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爾遜,格里爾遜的缺點
1、格里爾遜的缺點
1、文化偏見。格里爾遜在記錄和研究印度音樂的過程中,受到了英國殖民時期的思想和環境的影響,對印度音樂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見。例如,他認為印度音樂是“原始的”、“野蠻的”、“沒有規律的”,這些觀點反映了當時英國人對印度文化的偏見和誤解。
2、方法不夠科學。格里爾遜在進行印度音樂的記錄和研究時,缺乏系統的科學方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認識和判斷。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聽、記、彈,缺乏系統的分析和比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3、忽視民間流派。格里爾遜主要關注印度古典音樂,忽視了印度民間音樂的研究和記錄。這導致他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無法全面反映印度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4、語言障礙。格里爾遜不懂印地語等印度語言,導致他不能直接與印度人交流和溝通,對音樂的理解和記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也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存在誤解和不準確的情況。
2、解釋一下什么是格里爾遜式紀錄片
格里爾遜式紀錄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參與到各種服務性事業中去,電影記錄現實,服務公眾。
格里爾遜于1937年辭職,兩年后郵政總局電影部由英國情報部接管,改稱皇冠電影部,于1951年解散。
格里爾遜在職期間,他領導下的紀錄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爾遜學派”,電影史上的英國電影運動即指這一學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創作活動。
中國紀錄片故事是由矛盾構成的。在選材或者拍攝的時候,首先要看所拍攝的題材中有沒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創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節細節。
作者還要在后期的剪輯中,使用設置懸念、人物鋪墊、交叉敘事、加快節奏等故事片創作手法,以加強紀錄片的故事化創作。
在真實紀錄的基礎上,紀錄片故事的敘事方式與故事片并沒有多大區別,如懸念、細節、鋪墊、重復、高潮等,不僅是故事片的專利,也可以在紀錄片中派上用場。
3、為什么說直接電影是格里爾遜的風格的反叛
為什么說直接電影是格里爾遜的風格的反叛
先說“直接電影”。美國電影史專家羅伯特·C·艾倫認為,“直接電影”是60年代初美國紀錄電影制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運動,這一運動被后人稱為“直接電影”,它“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聲、無畫外解說和無操縱剪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種嘗試。簡言之,直接電影作品企望給予觀眾一種正當攝影機前的事件展開之時‘他們身臨其境’的感覺。”早期階段的美國直接電影作品主要是指羅伯特·德魯領導的攝制組為電視臺制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貝在《美國的直接電影》一書中指出,這些影片“表明了自發的、不受約束的拍攝影片的可能性,并且第一次直接觸及了這一做法所派生出來的主要美學問題。德魯小組實際上為美國真實電影作了界定,他們創建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其影響至今仍起著主導作用”
4、外國電影史丨英國記錄電影運動
英國記錄電影運動
是英國的一次以約翰·格里爾遜為首的有組織的紀錄片攝制運動,始于20世紀30年代。格里爾遜反對以虛構的故事和人工的布景演出的電影,認為這是對電影這一最有群眾影響力的藝術媒介的誤用。
英國記錄電影運動在創作思想上受蘇聯電影的影響較深,尤其是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同時他們也廣泛吸收了華爾特·魯特曼的“交響樂式”蒙太奇手法、法國先鋒派的各種傾向以及荷蘭的尤里斯·伊文思和弗拉哈迪的經驗。他們一方面十分強調影片的社會意義,主張紀錄片應當是富有創造性的對真實生活場面的處理,是一種直接的宣傳手段;
另一方面非常注意在再現真實生活場面時進行藝術加工。英國記錄電影運動的主要作品有:格里爾遜的《漂網漁船》(1929年)、瑞特的《錫蘭之歌》(1934年)、瑞特和華特的《夜郵》(1936年)、卡瓦爾康蒂的《煤礦工人》(1936年)等。
約翰·格里爾遜:
是英國記錄電影運動的領袖,英語“紀錄片”documentary一詞的命名者,他在評論弗拉哈迪第二部影片《摩阿拿》時首次提出了這一說法。格里爾遜在創作思想上受蘇聯電影的影響較深,尤其是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同時他也廣泛吸收了華爾特·魯特曼的“交響樂式”蒙太奇手法、法國先鋒派的各種傾向以及荷蘭的尤里斯·伊文思和弗拉哈迪的經驗。
他十分強調影片的社會意義,主張紀錄片應當是富有創造性的對真實生活場面的處理,是一種直接的宣傳手段;另外,非常注意在再現真實生活場面時進行藝術加工。
他的代表作品是1929年拍攝的著名的影片《漂網漁船》,此片描寫北海漁民捕撈的生活,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在于踐行了他的電影理論。在藝術技巧方面,格里爾遜運用了由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發展的交響樂式的影片結構原則和強有力的剪輯手法,富有詩情畫意。
《漂網漁船》:
是1929年英國紀錄片學派的領袖格里爾遜拍攝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紀錄片。影片以反映北海漁民捕撈鯡魚的勞動生活為題材,突出了“人類勞動的韻律和意義”。
格里爾遜在這部影片中明顯受到了弗拉哈迪的影響,但在攝影和剪輯以及影片的主題表現上,卻是接受了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并與維爾托夫和魯特曼等人的作品有直接關系。影片采用實景拍攝,富有創造性的對真實生活場面進行了處理,作為一種宣傳手段,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意義;
影片采用了交響樂式的蒙太奇手法,產生了一種異國情調的美,富有詩情畫意。由于《漂網漁船》的漁船的成功,在格里爾遜身邊便團結了一批熱衷于電影的青年人,形成了著名的英國紀錄電影運動。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