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1、“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原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游:指游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方:一定的地方。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時。子女于此時,當孝敬父母于身前,單寄贍養之費,則如豢養也,又豈可謂孝?若必游于遠方,則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
2、父母在,不遠游。下面那句話是什么
下一句是:游必有方。
原句: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釋義: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方"指"一定的去處",這是不讓父母擔心的去處。
出自:《論語·里仁》
主題思想: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這里的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么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游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并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作者思想成就: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3、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體健康時外出,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體需要照顧,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游“必”有“方”。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作品背景: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賞析: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并孝敬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
4、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出自:戰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匯編《論語·里仁》
"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體健康時外出,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體需要照顧,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游“必”有“方”。
: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