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1、共工怒觸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共工怒觸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如下:
1、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2、翻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這里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塵埃都在這里匯集。
3、注釋
1、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
2、觸:碰、撞。
3、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日不周。”
4、昔者:從前。
5、顓頊(zhuanxu):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7、焉:文中譯為“這,這里”。
8、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9、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2、共工怒觸不周山原文及翻譯
原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神話故事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云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里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云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這場大戰。后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么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驅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長于耍陰謀詭計的部族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在天上對應著一個壞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發,性情十分兇惡,嗜殺成性。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惡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無窮。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鏟除共工。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別愛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凄凄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云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經衰微了。“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伏羲時期,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后來由于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3、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 傳說 。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原文
共工怒觸不周山
出處:《淮南子》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注釋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
觸:碰、撞。
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從前。
而:表順承。
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為:做。
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傾:傾斜。
西北: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北。
移:移動。
焉:兼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文中譯為“這,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
故:所以。
歸:匯集。
絕:斷。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著大地的繩索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 故事 介紹
共工,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
·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載
《列子》又名《沖虛至德真經》,是春秋戰國列子與其弟子門人所做。
記載云:“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煉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只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后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匯集。
《史記》記載
《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記載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于共工氏的九個氏。后來,這里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后代,屬于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之后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后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載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
記載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于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共工怒觸不周山古今點評
1.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屈原《天問》)
4、共工怒觸不周山出自哪里?
釋義: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出處:出自西漢劉安的《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白話釋義: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著大地的繩索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
神話傳說: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
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并為治水發生沖突。于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并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后,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斗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
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層皮,披頭散發,一只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后,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