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翻譯,活板沈括原文翻譯
1、活板沈括原文翻譯
沈括的活板原文翻譯如下:
一、翻譯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這么做。從五代馮道開始用雕版印刷五經(jīng),以后的經(jīng)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升的平民,又發(fā)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然后在鐵框內(nèi)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jīng)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紋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來。不像火燒過的膠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這些字模就會自己落下來,絕不會被弄臟。畢升死后,他的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輩取得,到今天還珍藏著。
二、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2、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纳蚶ā痘畎濉肺难晕姆g,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翻譯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為之:大規(guī)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盛,大規(guī)模地。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jīng):儒學的經(jīng)典,指《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漢后合稱《五經(jīng)》。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這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唇:銅錢的邊緣。
印:印模、字印。
令堅:使……堅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shù)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zhí)╰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每韻為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簽,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guī)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后來又合并為106韻。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隨即,很快地。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zhì)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qì):終了,完畢。
拂(fú):擦拭,撣去。
殊不:一點也不。
予:我。
群從(cóng):堂兄弟及侄子輩。
《活板》全文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jīng),此后,重要書籍都是版印出來的。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畢升),又發(fā)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jīng)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jīng)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臟。
畢升(畢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xiàn)在依然被珍藏著。
3、活板的譯文
活板的譯文如下: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采用它。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jīng),以后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慶歷年間,有位平民畢_,又創(chuàng)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制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為一板,拿著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
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jīng)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jīng)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里面有重復(fù)出現(xiàn)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制作一個標簽,用木格儲存它們。
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頭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畢_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xiàn)在還珍藏著。
4、《活板》原文及翻譯是什么?
一、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二、譯文: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jīng),此后,重要書籍都是版印出來的。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fā)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
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印刷,另一塊已經(jīng)另外在排字了,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jīng)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里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的。
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松脂等物弄臟。
畢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xiàn)在依然被珍藏著。
一、關(guān)于《夢溪筆談》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相關(guān)情況
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后(元_三年)住潤州,在那里修筑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zhèn)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筆談,則是由于平時和客人在園內(nèi)交談,作者經(jīng)常將“與客言者”記錄于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wù)撸üP硯而已”,故用名“筆談”。
二、作者簡介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_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jiān)、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_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zhàn)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隱居夢溪園。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guān)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