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飄若浮云,嬌若驚龍”是什么意思?
1、“飄若浮云,嬌若驚龍”是什么意思?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是對王羲之書法的贊美,指他整體書法渾然天成、揮灑自如、縱橫捭闔。
讀音:[piāo ruò fú yún ,jiǎo ruò jīng lóng]
造句:
看他矯若驚龍,超逾集鳥。 ★明·梅鼎祚《玉合記·義姤》
近義詞:矯若游龍
出處:
"翩若驚鴻,矯若游龍"出自曹植的《洛神賦》
是指如神女般體態輕盈婉是指身體的肢體語言 ,身體曲線象騰空的游龍一般柔韌 。
現指:
是對王羲之書法的贊美,指他整體書法渾然天成、揮灑自如、縱橫捭闔。
2、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意思
1、飄若浮云:形容筆勢輕快敏捷。矯若驚龍:形容書法筆勢剛健。
2、通常也可做搭配為四字使用:浮云驚龍(筆勢輕快敏捷而有力)
3、釋義:
浮云:飄浮的云彩,這里指姿態飄逸。
矯:矯健。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
:
1、出處:《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2、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來源:百度百科-浮云驚龍
3、“飄若浮云”和“矯若驚龍”是什么意思?
1.飄若浮云拼音:piao ruo fu yun
解釋:形容書法非常好,飄起來像云一樣。
例子:王羲之的書法真是飄若浮云。
2.矯若驚龍[jiǎo ruò jīng lóng]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釋義 :矯:矯健。常用于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
這是評價王羲之書法的句子
是形容筆勢輕快敏捷而有力。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4、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什么意思
一提及“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世人慣常地會想起王羲之的書法,是因為《晉書·卷八十·王羲之》中云:“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這已成為了一種思維的定勢,似自然而然無可非議。然而真是這樣嗎?其實,“飄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儀表風度的,最早出于《世說新語·容止》,原句為:“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浮云,矯若驚龍”。
那么,對于這一條本是形容王氏書法的定論,如何會出現在《容止》篇備感無所適從,令筆者深感為文的必要。
張萬起、劉尚慈的《世說新語譯注》對此條注為:“《晉書》本傳云:‘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與此稱容止異。”柳士鎮、劉開驊的《世說新語全譯》對此條注為:“‘飄如’二句:據《晉書·王羲之傳》,這是稱贊王羲之書法筆勢的話。”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箋疏作:“程炎震云:《晉書·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也,今乃列于《容止》篇。”
徐震堮的《世說新語校箋》注為:“‘時人’二句——案《晉書》本傳云:‘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乃稱其筆勢,與此狀其容止者不同。我目前所能接觸到的《世說》的注本,對這條的注釋都不免囿于《晉書》本傳中的那句描述,而解釋不清這本是形容王羲之書法的語言何以會出現在《世說·容止》中。
我覺得要搞清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我們要弄清“飄如”句最開始,原初的用處是說容止,還是說書法?第二個,若開始確為形容容止的,那為什么轉而成為品評王氏書法的定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容止一說,肇始于《世說新語》;書法一說,源自《晉書》本傳。我們先來看一下二書的成書年代,以便弄清二者誕生的先后。游國恩等編撰的《中國文學史》中說:“《世說》的編撰人劉義慶(403年 — 444年),是劉宋王朝的宗室,襲封臨川王。”其成書的確年雖已不可考,可《晉書》乃是唐初房玄齡(578年 — 648年)等人編修,二者前后相差二百年左右。況且《晉書》多有根據《世說》而論述。據李修生,趙義山二先生的《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世說》與《語林》……等書都以漢魏以來,尤其是東晉時期的實名人物——亦即“名士”的逸聞佚事為記述內容。這一特點使得志人志怪小說與歷史著述有著不可分割的親緣關系。前者常被后代文學史家作為素材而納入斷代史或通史的整體框架中。從這個意義上說,《世說》等志人志怪小說都屬于歷史敘事文的范疇,或者稱為“準歷史”。劉師培先生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一書中之《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中說得更是直白,他說:“《晉書》、《南、北史》多采自《世說》,固非后世史官之以意為之。”
由是觀之,相信《晉書》中關于王氏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說法是源于《世說·容止》中的“飄如浮云,矯若驚龍”,“飄如”句原本是形容王氏的儀表風度的,已是無疑。其實,類似形容人儀表風度的句子,早在曹植的《洛神賦》中即出現過。曹植在描寫洛神的綽約風姿時,寫道:“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是謂洛神身姿若驚鴻般輕快敏捷,又如游龍般婉轉。這句精彩的描述,使之成為后世歷代流傳不衰的名句,筆者認為“飄如”句,很可能即是由此衍化來的。
那么,“飄如”句究竟道出了王羲之怎樣的神采呢!又和書法有怎樣的聯系呢?
從字面上講當是其神采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健。“飄若浮云”應是一種外在的形態,灑脫、曠達、超凡脫俗,一副仙風道骨;衣袂飄飄,神采飛揚,有臨風飄舉之態,富逐月凌云之姿。在我的潛意識里,王氏的影像與李白是一致的,只是李白更多了一副“舉杯邀明月”的率真與道趣。李白“一日須傾三百杯”的縱酒暢達和“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明月情結,為王氏所不及。“矯若驚龍”,應是一種內化的神質。正如書法中的“氣”、“韻”、“勢”、“力”等。我們推究,當是王氏“素無廟堂志”的不卑不亢,不隨波逐流,信仰堅定,思想充實,自信自強,骨子里的那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神質。聯系今天,我們見到的陌生人,以對其第一印象的穿著打扮,舉止言談的目測推想他的性格、氣質如出一轍。
至于后來為什么被引作對王氏書法的評語,我想很是順理成章的,二者表面上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們仔細推究,二者有內在的一致性。所謂“字如其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人寫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字,很合常理。這種用評人的話語,轉而用以評書、評畫、評文,或由評書、評畫、評文轉而評人的現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屢見不鮮的。自古便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說法。如文論、畫論中的“風骨”。王運熙先生在《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中說:我們現在提起“風骨”多以文論用語稱之,精要剛健的語言好像人的骨骼,故謂之“骨”,綺麗華美的語言則像人的血肉,故謂之“風”。然而,“風骨”這一概念,原來卻是用以品評人物的風度、神氣、形貌。
行文至此,我想順便說一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寬泛地講,恐亦為“風骨”之論,前者為“風”,后者為“骨”。理由之一是王羲之的形清峻爽,風度脫俗。《世說·賞譽》注引《文章志》說:“王羲之高爽有風氣。”又引《晉帝安紀》說:“王羲之風骨清舉。”這說得何其清楚,讓人自然而然地要聯系“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第二,王羲之在當時的“骨氣”是天下第一的。《世說·品藻》載:“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韻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眾人之美。”又,《世說·賞譽》:大將軍(指王敦,羲之是敦從父兄子)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阮主簿,阮思曠,即阮裕,字思曠,阮籍族弟。《晉書·卷四十九》中說:“……以德業知名……論難甚精。”他曾作王敦主簿。在重視人物品藻的魏晉六朝聞名已久,其綜合實力很好,即形貌給人的總體感覺兼眾人之美,所以,時人品評人物多以阮裕作為參照。然而若論單項,則是王羲之骨氣天下第一的,由是觀之,王氏的骨氣在當時是十分突出的,或可謂之“矯若驚龍”。
綜上所述我們自然就清楚了,“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這一后世對王羲之書法的定評,何以出現在《世說新語·容止》中。又是如何由評人而轉評其書法的。由是筆者以為《世說·容止》中的這一條應該注釋為:“飄如”二句,初為狀王羲之形貌語,與曹植《洛神賦》中狀洛神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相類,后《晉書》引述,轉而論其筆勢,得以大行于世,成為后世人們品評王羲之書法之定論。
請添加微信號咨詢:19071507959
最新更新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關注我們
