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倫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后果是什么?
1、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后果是什么?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凌晨,史上最嚴重的的核事故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由于工程設計缺陷,再加上工人操作不當,使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反應堆內因溫度過高而沖破保護殼,導致放射性物質不斷泄露。
當時,正在值班的消防隊員接到報警,但報警人并沒有告訴他們是核泄露,導致他們沒有穿著防輻射服就沖進了前線。
在滅火過程中,由于核電站的溫度非常高,以至于水和化學劑被瞬間蒸發,就連消防員的靴子都融化在瀝青之中。但即使如此,消防員們也沒能控制住大火。
核電站被爆炸沖擊后,泄露出的核輻射強度非常高,大約為每小時15毫倫琴,而正常值允許量在0.01毫倫琴以下。由于核輻射過量,使得參與救援的消防員在之后不久相繼去世。
即使如此,人們依然沒能阻止核輻射,在核電站爆炸之后不久,核電站附近7公里以內的松樹、云杉逐漸凋零,周圍近1000公頃的森林死亡。
由于爆炸的瞬間將輻射物噴射到天空之中,這些塵埃微粒隨著氣流的作用,逐漸輻射到整個歐洲地區,使得當時的歐洲籠罩在核輻射的威脅之下。
而在核電站周圍30公里以外,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的癌癥患者、畸形患者不斷增加,據當地人們觀察,大約有20%的小豬出生后眼睛不正常。
在災難過去兩年后,人們為4號核反應堆澆灌了一層厚厚混凝土,用以包裹住里面的輻射物質,并清洗了2100萬平方米的帶有輻射的土,將周圍的村莊掩埋,盡可能的讓輻射物不暴露在空氣中。
在這場事故中,大約有220萬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有成百個村鎮被迫搬遷,當地的水源更是被輻射物所污染,以至于當地人無法繼續在此生存,只能搬遷別處,這也使得切爾諾貝利成為了荒涼的不毛之地。
專家們說,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后果可能要延續幾百年。
切爾諾貝利的動物們
事故發生之后,當地規定切爾諾貝利核電站30公里的范圍內嚴格限制人員出入,并將這里設為禁區。然而禁區之中并非沒有生物生存,對動物來說反而是天堂。
當地的動物雖然飽受輻射之苦,但比起與人類共存,它們在這里生活得更愜意,甚至有些動物已經適應了這里高輻射環境。
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教授從2000年開始訪問切爾諾貝利地區,研究發現這里的鳥類、老鼠和一些細菌展示出了對輻射的耐受性,而且在隔離區生活的老鼠和外界的老鼠基本沒有什么區別。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核輻射雖然會導致變異,但變異是沒有方向的,其中一些對身體有害的變異則在高輻射環境之下被淘汰了,但有些變異恰恰使它們提升了對核輻射的耐受性。因此當地的鳥類、老鼠以及部分細菌等擁有了適應高輻射環境的能力。
除了這些動物之外,還有一些動物因核輻射過量而導致身體發生變異,比如:紅椿,科學家發現無人區中的紅椿翅膀上的黑色斑紋已經融合了起來。
還有蟬,由于高輻射環境使得它們的關節里又多長出了一條骨骼。
切爾諾貝利當地生活著一種雨蛙,正常情況下雨蛙的顏色是深綠色,但因為核輻射使得它們的顏色比正常蛙黯淡了許多。
灰狼曾經一度是地球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動物之一,但由于人類活動,使得它們數量不斷減少,雖然人們為它們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但依然沒有阻止它們數量減少的步伐。
而如今,生活在無人區的狼,數量是附近4個自然保護區數量的7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相對于核輻射而言,人類更為致命。
人們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后,曾經嘗試將瀕臨滅絕的30頭普氏野馬放歸到無人區中,原本以為它們可能無法適應當地的高輻射環境,但幾十年過去了,它們的種群在無人區壯大了不少。
從這些動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核泄露事故導致了當地生物數量減少了許多,盡管幸存的生物都要面臨高輻射,壽命縮短許多,但相比于外界,它們寧愿在這里生活。
核電站泄露雖然給當地人類以及動物都造成了難以估計的破壞,但相對于外界而言,動物們在這里生活得更為愜意,甚至因為沒有人類的打擾,它們的物種數量都得到了恢復。
2、1倫琴等于多少 毫倫琴?
1倫琴等于多少毫倫琴?
3、切爾諾貝利核廢水去了哪里
切爾諾貝利核廢水被“石棺”封存了,并沒有排放。
切爾諾貝利核廢水繼續漏入反應爐,在整個反應堆大樓內,被淹沒的環境散播出放射性物質。而反應堆大樓的地下室,同時也緩慢地充滿被核燃料所污染的物質,并且釋放出有放射性的廢物水。
切爾諾貝利核“石棺”是前蘇聯政府為了阻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產生放射性核污染,而用混凝土做成封閉設施。該項工程需要以“石棺”為中心安裝兩個可以合在一起的半拱形建筑物,然后兩個半拱形建筑物通過一根鐵軌滑到四號反應堆的“石棺”上方合并。
拱形建筑物將在距離“石棺”比較遠的地方進行組裝,旨在最大程度減少工作人員遭遇核輻射的危險。當這兩個半拱形建筑物合在一起時,有望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這樣最終會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的居民提供最為安全的保障。
切爾諾貝利事故后的應急措施
爆炸反應堆周圍30公里半徑范圍劃為隔離區,撤走所有居民,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入口設有檢查站,隔離區內只有定期換班的監測人員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其它三個還在發電的核反應堆工作人員。特別是與爆炸的四號反應堆在同一主廠房建筑物內,兩座反應堆中間共用排放放射性廢氣高煙囪的三號反應堆,又正常工作了19年。
事故二十周年后,四號反應堆的石棺外表面的照射度仍有750毫倫琴,遠高于20毫倫琴的安全值,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工作兩個小時就要輪換。隔離區內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倫琴。隔離區以外是較重污染的撤離區,平均照射度在60毫倫琴左右,個別地方可達150-200毫倫琴。再往外是輕度污染的準撤離區,平均照射度在30毫倫琴。
4、切爾諾貝利的軸射值是多少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爆炸時泄漏的核燃料濃度高達60%,且直至事故發生10晝夜后反應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釋放。
事故二十周年后,四號反應堆的石棺外表面的照射度仍有750毫倫琴,遠高于20毫倫琴的安全值,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工作兩個小時就要輪換。
隔離區內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倫琴。隔離區以外是較重污染的撤離區,平均照射度在60毫倫琴左右,個別地方可達150-200毫倫琴。再往外是輕度污染的準撤離區,平均照射度在30毫倫琴。
原因分析:
關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兩個互相矛盾的解釋。第一個于1986年8月公布,完全把事故的責任推卸給核電站操縱員。
只具有燃煤發電廠的訓練經歷和工作經驗,基本上是負責政戰的主管,事發半夜演習時并不在場,但主導演習的副廠長是核能專業。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