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齮,秦朝桓姓的將軍(秦始皇初期的將軍)
1、秦朝桓姓的將軍(秦始皇初期的將軍)
桓齮(yǐ)。
桓齮(yǐ):本為秦將。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拜為將軍,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桓齮與王翦和楊端和攻趙鄴,一開始沒能攻取鄴,而是攻取了其他九城。王翦接著進攻閼與、橑楊,未攻下。此后,三支部隊合并,由王翦統(tǒng)領。
過了18天,王翦帶軍回秦國。此后,秦國斗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王翦再次帶軍攻趙,取鄴、安陽后,由桓齮統(tǒng)領,駐扎在這里。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平陽、赤麗,取宜安(石家莊東南),破之,殺趙將軍,定平陽、武城。
與趙將李牧戰(zhàn)于肥下(宜安東北),秦軍撤退。公元前229年,桓齮跟隨王翦攻趙,桓齮戰(zhàn)敗被趙將李牧擊殺。
秦師敗績,桓齮奔還
荊軻此番謀秦,是以請求“舉國為內臣”為名,帶著樊於期頭函和燕督亢之地圖做為信物。樊於期原為秦將,因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為戮沒”,逃亡至燕投奔太子丹,“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如此高價懸賞,似乎應該是個具相當分量的角色,然而之前卻沒有見其行事記載,于是許多學者認為應該就是另一個秦將桓齮,音同而通假,必是燕人口音有所變異而見諸史冊為不同,但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完全是無中生有。
的確,桓齮的記載要來得詳細許多,最早見于呂不韋免相國的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桓齮為將軍,隨后屢次率軍出征,戰(zhàn)功卓著。
十一年,與王翦、楊端和將秦軍攻鄴,一開始沒攻下鄴,攻下了趙的其他九城。王翦帶軍第2次攻趙攻下鄴和安陽后,秦軍交給桓齮統(tǒng)領。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桓齮攻趙赤麗、宜安。趙國乃命李牧為大將軍,率師與戰(zhàn)肥下,“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正因此敗,就有桓齮畏罪奔燕的說法。
現(xiàn)代人楊寬持這一看法,認為《秦始皇本紀》詳載屢次出戰(zhàn)秦將姓名,獨不見有樊於期,而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敗走,正與燕太子丹的十五年由秦歸國在時間上恰好相當。且此后再不見桓齮為秦將事,所謂“走”當是大敗后畏罪逃走。
自然,也有不少反對這種看法,司馬光在記載此戰(zhàn)事用“復戰(zhàn)于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看來也是不認同這種看法。仔細分析,的確是存在著許多疑點。
2、秦國將領桓齮的故事 歷史上桓齮是怎么死的
桓
請?zhí)砑游⑿盘栕稍儯?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