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明確地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概括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四位一體”,反映了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反映了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共同為完成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任務而奮斗的現實要求。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黨應該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實事求是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不斷地促進社會和諧,體現社會主義發展過程與目標的統一。必須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調整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積極性,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更加清晰。這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又一個新的認識成果。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何重要意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
由于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于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更趨多樣化;由于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處于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進展。也只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努力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是什么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實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突破,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
深刻反映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價值,對于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全面部署。
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研究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要論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百度百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