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漢語拼音之父是周有光還是盧戇章
1、漢語拼音之父是周有光還是盧戇章
漢語拼音之父是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周有光的故事:
周有光高中就讀于常州高級中學,學校提倡學生講國語和寫白話文,可老師卻用方言上課,就連文章要求還是寫古文,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讓他萌生了研究漢語的念頭。1923年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圣約翰大學。
發現學生只講英文,他自問自答道:“為何只有英文打字機,為何連中文拼音都沒有,960萬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國,人口第一的中國,情何以堪。沖口而出‘文字改革舍我其誰!’”他找到了人生新的使命,于是主修經濟學的同時,他毅然決然地選修了語言學。
大學畢業東渡日本,學成歸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只能帶著妻兒顛沛流離。1945年抗戰勝利,經友人介紹,到新華銀行任職。機緣巧合,被派送到紐約華爾街任職。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從未停止過對語言學的研究,業余時間一刻不得閑。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義無反顧放棄高薪回到祖國。雖在銀行上班,可他心心記掛,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銀行上班為生計,語言研究是興趣愛好,更是他畢生的夢想,他絲毫不敢懈怠,孜孜以求之。
1955年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漢語改革終于被國家提上日程。年過半百的他,迎來了總理的親自致電邀請。喜極而泣,上蒼從不會辜負有心人。會后被委以重任,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從此不必再為生計而發愁,可以心無旁騖,專職從事語言文學研究。
2、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漢語拼音的發明者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1955年周老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匯》 成為電腦中文詞庫基礎 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周老并不認可這個頭銜 周老卻謙卑的說“我不是拼音之父 我是拼音之子”。
周老一生淡泊名義 潛心研究 為我國的語言文子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07年 獲得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的特等獎。2017年1月14日 剛過完自己112歲生日的周老溘然長逝,周老走了 但是他的漢語拼音卻一直造福著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
3、漢語拼音的創始人是誰?
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
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公布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
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后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
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
:百度百科—漢語拼音
4、周有光簡介漢語拼音之父我國著名語言學家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江蘇常州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學習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加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事語言研究。周有光的語言研究中心是中國的語言現代化,他對中國語言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作了全面而科學的闡述。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主持制定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后,他開始研究文化問題。在周有光的文獻學、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余部,論文300余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評價網說周有光“思想自由,人格獨立”;蘇培成稱之為“敢說真話,說實話”;稱他“敢說一般人不敢說的話”。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學以周有光先生命名,成立“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聘請周有光先生為終身名譽院長。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
人的生命
童年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十歲時隨家人遷居蘇州,到當時初步建立的新式學堂讀書。
1918年入常州高級中學預科,一年后正式入中學,與呂叔湘成為語言學家同鄉。周有光上中學的時候,學校有兩個特點。第一,當時提倡普通話,但是沒有人說普通話,老師用方言授課;第二,當時已經在提倡白話文了,老師也是。班上的學生都可以學古文,所以寫文章一定要寫古文,孩子給父母寫信一定要寫文言文。那時候寫白話文是不尊重人的。不過有個老師想法很新,經常宣傳白話文,對周有光接觸新事物有很大幫助。
從事金融
1923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主修經濟學和語言學。大學讀書時,周有光積極參加拉丁新文字運動。
1933年4月30日,他與張允和結婚。婚后,夫妻倆一起去日本留學。周有光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川崎,離開東京大學,考入京都大學。但1933年1月川崎被捕入獄,周有光未能成為川崎的學生。
1935年放棄日本留學,回到上海,在光華大學任教。曾在上海銀行兼職,參加過抗日救國會。他的女兒小荷出生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隨家人逃往四川,先在新華銀行工作,后調入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業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1945年抗戰勝利后,回到新華銀行工作,先后被派駐紐約和倫敦。工作之余,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
1946年,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在那里,他發現歐洲人非常重視字母,所以他買了許多關于字母的書,并自學。
1949年解放軍攻占上海后,他回到中國,成為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的教授。他還在上海新華銀行和華東地區的中國人民銀行兼職。
改變語言
1954年,周有光因為之前發表過一些拼音和文字改革方面的論文和著作,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
1955年10月,他去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后,他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與了中國漢字的制定
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在周有光、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漢字改革課程,其講義晶報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漢語拼音300多年的演變歷史和中國人自造拼音的過程。
1969年分配到寧夏平羅的五七干校工作。工作后,他開始用各種語言的漢字改革概論版研究比較字。
1971年九一八事變后,周有光等老年知識分子被釋放回家。
退休生涯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華沙召開了文件技術會議。周有光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會上發言,建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國際漢語拼音標準。
自1980年以來,他一直是中美聯合編輯委員會和咨詢委員會的三名中國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翻譯了漢字改革概論。另外兩位成員是劉尊啟和錢偉長院士。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可毛主席語錄作為拼寫中文的國際標準。
1984年,他搬到北京,然后轉向邦胡同。曾擔任中美聯合編輯咨詢委員會三位中方委員之一,出版中文譯本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和國際中文版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不列顛百科全書學術顧問。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一百歲。周有光生于清朝光緒三十二年。他經歷了滿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共產黨政府四個時期,因此被朋友們戲稱為“四朝元老”。1月10日,在他生日的前三天,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召開座談會,慶祝周有光老師百年誕辰。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學經周有光批準支持,以周有光命名,成立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并聘請周有光為終身名譽院長。
角色之死
2017年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
性格評估
1969年至1972年,周有光被激進派稱為“反動學術權威”和“社會渣滓”。
1972年,周有光被稱為“無用之人”、“專家,專精于家”。
1985年,他參加中美文化合作時,姐夫沈從文因為佩服周有光的博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周白客”。
2006年周有光百歲誕辰,復旦大學校長王說:“周有光是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的精神象征。”
中國大百科全書2008年稱周有光“敢說大多數人不敢說的話”,有“高明的處事哲學和積極的哲學態度”。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介紹周有光為“杰出的語言學家”,具有完美的人格。
2010年,在讀漢語大詞典時,梁文道認為周有光“明顯有點開玩笑”,“每天都像個編輯自己”。
2013年,臺灣作家彭曉明認為“周有光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
2015年周有光110歲生日詩人邵燕祥說,“他是當代少有的智者、仁者、勇者。”
2015年,東方早報發表文章稱:“周有光老師是中國一位知識淵博、樂觀向上的知識分子。”
2015年,中評網發表文章稱,周有光具有“思想自由、人格獨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歷史進退,匹夫有責”的情懷,以及他們恬淡淡泊、清貧樸素、思想豐富的人生態度。
2015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周有光是中國一位學識淵博、樂觀向上的知識分子。
2015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稱周有光“思路清晰,敢說真話”。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