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結構是連動式成語。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語。
關于成語格物致知的詳細內容,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出處 點此查看格物致知詳細內容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示例
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三、語法
格物致知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成語接龍
格物致知、知錯就改、改邪歸正、正言直諫、諫爭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溫玉軟、軟語溫言、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戒奢以儉
格物致知的成語翻譯
英語: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相關成語
格物窮理、窮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納、格格不吐、形格勢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
格物致知相關詞語
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會、致良知
格物致知的成語造句
1.他們皆是某一領域的頂尖之人,像蕭傳香精于建筑設計,學的是格物致知之學,而蕭華樓則是被當做一派掌門培養,即所謂的帝王術。
2.中國傳統的治國之道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次第展開。
3.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4.實際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還是“即物窮理”的意思。
5.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6.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格物致知的詳細信息
2、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釋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釋為: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拓展知識--成語出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西漢·戴圣《禮記·大學》)。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語“格物致知”。
拓展知識--成語寓意:
1、政德啟示: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干事創業,首先要把面對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格物致知之舉。
2、一般啟示: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種實踐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強調的“科學精神”類似。該成語說明的是:無論做學問還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實踐、認真研究客觀事物,才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漸進,方能誠意正心,培育修齊治平品格,造就經世致用人才。
擴展閱讀: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學中關于認識論的命題,語出《禮記·大學》。但是“格物致知”在《禮記·大學》中并未做具體闡釋,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見此語,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義沒有確解,引發了后來的爭論。
宋代朱熹將“物”解釋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朱熹的觀點是通過究察事理從而獲得知識。同時代的陸九淵則持與朱熹相反的觀點,認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對在心外去窮理求知。
明代王守仁也反對朱熹的“即物窮理”,認為:“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王守仁因此認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
于是將“格物致知”說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然而無論是朱熹,還是陸、王,“格物致知”的意義在于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不在于對自然物理的認識上,這與清末時期以“格致”來統稱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含義是不相同的。
3、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通俗解釋: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就是專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徹。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格物致知通俗解釋
“格物”是道德范疇,指人對物事的態度,意思為“按照一定的法則取舍物事”。《禮記》中的類似表達為“仁人不過(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讓自己喪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獲得“靜心”,才能思考問題,從而在知識智慧上有所得。
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今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很多人的內心失去了平靜,因而就很難在知識和智慧上有所得。
4、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于“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于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來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