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浮士德作者是誰呢
1、浮士德作者是誰呢
浮士德作者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浮士德》是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紀德國有關江湖術士約翰喬治浮士德的民間傳說。《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
《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力作,前后經過了60年。它屬于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作品影響:
《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同《荷馬史詩》、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
2、歌德創作《浮士德》的故事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styfjpfMc4yTMcAZbpDDuw
提取碼:7s5s
該故事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3、浮士德簡介
歌德的《浮士德》根據德國一個煉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凱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還有一幕提綱挈領的“天堂序曲”,為全劇的主題思想奠定了基調。
《浮士德》人物形象:
海倫
在《浮士德》中的海倫形象,則被歌德借用以指代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歌德之所以在《浮士德》中提到古希臘的美女海倫這一人物形象,并非是為了真的就回到古希臘。而是通過海倫這個形象,表達自己對于美,對于生活質量的追逐。
在歌德看來,海倫不僅僅表現了希臘人外表的美,還表達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他們美滿和諧的生活世界。因此,歌德借用海倫這個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于美的追求。但是與其說是歌德找到海倫這個形象,不如說是海倫這個形象已經深入西方人的內息。因此,借用海倫這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一種內心追求,也就顯得很自然了。
靡非斯陀
浮士德的前進之所以這樣艱難,是因為始終有對立的力量存在。代表這一對立力量的反面形象便是魔鬼靡非斯陀。這個人名的原文Mcphist,在古希臘文中是不愛光明的意思,在希伯來文中是破壞者。書中靡非斯陀自稱是“否定的精神”,是“惡”的化身。
作為一部史詩的主要反面角色,他實際上是沒落階級和一切腐朽反動力量的代表。他千方百計引導浮士德走入歧途,使他失敗,這正是反動勢力竭力阻擋、破壞進步時代潮流的縮影。但他是個虛無主義者,雖然他可以引導浮士德犯錯誤,又利用他的錯誤干種種壞事,而他與之對立的浮士德是創造精神的代表,他是不死的。
既然浮士德是經由無數的局部失敗達到整體的勝利的,那么許多局部的勝利不能保證靡非斯陀的整體的失敗,就成為他的必然歸宿了。實際上靡非斯陀的每一個破壞行動都從反面促成了浮士德的發展。這是辯證法的邏輯。歌德在書中表達的這一思想,與后來恩格斯所闡述的關于惡的歷史作用有某種暗合之處。
但同浮士德一樣,靡非斯陀這個形象也不是單一的。在他的矛盾體中,除了“否定精神”這一主要方面外,還有積極的次要的一面。他目光尖銳,看到了現實中宮廷里許多腐敗現象,予以揭露和諷刺。
4、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這句話的意思是:
浮士德的形象帶有濃郁的哲理素質,是德國人本體素質的反映:歌德創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過是把這種濃郁的哲理素質集中地呈現出來: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偉大。
這句話表明了作品與作者之間是一種宏偉的互創關系,即彼此成就對方。
說明:
1、“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出自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卡爾·榮格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后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2、《浮士德》是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代表作
①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②《浮士德》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它是資產階級整個上升時期的歷史的藝術概括。別林斯基把它與《伊里亞特》、《神曲》相提并論,認為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讀書》中一篇題為《樂觀的悲劇》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種見解,冒昧揣測,文章要意為:《浮士德》的確是一出莫大的悲劇,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現了一種引人向上的,昂奮的“樂觀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劇”。
作為美學意義上的悲劇《浮士德》,是它的時代的史詩,就如《伊利亞特》是古希獵社會的史詩,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紀史詩一樣。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 ,“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