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誠實,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養。
具體釋義:
1、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2、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5、修身,就是要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
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五年,有學者稱之為鍍金時代。上一輪狂飆突進的全球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發展讓中國成功實現了“逆襲”,1979年到201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9%,總量增長了20.6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可以說,前30年經濟建設的爆發力是很強,但現在持續力弱下來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體現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續力上。”鄭宇民口中的行政力與控制力不難理解,而持續力,鄭宇民認為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農民休耕,漁民休漁,事實上就是一種格物致知的表現,有文化的農民才會知道休養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會知道兼濟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會知道創造一個持續性、共享性的發展生態。”
鄭宇民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在于,通過文化的智慧對事物的把握調度、界定、應用,實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從而真正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2、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解釋是: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結構是連動式成語。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語。
關于成語格物致知的詳細內容,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出處 點此查看格物致知詳細內容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示例
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三、語法
格物致知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成語接龍
格物致知、知錯就改、改邪歸正、正言直諫、諫爭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溫玉軟、軟語溫言、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戒奢以儉
格物致知的成語翻譯
英語: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相關成語
格物窮理、窮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納、格格不吐、形格勢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
格物致知相關詞語
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會、致良知
格物致知的成語造句
1.他們皆是某一領域的頂尖之人,像蕭傳香精于建筑設計,學的是格物致知之學,而蕭華樓則是被當做一派掌門培養,即所謂的帝王術。
2.中國傳統的治國之道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次第展開。
3.朱子以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4.實際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還是“即物窮理”的意思。
5.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6.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格物致知的詳細信息
3、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拼音:gé wù zhì zhī,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圣《禮記·大學》,結構為連動式,在句中作謂語。
成語出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語“格物致知”。
成語寓意
政德啟示: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干事創業,首先要把面對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格物致知之舉。
一般啟示: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種實踐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強調的“科學精神”類似。該成語說明的是:無論做學問還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實踐、認真研究客觀事物,才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漸進,方能誠意正心,培育修齊治平品格,造就經世致用人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4、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出處:西漢戴勝《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思是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
格物與致知的關系:
1、格物以致知為目的,致知也離不開格物。首先格物以致知為目的,格物是直接接觸感知事物的一種認識方法,是經驗的、零碎的,而致知是在格物獲得的知識足夠多以后進行的歸納和升華,格物是量變,致知是質變,量變以質變為目的,格物以致知為目的。
2、致知也離不開格物,朱熹認為理雖然含于人心中,但人心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理,仍然需要通過接觸具體的一事一物才能夠呈現事物的分殊之理,窮理走到極致,才能做到物我之理貫通,真正地理解并獲得理。格物是量變,致知是質變,質變的發生離不開量變的積累,所以致知也離不開格物。
3、致知是格物過程后自然而然的結果。格物是指考察事物來窮盡事物之理,而當人們窮盡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徹底的完備了,所以致知是格物過程后自然而然的結果。因此,格物和致知是一體的,是同一件事物的兩面,格物是具體的、歸納的,而格物是抽象的、實踐的。
所以說,格物與致知的關系實際上是相互統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互補互成。格物和致知是同一件事的兩個角度不同論述方式,而非兩種不同的功夫。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