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生
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生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講解一下“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生”的工作原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將相關資料進行了分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文章目錄列表:
1.廣州大學入學后成為出國留學生或交換生的機會大嗎2.天津科技大學中日合作好嗎
3.蘇州大學算名牌大學嗎
4.北京科技大學杰出校友名單
5.碩博連讀的大學有哪些
廣州大學入學后成為出國留學生或交換生的機會大嗎
國際化辦學,讓你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兼具。
廣州大學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不斷凝練國際化發展理念,創新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廣州市友好城 市建設,從教師培養、學科建設、國際科研合作等方面不斷加強與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對接,逐步形成全球有計劃布點的態勢。學校先后與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交換生項目。如與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美國衛斯理安學院和伊朗馬贊德蘭大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與法國教育部聯合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中法旅游學院;與美國衛斯理安學院合作建立了廣州大學衛斯理安學院,全面引入“文理教育”理念,提供面向21世紀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女性精英教育;與意大利帕多瓦大學、伊朗馬贊德蘭大學簽署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積極籌建“一帶一路”國際書院和“廣州友城大學聯盟”,并牽頭籌辦“廣州友城大學國際聯盟”。
學校每年均選送約近千名學生赴國外各世界高水平大學交流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海外學習經歷,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本科生赴國(境)外交流學習項目包括學歷 項目、非學歷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優本項目”、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國交流學習“圓夢計劃”等四大類100多個具體項目。這些項目具體有面向一、二年級本科生的“1+2+1”“2+2”“ 3+1+1”等中外雙學士學位項目; 面向三、四年級本科生和一、二年級研究生的本碩連讀海外 碩士學位項目;面向二、三年級本科和一、二年級研究生的學分互認短期訪學項目;還有面向所有學生的夏令營游學項目、國際學生交換交流項目、海外研修項目、帶薪實習項目等合作項目。
天津科技大學中日合作好嗎
較好。
根據查詢天津科技大學官網可知,天津科技大學中日合作辦學項目在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和就業前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天津科技大學中日合作辦學項目是該校與日本高校合作開展的,主要涉及食品科學、工業設計、機械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金融學等專業。該項目具有以下特點:
1、合作模式多樣:與日本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短期交流、交換留學、聯合培養等多種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機會。
2、課程設置合理: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了日本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同時兼顧了學生的個人興趣和發展方向,開設了多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包括食品科學、工業設計、機械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金融學等。
3、教學質量有保障:該項目由天津科技大學和日本高校共同管理和監督,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同時,該校還配備了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教學設施,為學生的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4、就業前景廣闊:該項目畢業生既可以選擇在日本就業,也可以選擇在國內就業。同時,該校還與多家日本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天津科技大學,位于天津市,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天津市“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CDIO工程教育聯盟、“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成員單位。
蘇州大學算名牌大學嗎
院校專業:
蘇州大學坐落于素有 “人間天堂”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蘇州大學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東吳大學,1900年創辦),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華,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東吳大學是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碩士學位、最先開展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也是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1952年中國大陸院系調整,由東吳大學之文理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之數理系合并組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學校更復名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蘇州蠶桑專科學校(1995年)、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和蘇州醫學院(2000年)等相繼并入蘇州大學。從民國時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國時代的開拓創新;從師范教育的文脈堅守,到綜合性大學的戰略轉型與回歸;從多校合并的跨越發展,到爭創一流的重塑輝煌,蘇州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蘇大人始終秉承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之校訓,堅守學術至上、學以致用,倡導自由開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堅持博學篤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獨立之人格、社會之責任”的模范公民,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為社會輸送了50多萬名各類專業人才,包括許德珩、周谷城、費孝通、雷潔瓊、孫起孟、趙樸初、錢偉長、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奧(yù)、鄭辟疆、楊鐵梁、查良鏞(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棟梁和社會名流;談家楨、陳子元、郁銘芳、宋大祥、詹啟敏等50多位兩院院士,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學校設有 36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碩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學生1271人。學校現設132個本科專業,4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3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0個博士后流動站;學校現有1個國家一流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9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截止目前,學校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一般社會科學共15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學校現有 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4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4個省部級哲社重點研究基地,3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臺,5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全校現有教職工 5847人,專任教師3319人,其中包括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位兩院院士,8位發達國家院士,34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2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位“萬人計劃”杰出人才,13位“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各類國家級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已初步形成。,蘇州大學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具備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的卓越型人才為定位,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 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3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于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紫卿書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試驗場。學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23門課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1門課程被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近年來,蘇大學子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700余人次,在全國“挑戰杯”、奧運會等國內外各類大賽中屢屢折桂,在校碩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相關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學校實施 “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科研創新工作取得累累碩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領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45項,其中藝術學重大項目1項、藝術學年度項目3項,位列全國第5位;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立項數14項,全國第8位,連續三年位列全省首位;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4項,一等獎獲獎數位列全國第11位。自然科學領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7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1項,國防重大項目1項;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2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第一合作單位),第八屆樹蘭醫學獎1項,第三屆“科學探索獎”1項;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國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選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位列全國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發表三大檢索論文4774篇,其中SCIE收錄3085篇,位列全國高校第26位;授權知識產權1390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681項、國際專利授權29項,實現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使用210件。此外,蘇州大學還入選科技部、教育部首批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高校。,學校按照 “以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的發展思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先后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擁有來自全球的來華留學生千余人。2010年,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援建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2011年,在老撾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撾蘇州大學”,該校現已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上的重要驛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學校發起成立中國—東盟醫學教育大學聯盟,打造中國-東盟健康命運共同體,助推“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全球首家紅十字國際學院掛牌成立,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2020年,學校獲批建立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未來校區四大校區,占地面積 4586畝,建筑面積166萬余平方米;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超500萬冊;擁有豐富的中外文數據庫資源,電子圖書215萬余冊,電子期刊192萬余冊,電子學位論文1225萬余冊。學校主辦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法學版三本學報及《代數集刊》、《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中國血液流變學》和《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其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年來,刊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二次文獻轉載摘編,其轉載量一直位居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名前十。2018年,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教育科學版)雙刊同時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時入編北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來源期刊,《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和《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為CSSCI擴展版(2021-2022版)來源期刊。,新時代,孕育新機遇,呼喚新作為。全體蘇大人正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球的視野,順天時、乘地利、求人和,堅持人才強校、質量強校、文化強校,依托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成為區域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成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懷、更有作為的大學。
其他信息:蘇州大學是名校,蘇州大學坐落于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蘇省政府共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 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 學校設有26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095人,全日制碩士生10236人,在職專業學位碩士2882人,全日制博士生1812人,臨床博士2038人,各類留學生3205人。 學校現設130個本科專業;5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29個博士后流動站;學校現有1個國家一流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 9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 截止目前,學校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學、數學共11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
北京科技大學杰出校友名單
院校專業: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由原機械部所屬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和原電子部所屬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并組建,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至 1937年。在長達84年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扎根中國大地,融入國家機械工業、計算機事業的起步發展,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鮮明的信息特色、行業特色、軍工特色。“勤以為學 信以立身”的校訓精神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學校現有5個校區,另有占地1200余畝的新校區正全面加速推進建設,一期工程竣工在即,2021年實現一期搬遷。,黨建和思政工作成效顯著。全面加強黨對學校各項工作的領導,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空間、辦學、育人、治理、情感 “五個環境建設”,持續優化頂層設計,不斷推進內部治理體系改革。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面提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連續多年獲評“首都精神文明單位”,并獲北京市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校提名獎。,人才培養特色鮮明。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與國際化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現有全日制本科生 10569人,研究生2426人,留學生130人。現有44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7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3個,3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7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12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12套。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單位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5個。獲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入選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強、起薪高,受到用人單位廣泛好評。,師資力量較為雄厚。現有專任教師 1066人,其中69.7%具有博士學位,61.6%具有高級職稱;學校擁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1人,北京學者3人,青年北京學者1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戰略科技人才團隊”3個;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拔尖團隊和市屬高校創新團隊15個;長城學者等北京市級高層次人才6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拔尖人才7人;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45人;市屬高校拔尖創新人才8人;北京市青年英才20人;中青年骨干102人。擁有博士生導師21人,兼職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502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3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人。北京市優秀德育先進集體等3個,北京市師德榜樣、師德先鋒、優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高創計劃”教學名師4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6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1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管理人員3人。北京市首都勞動獎章和首都教育先鋒先進個人11人。,學科實力持續增強。學校已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 6個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學科格局。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學校精準對接國家與首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持續推進學科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差異化發展,學科實力和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現擁有北京市高精尖學科2個,與北京科技大學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學科1個,與清華大學共建學科1個。,科技創新優勢突出。持續加強科學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 2007至2009年,連續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2017年,再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擁有省部級與行業重點科研機構29個,其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工程中心2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年度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在高端軟件、傳感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一批成果實現產業化,校辦科技產業資產總額超過5億元。參股的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屬高校中首家上市企業。2020年,發明專利授權數83項,近三年新增省部級以上獎項8項。,著力培養實踐能力較強、具有創新意識與國際化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國際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已與百余所國外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實現了本、碩、博全方位的聯合培養模式。學校設有經教育部批準的與美國奧克蘭大學共同舉辦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聘請了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工程院院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專家和學者擔任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和榮譽教授,聯合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牽頭成立先進光電子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先進光電子器件與系統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國家“111計劃”。 學校是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首批成員。學校國際交流學院設有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的國際學生學位培養項目,為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當前,學校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趨勢,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 “雙一流”建設為導向,緊扣應用型大學辦學要求,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推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朝著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大步邁進。
其他信息: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為核心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學校獲批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成員。
碩博連讀的大學有哪些
中國有哪幾所大學醫學院具有本碩博連讀?
1、中國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南大學的湘雅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等。
2、中國內地的醫學教育與英國的系統差不多,是從大學第一個本科開始的。一般有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分別授予醫學學士,醫學碩士和醫學博士的學位。七年制和八年制統稱為長學制。獲得醫學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考試。
3、五年制畢業的醫學學士,可以繼續攻讀醫學碩士及博士,兩者同樣需時三年。七年制畢業的醫學碩士,可以繼續攻讀醫學博士,如果攻讀本校的醫學博士,可以只參加轉博考試,通過考試及面試后,再讀3年,可以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第一批八年制的本碩博連讀的醫學博士則從2001年開始招生。
4、中國醫科大學(ChinaMedical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大(CMU),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遼寧省沈陽市,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與遼寧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
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5、首都醫科大學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點高等院校、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
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1、所謂本碩博連讀就是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起讀,中間沒有間隔。
例如,協和醫學院的本碩時間博連讀(八年制):
第一階段:醫學預科階段,五個學期,在清華大學生物系進行。
第二階段:基礎醫學階段,三個學期,在校本部基礎醫學院進行。
第三階段:臨床醫學階段(含見習),四個學期,在校本部臨床醫學院進行。
第四階段:臨床實習及科研訓練,四個學期,其中畢業前8個月時間為科研訓練課時間,必須在博士生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科研題目并通過答辯。
又如,2009年,哈工大參考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課程設置制定培養方案,對約百名“尖子生”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學生可同時獲得哈工大和國外高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百度百科--本碩博連讀
百度百科--醫學博士
好了,今天關于“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生”的話題就講到這里了。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的介紹對“一帶一路留學生研究生”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