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與顓頊,共工和顓頊是什么關系
1、共工和顓頊是什么關系
顓頊屬于共工后裔。
1、顓頊的基本介紹: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后,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始都窮桑,后遷都商丘。
2、共工的基本介紹:
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炎帝后裔,祝融之子。在早期的文獻中,共工是堯的臣子,之后演變為古帝王、部落首領,后再轉變為神話中怒撞不周山、破壞天體秩序的天神。
共工所處的時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顓頊、黃帝、炎帝等時期,往后則流傳至舜、禹時期。
顓頊和共工的人物評價:
1、顓頊的人物評價:
顓頊也是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先秦典籍《國語》中說他將星與日辰的位置安排于北維,看來他既是人間的帝王,又是天上的主宰,所以才能有這么大的能耐,
他傾全力安定社會。
他將通鬼神的巫卜之事從民間收回帝室,要求百姓專心從事生產,和洽人際關系,可以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意識形態的專制,而這在當時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2、共工的人物評價:
共工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與其他人爭為帝,體現了共工的勇敢、堅強、敢于挑戰權威的英雄精神。他勇敢堅強,敢于挑戰,愿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及崇高的奉獻精神。
共工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格的人物。他既有勇敢、有力量的優點,又有嫉妒和叛逆的缺點。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后,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
2、顓頊和共工的關系
顓頊共工分別為黃帝炎帝的后代,戰爭的結果也和阪泉之戰類似,勝負雙方最后都留在了同一個部落聯合體中。只不過顓頊取代了共工“伯九有”的地位,被尊為“帝顓頊”,共工則“伯而不王”,但仍然長期活躍在歷史舞臺上,此戰可以當做黃帝炎帝戰爭的最終章,歷史也在堯舜禹的帶領下逐漸走向清晰明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屬于發明創造神話,是解析自然的神話。
共工怒觸不周山,又名共工觸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且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西晉張湛《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后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另一個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持,顓頊與共工之間發生了大戰,共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他決心撞斷不周山,以示決心。
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云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
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里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云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
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
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這場大戰。后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么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3、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
出自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中的這篇神話故事。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于是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淮南子》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劉安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庶子,封為淮南王,劉安作為長子,承襲父爵,故亦稱淮南王。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帝位的漢武帝劉徹,反對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于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著錄共分為內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馬”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來源:百度百科--淮南子
4、共工和顓頊是死對頭什么不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共工和顓頊說不上是宿敵關系,而且顓頊是共工的祖父,共工與祝融是父子關系,扯不成什么宿敵。在《山海經》里的共工更是后土的父親,后土是黃帝的八代孫和代黃帝統治大地的神官“句龍”,共工的父親與兒子及孫子都屬于黃帝、炎帝一家。
更準確的說,共工后土祝融為顓頊一脈,那么,顓頊究竟是個什么存在,何德何能是這些上古神的祖父?因為他是天空或天體的神格化,殷宋人說他是天!
顓頊兩字的考據:顓頊是天空崇拜或天體崇拜的神:
顓,頭顓顓謹貌,從頁,專聲;頊,頭項頊謹貌,從頁,玉聲。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