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圣詠,格里高利圣詠名詞解釋
1、格里高利圣詠名詞解釋
關于格里高利圣詠名詞解釋回答如下:
1.解釋
格里高利圣詠,使用于羅馬教會禮拜儀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肅穆、風格樸素也被稱為素歌。格里高利圣詠的歌詞主要來自圣經和詩篇,音樂服從于唱詞。由于其宗教性質,因此旋律音調一般平緩,音域常控制在較為狹窄的范圍
2.發展歷程
羅馬教會圣詠之所以被稱為格里高利圣詠,據說是拜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所賜。千年以來流行的說法是,他派人收集整理羅馬各地圣詠,選編成兩本圣詠集,統一了羅馬教會的儀式和圣詠,并建立了羅馬教會的歌唱學校。
事實上,格里高利這位神學家可能根本就不是作曲家,但他必定在統一并推廣羅馬基督教會這項長期而巨大的任務中作出過貢獻。
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格里高利圣詠的基本內容,是在格里高利教皇在位時期(6、7世紀)后一二百年內,在艱巨的全歐洲推廣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統一的,法蘭克王國的創立者及其后代作出了貢獻。
753年冬,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冒風雪穿山越嶺親往法蘭克王國為丕平舉行盛大的涂油加冕儀式,使法蘭克人有幸親眼目睹純正的羅馬教會儀式和圣詠。丕平要求教皇下令廢止法蘭克原有的高盧教儀與圣詠,代之以羅馬傳統。
丕平的叔叔,梅斯地區大主教隨即著手改革當地的圣禮,要求僧侶們學唱羅馬圣詠,恪守羅馬教廷的儀式傳統,歐洲各地教會人士紛紛前往求學,一時梅斯成了推廣羅馬圣詠的一個中心。
3.呈現方式
格里高利圣詠的歌詞主要來自圣經和詩篇,音樂服從于唱詞。由于其宗教的性質,因此旋律音調一般平緩,以級進和三度進行為主,偶爾四、五度上行跳進后往往反向緩慢下移,音域經常控制在比較狹窄的范圍。
2、格里高利圣詠的特點
格里高利圣詠的特點有:無伴奏純人聲歌唱的單聲部音樂形式、以拉丁文為歌詞、無明顯節拍、旋律平緩,以級進和三度進行為主等。
格里高利圣詠的基本功能并非為欣賞,而純粹是為宗教禮儀所創作,是實用音樂,并不重視聽覺上的美感或情感的表達。它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詞的單音音樂組成,是一種忠實表達經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脫、冷靜,毫無人間的欲念,聽起來平和、虔誠而無激情。
格里高利圣詠一般為純男聲演唱,沒有樂器伴奏,不用變化和裝飾音。歌詞只用拉丁文,旋律完全依唱詞的節奏與韻律行腔,也沒有固定的節拍,音程進行以同音反復、級進、小跳為主,有少量的四、五度大跳。
詞曲結合的方式分為三種:唱詞中一個音節對應旋律中一個樂音的。稱“音節式";唱詞中一個音節對應旋律中兩到三個樂音的,稱“紐姆式”“紐姆”(neuma)是拉丁文中“符號”的意思;唱詞中一個音節對應旋律中多個樂音的。稱”花唱式”。演唱的形式有獨唱、領唱、齊唱、對唱等。
格里高利圣詠簡介:
格里高利圣詠(英語:Gregorian chant)是西方教會單聲圣歌的主要傳統,是一種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格里高利圣詠主要是在第9世紀和第10世紀,法蘭克人到達西歐和中歐期間發展起來,后來繼續有所增加和編寫。
通常人們認為是教皇葛雷哥利一世(Pope Gregory I)發明了格里高利圣詠,但學者們認為是在后來的加洛林王朝時期,綜合了羅馬圣詠和高盧圣詠而形成。格里高利圣詠共有8種調式。傳統上,格里高利圣詠由男人或男孩組成的唱詩班在教堂中演唱。
格里高利圣詠全都是天主教的禮儀歌曲,只供教士或教堂中的唱詩班吟唱,會眾不參加唱詩。 格里高利圣詠所使用的調式被稱為教會調式,約在公元7至9世紀之間形成,包括多利亞調式、弗里幾亞調式、利底亞調式、混合利底亞調式以及這四種基本調式的變格形式,即副多利亞調式、副弗里幾亞調式、副利底亞調式和副混合利底亞調式。
3、格里格利圣詠有多長
格里格利圣詠有一小時二十分鐘。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格里高利圣詠是一種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使用于羅馬教會禮拜儀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肅穆、風格樸素也被稱為素歌。
4、格里高利圣詠歌詞
1、格里高利圣詠沒有歌詞,只有一些音符。
2、格里高利圣詠的基本功能是服從宗教禮拜活動,它肅穆、節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使用于羅馬教會禮拜儀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肅穆、風格樸素也被稱為素歌。格里高利圣詠的靈感主要來自圣經和詩篇,音樂服從于唱詞。由于其宗教性質,因此旋律音調一般平緩,音域常控制在較為狹窄的范圍。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