞的上片,主要是寫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俱是凸顯了性格的豪放和氣魄的不凡,同時又包含了一種對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尋。即頭頂上的這輪明月究竟是什么時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問蒼天給一個答案。
緊接著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則是進一步對宇宙的追尋,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為有疑問,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可蒼天又不會給出答案。所以蘇軾便想著自己去找這個答案,于是便順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即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處在高處美玉砌成的樓宇中受不住寒冷。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